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特异性研究在治疗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分析

2014-01-25马忆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实验设计双向特异性

马忆南

(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新疆伊宁 835000)

引言

穴位特异性的研究主要从多个方面阐明其分子生物学机制、生物分子系统信号及经络能量传递的特征、经络的生物力学特性,强调有机体控制与调节的性质从化学到物理方面的转变,大量研究从系统物质、神经调节、能量代谢通道、免疫因子、炎性因子调节的角度出发,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认为针刺干预穴位具有软组织损伤的功效,而且与非穴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这些项目的研究也同样存在疑问和缺陷,特别是特异性研究、双向调节研究、针刺效应量化研究等,如大多数穴位如内关、后溪等穴位除治疗软组织损伤外,也同样可以用于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患等。此外,实验设计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足三里穴位,也同样包括上述问题,即这些实验结果并没有论证出穴位的特异性,穴位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仍旧是目前争论的热点,且不同的实验结果导致人们看法不一致,甚至Meta分析的结果也存在差异,所以尤其是在经络实质未能阐明的情形下,更是难以找到有利证据来证明穴位的特异性。

1 穴位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特异性问题探讨

国内外对穴位特异性的研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首先在穴位形态学方面就有研究者解剖成人尸体,观察头顶、颞区、躯干中央部、四肢末端穴位高密度集区的形态结构,发现在穴位高密度区均可见厚实连续的致密结缔组织结构,包括腱膜、增厚的深筋膜或两者混合体,并有神经终末和伴行血管穿过上述结缔组织结构分布于其表面,从而认为穴位高密集区与含有血管神经终末的结缔组织结构密切相关[1]。有研究表明,沿胃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证实深部组织中的血流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主要热源,也可能是经脉参与人体机能调节活动的重要基础[2],因此通过调节微循环血流的方式达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目的,从而治疗软组织损伤。刊登于nature的文章表明,穴位附近环磷腺苷的含量扩大到24倍,而非穴区则没有过多的腺苷受体释放,由此可以抑制膝骨关节炎引起的红肿热痛[3]。

但目前对穴位特异性探讨仍存在很多争议,特别是很多国外学者认为穴位没有特异性。如内关穴不仅可以治疗急性腰扭伤,而且对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患具有影响是比较明确的。这在很多文章中都有论证,但穴位的治疗作用是特异还是非特异,是选取穴位还是穴位组合才有这样的影响,又或者任意取穴甚至选取别的经络穴位都可以获得相似的影响。大部分的文章都只是通过针刺、灸法或穴位注射干预来探讨穴位是否有特异性作用,但是发现在实验设计中,没有选取其他穴位如同经穴位、表里经穴位作对照,所以并不能证实内关穴对这些分子生物学指标、基因指标的特异性,如果其他穴位也有这样的作用,如对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还有其他免疫因子及炎性等的升高或降低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目的,那么实验证明干预内关能调节相关指标就不具有临床诊断或疗效判断标准的价值,只有和其他穴位进行比较,有少量文章也同时选取了几个穴位干预,但是在实验设计中并没有把几个穴位单独列开进行比较,也没采用析因分析探讨穴位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否当一种因素的质和量改变时一种现象的质和量也随之改变,从而就不能得知检验各因素各水平之间的差异和检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4]。此外,足三里也是国内外实验设计中经常选取的穴位,通常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而且在疼痛模型的实验设计中较为常用,但只是对足三里也同样不能证明其特异性,其他诸如阿是穴等同样能治疗疼痛,所以在试验设计中应当探讨干预这些穴位引起的生化指标或基因指标表达的改变是特异性的还是非特异性的,如果结论是特异性,就意味微观物质、能量变化必须依赖内关穴或足三里穴,也就是说穴位是重要的体表投影标志,反映了确定的内脏功能、物质、能量、信息或通道的明确对应点;如果是非特异性,那么就意味着穴位理论需要完善,很多穴位的功能主治必然扩大。

2 穴位治疗软组织损伤的双向调节效应问题探讨

双向调节源于《素问·标本病传论》说:“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并行者,补泻兼施,寒热互用也(《素问直解》)。”在传统临床研究中发现,很多穴位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5]。

就目前研究现状,对于双向调节的概念并不是很明确,如相同的空间、时间、强度、手法下干预足三里可以使损伤大鼠血液中过高的肌酸激酶恢复正常,但在损伤的第15天又可以使大鼠血中过低的肌酸激酶升高,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可以称为双向调节[6]。但是没有研究表明,其双向调节机制与何种因素有关,以及影响微观指标和相关通路是否具有一致性,如果双向调节机制与时间、空间、刺激强度高度成对应关系,就意味着穴位具有双向调节的原因是选穴的时间、或者针刺干预的强度、手法等不同从而造成相反的结果。所以对穴位的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中,在软组织损伤相关实验设计中需要多层次设定针刺深度、时间、强度、针刺手法等,然后在探讨调节的相关生化指标和基因指标、能量代谢通道这几类物质、能量变化或通道的调节机制是否相同,并对实验的预期结果进行探讨,即如果各种不同针刺深度、时间、强度、手法下针刺干预某些穴位对微观世界的影响呈现某些负相关或正相关,那么说明这些因素对穴位具有明确的干预作用,即双向调节的原因是因为空间、时间、强度、手法造成的结果,而如果相同空间、时间、强度、手法下对微观世界的影响呈现不一致性,则说明双向调节效应是“刺激”的机体穴位反应,因此具有双向调节性。

针灸双向调节效应的研究并不多,且多是文献研究,实验性论证较少,主要集中于内关、足三里等几个穴位的不同手法干预研究,也尚无穴位组合的双向调节效应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使各个影响因素水平保持一致,如果只是实证用泻法和虚证用补法,那么这种实验设计其实没有使影响实验的各个因素水平保持一致,从而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对于不同的模型干预,无论虚证、实证,还是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都应采用,并探讨不同手法的作用机理及其所影响的微观生物学指标是否一样,对“证”转归和预后的影响是否有差异,从而探索在针灸治疗软组织损伤过程中的双向调节机制。

3 针刺效应治疗软组织损伤中量化难点分析

针刺穴位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评价研究十分重要,特别在运动医学中对于优秀运动员的损伤疗效评价十分重要,因为其对比赛和训练的安排有重要影响,但是在针刺治疗软组织损伤中的疗效量化研究中,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存在大量争议,在软组织损伤引起疼痛的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价中,有研究认为针灸治疗疼痛的疗效优于假针灸[7],也有研究认为在疼痛的治疗中针灸与假针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还有研究表明针灸对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没有用,其主要取决于受试者对“得气”的感觉,而影响得气的因素很复杂[9]。也有国外学者的Meta分析结果发现,58%的研究结果认为真针灸和假针灸在治疗疾病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的研究结果认为真针灸和假针灸一样有效,特别是使用浮刺法[10]。

造成诸多研究结果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灵枢·本神》强调“刺之要,先必本于神”,这里不仅指医生的精神、意识、意念,更强调患者神气以及心理意识精神活动,而且治神是针灸治病获得疗效的关键,贯穿于针灸治病始终,是针刺得气的关键。虽然有研究表明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治疗中,针感如果和患者对刺激注意程度的相关性越高就越能激活运动感觉区甚至更高级的中枢结构[11],注意力集中能上调痛域,而注意力分散则下调痛域[12],这可能与针刺作用的中枢作用机制相关,但是目前来讲对于针刺要求的“本于神”往往会受到争议,因为其很难量化,不能量化则对得气的判断就不能量化,这也是导致很多研究认为真针灸和假针灸没有区别,都是安慰剂的可能原因[13]。由于“得气”、“刺之要,必本于神”等都是属于医者和患者的主观感觉,不同水平的医者感受不同,不同体质的患者感受也不同,对于酸、麻、重、胀及其他主观感觉也没有做到客观化,所以在统计方法上,从实验设计开始,从假设检验开始,设定的α、β值就不是趋近于客观的,无法迎合现代医学统计学的思想,无论是取0.01或是取0.05就不可能被认可,所以针刺手法客观化的研究迫在眉睫。

4 “气至病所”机理在治疗软组织损伤中探讨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病所,指针刺感应通过一定的手法到达损伤部位。从经络角度进行的研究表明,根据现代物理学研究孤子是蛋白质当中生物能量传递载流子,还有研究用新的哈密顿函数和波函数代替原来函数,用解析的方法求出传递生物能量的孤子在其生理温度和其寿命时间内能够传递过上千个氨基酸分子[14],4阶Runge-Kutta算法证明电场脉冲可以在胶原蛋白分子中激发起酰胺键(amide-Ⅰ)振子的孤波,且在孤子产生的同时伴随有声子发射[15]。还有研究表明,经络区胶原含量丰富,胶原与穴位的低电阻特性密切相关,说明胶原的生物电特性可能是经络的物质基础之一[16],而且胶原蛋白的浓度变化会引起纤维密度的变化,其密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针刺的效应和和针刺信号的传递[17],这些研究从物理学角度阐述了经络实质,即针刺干预后是如何“气至病所”到达损伤部位的,但在治疗软组织损伤中,穴位特异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 研究方法学探讨与升华

通过既有临床及科学研究的发现,以往的穴位研究仅仅研究1个穴位或1种手段对机体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必然的,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研究的关键是以中医“阴阳”观念为科研的突破口,从完善逻辑出发,从事物的相反方面出发,在不设定预期结果的情况下,利用客观事实分析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负面的、或是在其他干预条件下是可以正负相互跳跃的,这才是真正的机制研究,只有单方面影响性的研究往往是“盲人摸象”式的,可重复性极低,造成不同研究者研究结论相反的现象,因此必须从正负两方面全方位地把握穴位的属性,才能说这个穴位具有明确的有针对性价值。

此外,经络的“胶原假说”研究尚不明确,虽说胶原蛋白具有神奇的电场属性,能够传递能量和信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能量是生命系统的基础和生态系统的动力,一切生命活动都存在着能量流动和转化,针刺是如何提高机体能量的,能量从何处集中和释放尚无研究。

综上,对于单个穴位、穴位组合、单个时间点、多个时间点检测的实验设计是不能充分证明穴位的特异性的,更是不能证明其“刺之要,必本于神”的道理,以系统论、基因组学为主导的生命科学发展的时代,我们应更加注重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的哲学思想,从中医的基本理论出发展开研究,最终又回归经典,这样才能使经络腧穴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楼新法,蒋松鹤,徐向党.穴位高密集区的解剖学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6):5-6.

[2]郑淑霞,许金森,潘晓华,等.经脉线与非经脉线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比较及针刺对其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2,37(1):53-57.

[3]Nanna Goldman,Michael Chen,akumi Fujita.Adenosine A1 receptors mediate local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acupuncture[J].Nature neuroscience,2010,13(7):883-888.

[4]Chang CS,Ko CW,Lien HC.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St.36(Zusanli)and LI.10(Shousanli)acupuncture points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J].Am J Chin Med,2010,38(2):231-239.

[5]王玉明,董军梅,张力.浅谈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8(2):7-8.

[6]马忆南,杨华元,冯麟,等.针刺诱导胶原信号变化对骨骼肌损伤的修复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2):7888-7892.

[7]Lee SW,Liong ML,Yuen KH.Acupuncture versus sham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J].Am J Med,2008,121(1):79.e1-7.

[8]Downs NM,Kirk K,MacSween A.The effect of real and sham acupuncture on thermal sensation and thermal pain thresholds[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5,86(6):1252-1257.

[9]Kong J,Fufa DT,Gerber AJ.Psychophysical outcomes from a randomized pilot study of manual,electro,and sham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experimentally induced thermal pain[J].J Pain,2005,6(1):55-64.

[10]Kaiser. Sham acupuncturemaybeasefficaciousastrue acupuncture:a systematic review of clinical trials.Moffet HH[J].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09,15(3):213-216.

[11]Dhond R P,Kettner N,Napadow V.Neuroimaging acupuncture effects in the human brain[J].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07,13(6):603-616.

[12]Villemure C,Bushnell M C.Cognitive modulation of pain:how doattention and emotion influence pain processing[J].Pain,2002,95(3):195-199.

[13]Kang OS,Chang DS,Lee MH.Autonomic and subjective responses to real and sham acupuncture stimulation[J].Auton Neurosci,2011,20,159(1-2):127-30.

[14]庞小峰.生物能量在生命体中传递的新理论及实验证实[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6,8(2):208-210.

[15]邓闯,翁渝民,徐至中.胶原蛋白分子中电场激发的孤子特性[J].物理学报,2005,4(5):351-35.

[16]ndrew C.Ahn,Min Park,Jessica R.Electrical Impedance of Acupuncture Meridians:The Relevance ofSubcutaneous Collagenous Bands[J].PLoS One,2010(7):119-127.

[17]Margaret Julias1,Lowell T Edgar,Helen M Buettner.An in vitro assay of collagen fiber alignment by acupuncture needle rotation[J].Bio Medical Engineering OnLine,2008,19(7):512-522.

猜你喜欢

实验设计双向特异性
双向度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降低寄递成本需双向发力
不同的温度
用“双向宫排除法”解四宫数独
有趣的放大镜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哪个凉得快?
无字天书
完善刑事证据双向开示制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