APP下载

中医名词术语中“取象比类”的语言特点及其英译对策*

2014-01-25朱剑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名词术语中医学术语

朱剑飞

(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郑州 450046)

1 引言

“取象比类”是古人重要的认知方法之一,是按类同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导未知的演绎法。中医学是在观察、实际操作基础上对实践经验归纳的产物,主要是借助中国哲学的概念建立起来的,在建立的过程中,“取象比类”成为中医学的重要认知方法,无论从中医理论形成、中药材功效,还是从临床疗效、保健养生方面来看,都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影响巨大。中医名词术语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反映的是中医学体系的概念体系,其内涵、外延、语言表述特点等方面必然受到“取象比类”认知方法的影响,因此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必须从中医学“取象比类”认知方法入手,分析术语的语言结构和文化内涵,采用适合的翻译策略,以克服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促进中医文化的对外译介和交流。

2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重要的认知方法

2.1 “取象比类”的认知途径

“取象比类”在认知实践中包含“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两个过程。首先是“取象比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在认知过程中大都无法直接感知,思维通过感知活动首先感知现象(取象),然后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分析,而后进行相互比较而聚类(比类),这样,思维将各自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事物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更高的层。“取类比象”是在事物联系的基础上,推测可被纳入事物联系系统的陌生事物所可能具有的本质属性。“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既是能动过程也是互动过程,无论是取向还是比类,都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因此“取象比类”在哲学上说是人们主动认识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对中医理论体系影响深远。

2.2 中医学“取象比类”的应用

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在观察、实际操作基础上对实践经验归纳的产物,主要是借助中国哲学的概念建立起来的,在建立的过程中,“取象比类”是中医学重要的认知方法,是形成中医基本理论的关键。

一是通过“取象比类”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将人体的生理病理、组织结构、物质基础、药物药性等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精气进行类比,构建起人体的精、气、血、津、液、神等物质基础、人体形体组织结构、生理病理以及药剂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归位。相应地,精气神的统一体— —人也就随之具备了与宇宙自然中的精气、阴阳、五行一样的功能与运化。因此,人体生命系统的精气、阴阳、五行的形神功能运化理论等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就构成了中医学体系的框架。二是通过实践的验证保证“取象比类”所得到的认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中医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都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不断的实践和修正,成功的经验被保留,不成功的经验被修正或遗弃,从而保证了“取象比类”认知方法的确定性。通过不断的构建、实践、完善,“取象比类”的认知方法为中医学取得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经验。

3 “取象比类”应用中的语言特点

3.1 中医名词术语的模糊性

中医“取象比类”,首先是形象思维对直观现象和事物形象的提取。它没有明确、既定的对象,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具有直观而模糊的特点。“取象比类”的思维过程是意向思维在直观“象”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提取物象及现象属性的过程。正因“取象比类”的意向性特点,所以对象的描述不够严密、准确,只是对问题大体上进行把握,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尚有待于用逻辑思维方法等融入进一步完善。因此中医名词术语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反映的是中医思维的内在逻辑关系,所以,中医学很多的名词术语,也是对直观模糊物象进行描述而产生的概念,因此具有直观模糊的特点。模糊性则主要表现在中医术语范畴的不确定性和综合性。

3.2 中医名词术语的抽象性

抽象性是指中医理论中的许多术语,如经络的腧穴、五脏的五行分属以及药物的作用趋向等概念都是中医体系所特有的,包含着中医思维的形象性,这是“取象比类”在中医中运用的必然结果。首先,“象”具有抽象性。“抽象”这个词就是从具体事物中抽提出“象”的意思。虽然“象”本身大多来源于现实中存在的事物,也沿用了其原有的名称如“水”、“火”等,但当这些我们日常所熟悉的事物作为“象”的观念而固化在我们头脑中的时候,这些“水”或“火”就不再是现实中存在的水火,而是以“水”或“火”为代表的一系列特点与属性的高度提炼与概括。其次,“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象”并不是孤立的,由于其具有“比类”的性质,那么“象”的观念就必然是一个系统思维的产物。而是把“象”当作一种着眼于天地万物的认知与思维方法来运用的,是用来解释整个天地之中的系统性方法。这从古人常用的几种“象”可以看出,如阴阳、五行、八卦等,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且均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3 中医名词术语的文学性

文学性则是因为中医理论深奥难懂,在阐释医理的时候多采用演绎、比喻、借代等手法进行,而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和气息。

中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鉴于此,科学家钱学森把中医称之为“唯象的中医学”,而“象”“有形容、比类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取象比类”。“象”反映的是实体,“类”反映的是属性。中医学最善于运用形象类比方法,把不同质料但结构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系统的“同构体系”。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中医学引入了中国哲学语言,而正是中国的哲学语言极具文学色彩。况且文学性语言是表现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中医名词术语的语言富有文学色彩。

4 中医名词术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方法

中医名词术语的语言特点决定了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策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翻译中必须以其语言特点找到适合的翻译对策,使译语既能体现中医名词术语的医学内涵,又能传递中国文化和传统医学所富含的文、史、哲的意蕴。

4.1 概念独特,使用音译

中医学名词术语中,有些术语是中医学独有的概念,是从中国文化、哲学中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引入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独有的思想、哲学、文学观点,这种从中国哲学观点中通过取象比类而形成的中医概念采用音译的翻译较为妥帖。一是这些语言是中国哲学通过取向比类的方法在中医中形成的语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独特概念,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同或者相似的概念;二是这些名词术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内涵丰富,很难用简洁的语言进行翻译,但是作为名词术语的翻译,又不能有过多的解释,所以音译的方法较为可行。如阴阳这个术语就适宜用音译的策略。《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黄帝内经》亦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作为中医核心理论的阴阳五行学说,其演绎的方法也是“取象比类”。所以阴阳概念从作为研究自然现象的自然哲学被借用为医学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学科类比过程,是一种比喻修辞行为。这样一个概念不仅是中医学的独有概念,也是中国自然哲学的独有概念,翻译时只能音译成“yin”和“yang”。适用于音译的中医术语相同的还有气(qi)、阴阳(yin-yang)、阳气(yang qi)、阴气(yin qi)、脏腑(zang-fu)、气功 qigong)、命门(mingmen),穴位名称有腰眼(Yaoyan)、兴奋(Xingfen)、止喘(Zhichuan)等。

4.2 内涵相似,保留形象

中医名词术语直译后不会使读者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就可采用保留原文形象的直译方法,这样既保留了中医术语的文化意蕴,又给译入语输入新鲜的血液,还能让读者体会到异国情调之美和异域文化之美。

如方剂学术语“君臣佐使”,是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组成方剂可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是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这是以君、臣、佐、使等级称谓来比喻药物的主次配伍原则,形象生动。翻译时,可以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翻译为sovereign,minister,assistant and guide。相应地,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可分别译为sovereign medicinal, ministermedicinal, assistant medicinal and guide medicinal。类似的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如母病及子(disorder of mother-organ affecting child-organ)、鱼翔脉(fish-swimming pulse)、屋漏脉(proof-leaking pulse)等。

4.3 替换形象,译出喻意

汉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和内涵差异巨大,两种文化历史渊源也各不相同,造成了语言的相互排斥,同一概念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和表达,造成原语和译语的认知冲突。不同语言之中,形象语言不相照应甚至出现很大的空缺,也是符合语言和文化发展规律的。如果在源语和译语中,形象语言找不到对应,为保证原信息传达的效果,必须改变形象,通过译语中比喻形象的替换译出喻意。

如“膏滋”这一术语的翻译。膏滋是中药的1种剂型,是将中药用水煎煮、去渣浓缩成稠厚的半固体状制剂,属于8种中药传统剂型之一,可分为外敷和内服。膏滋药通常是由汤药(煎剂)向浓缩演变发展而来,故有“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服用”之说。早在《五十二病方》中便有膏剂30余首中药处方,制作时加用膏糊剂而称为“膏滋”。有辞书把膏滋翻译为“soft extract”,有学者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因为“soft extract”最直接的中文字面翻译是“柔软的提取物”,有些外国人还错误地理解为是一种牵拉动作,均不符合原意,建议译为“herbal gel”(中药凝胶)。并且在实践中发现,这一翻译比较形象地描述了膏滋的外形特征,通过形象的转换比较易于理解。

4.4 舍弃形象,译出医理

中医术语中某些修辞手段在语言转换中难以找到形象对应,直接完整形象地表达原意常常成为不能达到的目标,这也是翻译的难点之一。这时我们就不得不在译语中完全舍弃原语形象,以求译文与原文内容相符。因为中医术语的本质还是传达医学信息,当艺术和信息不能兼顾时,我们只能舍弃比喻形象,把医学的信息、内涵和医学理念翻译出来,以达到医学翻译的基本要求。

“提壶揭盖”是非常形象的中医名词术语,是在观察身边自然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取象比类方法引申治疗方法的表达叙述。人们观察到打开壶盖,使壶里进入空气,壶中的水就会从壶嘴畅快地流出,用这样的原理来说明使用宣肺、升提方法达到通利小便的目的,适用于小便癃闭、顽固水肿而久治不愈者。这个术语带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如果直接翻译可以使人了解字面意思,但是对于国外读者来说,很难联想到医学层面上来,所以建议遇到此类中医名词术语,只能舍弃比喻色彩,精确译出所表达的医学含义即可,遵照这个原则可以翻译为relieving lung for diuresis。

“更衣丸”是方剂名称,古人因穿长袍大袖,入厕时必须更衣,用“更衣丸”之名意喻本方有通便之功效。有人翻译为Toilette Pill令人费解,此译法既没有传达文学色彩,又没有把药物功效翻译出来,因为Toilette这个词的英文解释是梳妆、打扮(the act of dressing and preparing yourself),根本不能引起西方人联想起中国的长袍大袖,更联想不起如厕必须更衣,当然也不知道此方剂的通便功效。这个术语不仅西方人不熟悉,就是对大多数中国人恐怕也知之甚少。对于这样的术语,可以完全舍弃原文的比喻形象,直接译出医学含义,可以试译为 Purging Pill。中医治法治则中有很多形象的4字结构,都是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形成比喻性语言,翻译时大都需要采用舍弃文学色彩,仅译出所含医学信息和理念就行。

4.5 解释说明,综合翻译

翻译活动不仅涉及到语言内部因素,而且涉及到语言外部因素,文化因素是语言外部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西两种语言文化承载的内涵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承载内涵越丰富的文化,其语言文本的隐化程度越明显,信息量越丰富。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多层次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中医英译时,为充分表达中医的文化内涵,体现中医独特的思维和理论内涵,常常需要多种翻译方法,运用综合解释、说明、文内加注等方法才能把中医术语的含义最大程度地呈现于译语。

治则“病为本,工为标”可翻译为“patient and disease are the root,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octor are the branch”。文中的标和本都带有隐喻的形象色彩,翻译时采用对比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恰当的处理,同时“病”和“工”都进行了解释性翻译或者明晰化翻译。其中“病”翻译成病人和病(patient and disease),“工”翻译成医生的诊断治疗(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octor),使译文清晰易懂。

“马刀”为中医外科病名,生胸胁腋下,坚硬如石,形如马刀,故名。用现代医学术语所说,就是发于颈腋部之淋巴结结核。所以采用综合的方法翻译为“saber-form scrofula”,既体现疾病的外部形态,最重要的是直截了当地体现了医学信息。

方剂名称泰山磐石散,本方主治气血虚弱所致的堕胎、滑胎、胎动不安,可养血安胎,效果显著,有如泰山磐石一般,故名泰山磐石散。可以综合翻译成 Taishan Rock-firm Fetus-Quieting Powder,既保留比喻形象,又增加功效翻译,且形象易懂。

[1]李振吉.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罗超应,罗磐真,郑继方,等.“取象比类”认识本质的复杂科学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6):22-65.

[3]朱剑飞.中医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的中医翻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9):847-848.

[4]汪炯.中医的“取象比类”与比喻[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2):73-75.

[5]朱剑飞.中医翻译研究:现状与反思—2000至2009年10年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0):942-944.

[6]朱函亭.中医术语“膏滋”英译刍议[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1):848.

猜你喜欢

名词术语中医学术语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
医学名词术语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