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象学与中医健康观念❋

2014-01-25张宇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精气中医学阴阳

张宇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007)

藏象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也是中医学的最高度抽象与综合的理论。中医藏象学不仅仅是对人体结构及其生理现象做出一定的说明,同时也是中医对人类生命与健康观念的认识,并隐含了对人体健康标准的界定。因此,加深对中医学健康观的认识,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医藏象学的内涵至关重要。

1 中医学对健康观的认识

当我们谈到“健康观”概念的时候,通常总是引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概念作出的解释:“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体弱。”然而,WHO对健康概念的定义是一种静态的观念,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实中是难以企及的,在临床实践中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亚健康”既非健康也非疾病,在现有的疾病——生物医学模式下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中医学对“健康”的理解与西医不同,它更加贴近临床实践的需求。与西医的生物疾病医学模式相比较,中医所遵循的是人类健康医学模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在医学领域的集中体现。与西医学的健康观与疾病观相分离不同,中医学的健康观是在中医学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观念之一,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从病因、病机到诊法、辨证再到养生防治,甚至于藏象理论等几乎都是围绕着中医学对健康观念的认识而次第展开的。因此,可以说整个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就是在对人类健康的深刻理解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有机整体, 表现在阴阳方面是互根互化、消长平衡,表现在脏腑之间是相生相克相互制约,表现在人与外界的关系方面则是天人相应等。在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虽然在不同的时间与环境下,人体的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可能会表现出生、长、壮、老、已等一定的高低起伏变化,但只要时刻保持机体内部及其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与协调,机体就能够能达到应有的健康状态,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否则就会出现疾病乃至死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与现代医学健康观中难以企及的“完满状态”不同,中医学健康观所强调的“平衡”状态则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大多数人经过一定的调整与治疗都是可以恢复健康的。因此,如何调整人体以达到必须的平衡与和谐状态,即“以平为期”则成为中医学的根本治疗总则。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写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在“以平为期”的治疗总则前还要突出强调“无问其病”,由此可见与力图消除病因的西医学不同,中医学对人体自身健康的目标指向是决定中医诊断与治疗的核心观念,这也是中医学人类健康医学模式最主要的内涵[1]。

2 中医健康观念在藏象学理论构建中的作用

与注重解剖与实验的西医学不同,以“象”思维为代表的中国(中医)原创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先民对于人体结构及其生理现象的认识,一定是从对人自身外在表现的系统观察入手。因此,医家是无法直接获得藏象学知识的,其最初所积累的原始经验,主要表现为病机学、证候学、治则学、方药学等内容,在哲学知识经过系统整合后,在纳入到事先设计好的哲学框架当中,才形成了中医学的藏象学理论。

由此可知,中医学对于正常人体的藏象学知识,实际上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对既有哲学框架的比附,这主要是关于人体与藏府阴阳五行归类,如何看待这些内容历来是存在争议的。尤其是近代西方科学传入之后,很多学者极力主张在医学中排除传统哲学的因素,其直接针对的靶子往往就以这部分内容为代表。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部分内容同样是有长期积累系统观察与实践经验作为基础的。中医藏象学与西医生理学不同,它并不是严格的根据逻辑思维因果关系建立起来的,其本质上是一种依据“象”思维的原则,对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系统总结的一种分类方法。因此,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时,并非真的是风、木、酸与人体内的肝脏(Liver)会发生什么实质性的联系,其更多的是一种理论的需要。但这其中仍包含着大量原始医学经验的积累,如“风伤筋”、“酸伤筋”等,此处所说的“风”与“酸”并非仅指自然界大气流动与醋的味道,而更多的是经过医学重新定义使之与医学经验相匹配,成为藏府功能与特性的一部分,从而最终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另一部分内容则是对藏府功能与特性的描述,这是中医藏象学的主体内容,是由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这一部分藏象学的知识,并不是来源于对人体的直接观察,而往往需要通过病理状态下的变化而反推得出,即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说:“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因此,这一部分藏象学知识,绝大部分可以看做是对于人类疾病与健康现象的一种理论解释模式。如当我们要描述肝藏血与脾统血的功能时,往往必须借助对肝不藏血与脾不统血病理状态的说明来实现。因此我们发现,在中医学的理论中,藏象、病机、证候与治则四者在实质上是具有内在联系而相互贯通的。如“肝主风”是藏象学理论,在病机则表现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证候中则称“肝风内动证”,治则则需要“平肝息风”,四者同时构成了一个从理论到临床、从疾病到治疗的完整辨证施治过程,从广义上讲整个中医学理论,就是针对所有疾病的解释模型与干预方法的集合。其理论的出发点是人类所罹患的各种疾病,而其指向的目标终点则是达到人体自身平衡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即健康状态。因此,藏象学本身就隐含了对人体健康标准的界定,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学对人类生命与健康观念的认识。

3 健康观在藏象学中的体现

中医学认为,人类的健康实际上指的是达到人体自身平衡及人与自然间和谐统一的过程,主要包括形神统一、正气为本、动态平衡与顺应自然4个方面内容,而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则是隐含着对人体健康标准的界定。

3.1 形神合一

形即人有形的身体,包括五藏六府、筋脉骨骼、肌肉皮毛、五官九窍等生理组织器官。神则通常是指思维意识、聪明智慧、情绪心理等精神活动,而在更广义上则是指人体的各种功能及生命现象的综合表现。中医学认为人是形神相依、心身相关的统一体,形与神二者相互依附,不可分割。

中医学认为,形神二者的和谐统一是人体健康的根本。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比较而言中医学更重视 “神”对“形”的统摄作用,如精神意识活动正常,则代表着形体功能也处于正常有序的状态,则人即能保持健康;反之,则会造成形体功能的紊乱,导致人的虚弱甚至死亡。故《内经》中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等说法。同样,人之衰老亦是形与神离的结果:“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灵枢·天年》)。”

然而中医学所谈论的“神”,不仅是人的一般思维意识与精神状态的概括,更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功能,在藏象学中则首先体现在对“心主神明”这一功能的认识。心主神明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藏府、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神”的活动是在心藏中完成的,故有“心藏神”之说,这既是指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神志昌明则直接决定五藏六府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也是人类保持健康的关键所在。而在心藏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而广之,将“神”的功能细分为“神、魂、魄、意、志”5个组成部分,并将之与五藏理论相结合,这就构成了中医学的“五藏藏神”理论,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涵盖了人的思维、想象、情感、意志、记忆和感官知觉及对形体的控制等所有精神心理活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健康。

3.2 正气为本

中医学认为,人自身的健康状态遭到破坏即是疾病,故人体内正气(抗病防病能力)的盛衰才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所在。因此,《内经》中多次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四季脾旺不受邪”等观念。这一点与单纯强调对抗疾病的西医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气”是人体机能的总称,通常包括两个层次的认识。在认识论层次上,正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与源泉,是维持与体现人类生命健康的基础所在;而在临床实践的层次上,正气则往往与病邪相对而言,即指人体自身的抗病防病能力。具体到中医理论中,其概念则根据需要又分别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体现,如李东垣独重脾胃之气,孙一奎阐发命门动气等,这些都是在正气为本的健康观指导下对中医理论的发展。

正气作为人体抗病防病能力的总称,其在本质上指的是人体内的气、血、津液等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是否充足完好,如果任何一项出现不足,都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人一出生就从父母那里得到先天精气,这先天精气必须要靠后天的水谷精气来维持生命。因此,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正气的充足与否无外乎有两个来源,即先天禀赋是否充足与后天调养是否得当。

先天精气禀受于父母先天,先身而生,藏于肾中,又赖后天精气以充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藏府、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中医藏象学中有多个理论与之相关,如“元气”、“真阴真阳”、“肾精”等,其涵义相近,依据各家理论不同各有侧重,但一般均责之于肾藏或命门,故中医有“肾为先天之本”之说。人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衰老以至死亡皆与肾气有关,人体藏府和精气的盛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由盛而衰而竭的规律性变化。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由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而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不同生理状态,这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所以,对生长发育障碍,如“五软”、“五迟”等病,补肾是其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补肾填精又是延缓衰老和治疗老年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后天精气包括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因为这类精气是出生之后从后天获得的,故称后天之精气。其中,通过肺的呼吸运动所吸入自然界的新鲜空气,又称清气、天气、呼吸之气。而饮食中的营养成分,则通过脾胃运化水谷所生成的称为水谷精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正如《景岳全书》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图书编·脏气脏德》说:“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李东垣在《脾胃论》一书中阐述的“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思想,提出了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脾胃论》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元气不充,则正气衰弱。李东垣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正说明脾胃虚衰是生百病的主要原因,故调理脾胃、扶正益气也是预防保健的重要法则,脾胃健旺则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基础。

3.3 动态平衡

中医学认为,保持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是维护健康的关键所在。《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健康观的思想。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构建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理论模型,气、血、寒、热、虚、实等范畴相互间的和谐与统一就构成了阴阳平衡;而五行的平衡则主要指藏府之间五行生克乘侮关系的平衡与协调。人体正是通过阴阳五行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体内环境的平衡,从而最终达到维持人体健康的目的。

在中医学中的“阴阳”概念首先是对人体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质的区分,如气血、卫营、藏府、清浊、阳气与阴精等,同时阴阳也代表了寒热、水火、虚实、上下等事物不同的特性。人体的生命是由于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既不过分也不偏衰,呈现一种协调的状态。阴阳平衡的实质是阳气与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也就是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阴阳平衡则人健康、有神,阴阳失衡人就会患病、早衰甚至死亡,所以养生的宗旨是维系生命的阴阳平衡。

除阴阳平衡外,藏府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医学认为,心、肝、脾、肺、肾五脏之间在生理功能上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状态,否则就会出现各种病证。而各个藏府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由藏府所述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所决定的。

藏府之间五行生克关系,是疾病发生与传变的重要规律,而通过对特定藏府的调理,可以截断疾病传变的途径,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这正是动态平衡健康观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具体体现。

人体内环境的平衡,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随着人体生命活动并通过新陈代谢实现的动态调节过程。因此,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就必须依赖于各个藏府功能,尤其是作为人的生存基础的气、血、津液生成、运行、输布与代谢功能的正常。与之相应,如心主血脉;肺主气,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主治节;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肝主疏泄,主升发,主藏血;肾主水,主藏精、主纳气等功能均与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有关,任何一点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身的健康。而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对于藏府气机的调节,是保持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维护人体健康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3.4 顺应自然

在中医学理论中,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人体自身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天人合一”也就成为指导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观念。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医学在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整体上、从自然界的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即除了重视人体各藏府、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与功

能的平衡外,同样强调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

中医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相应宇宙观的影响,认为人体如何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尤其是如何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也是达到健康状态的关键所在。由此则发展出“四时五藏阴阳”等藏象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的辨证论治中即是“三因治宜”学说,进一步推广到疾病预测中即是“五运六气”学说等。

天地变化对于人的生产生活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四季更替,这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而且对人体健康状态的变化也同样是一个根本性的决定因素。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在将古代哲学中阴阳与五行的观念引入到医学领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关于四季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一种抽象表述。

“四时五藏阴阳”理论是《内经》中藏象学的主体与核心内容。古人认为人与自然界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因此古人以四季与五方的结合为基础,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大思路,将天象、物候等各种思想、知识与技术纳入到统一的阴阳五行理论模型中来,并进一步将阴阳五行通过四时(加入长夏则为五季)与五藏结合,从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方位、季节、气候等与人体五藏功能系统密切联系,勾画了一个内外相应的整体藏府模式。

在这一理论中,五藏六府均分属五行,而五行与五季相结合,又使人体的五藏与自然界的天象、物候变化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天”与“人”的完美结合。中医学认为,五行与五季为五藏生理功能与特性的归纳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并提供了保证其合理性的终极依据,而五藏六府的运动变化规律与天地五行的变化同步,尤其是在四时的变化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人需要调整自己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否则就会出现病变,这也是“天人相应”思想在医学上的具体表现。

因此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如何顺应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顺应四时更替的自然规律是养生的关键所在,这在《内经》记载中俯拾皆是。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又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除了对病候的描述外,在诊断学方面则有“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的四季脉象之说,治疗方面则有因时制宜的原则,养生方面则有四季养生的具体方法。这些内容都是在以“四时五藏阴阳”为代表的藏象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下,中医学总结出大量与之相关的临床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宇鹏,杨威,于峥.浅论中医学的健康观[J].中医杂志,2007,48(2):186-187.

猜你喜欢

精气中医学阴阳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