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未病”思想探析及临床应用

2014-01-25许成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18期
关键词:热病治未病五脏

许成平

云南省腾冲县人民医院,云南 腾冲 679100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方法[1],是具有中医特色的重要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医在摄生保健和防病治病方面的特色,强调对疾病应该以预防为主。“治未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即“治未病”之说。《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了已病防变。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第四》云:“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将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人的状态分为“未病”、“将病”和“已病”三类。元代朱丹溪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清叶天士也提出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两大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医治未病思想体系基本确立[2]。综上所述,“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欲病防发、已病防变、瘥后调摄四个方面,其临床应用试述如下。

1 未病先防,未雨绸缪

未病先防,就是说在疾病没有发生的时候,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发生不外正气不足和邪气侵袭,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因,而邪气侵袭是发病的外因。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正气不足起着决定作用,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增强正气,提高机体抗病力是预防疾病发生的关键。

“未病”之人,一种是真正的健康人,另一种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3]。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Berkman教授通过研究提出了亚健康状态,又称第三状态、中间状态、灰色状态,也称病前状态、诱病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崔利宏[4]等提出所谓“亚健康”是介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类状态或一个过程,可表现为有自觉症状但检查结果正常,或检查结果有偏离却无自觉症状,是指一类主要由社会、心理等的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由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中介的,常以疲劳、虚弱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主要涉及循环、消化等系统,并常兼及内分泌、代谢与免疫等功能或指标异常的一类可逆的心身失调。目前,一大部分人正处于亚健康状态,“治未病”显得尤为重要。于未病之时法于阴阳,调节情志,增强正气。中医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些积极的预防养生观念,要我们平时就应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具体来说就是要顺应四时规律,调养形神;保持心情舒畅,气血平和,修身养性;生活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适度;积极加强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正气,增强免疫力,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保持健康状态。这样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方法和手段来保持人体阴阳平衡,提高机体防病抗病的能力,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2 欲病防发,防止疾病发生

将病亦即欲病,病虽未发,但将要发生之时,要早期干预,防止疾病的发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就说明了感受时邪后,邪伏于内,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则移时乃发。由此可知,人体可有邪气伏藏而疾病未发的状态,故应加强机体正气,驱邪外出以防止疾病发作。 《素问·刺热》曰: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指出不同部位出现红色,是热病发作的先兆,上工之人能予针刺治疗,防止五脏热病发作。又如中风一病,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风门》中提到:“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明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预防中风》中也指出“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帷,调情志。”,从中可看出,疾病虽未发生,但已经出现中风先兆,应采取积极措施,防微杜渐,预防疾病的发生。由此看来,欲病之前,常有蛛丝马迹可循,只要我们见微知著,掌握治疗的先机,就可以有效的防止疾病的发生。

3 已病防变,控制疾病发展

在患病后,要积极采取预防疾病加重的措施。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做到早诊断,有效治疗,预防疾病的传变及进一步加重。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脏相通,移节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五脏之间,相生相克,互相联系,五脏有病之时,邪气会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传变。《灵枢·百病始生》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传舍于经,……传舍于输,……传舍于伏冲之脉,……传舍于肠胃,……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指出了外邪入侵的规律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不同的表现可推知邪气入侵的不同阶段。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矣。”强调了在疾病之初,邪轻病浅,正气尚存之时,要积极采取措施,及早治疗,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在治疗疾病时,不仅仅要治疗已经发生的病变,还要准确判断病邪的传变趋势,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才能阻止疾病的传变。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密切。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化生是胃癌癌前病变。胃癌的发生又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预知这个基本的过程,就可以在更早的时候预防和治疗癌前病变,这时可以发挥中药治疗的优势,使疾病停止在某一早期阶段,从而阻断了疾病进一步发展[3]。如肺癌,吸烟和被动吸烟是肺癌的主要诱因,控烟是防治肺癌的关键。肺癌的临床前期很长,发病后往往广泛转移,预后差,无法根治,所以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关注高危人群,重视症状体征,及时进行必要检查都有助于早期发现。中医“治未病”对癌前干预有着积极的作用。中医传统养生法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心理状况,起到抗肿瘤作用。中医药治疗对肺癌可以减轻症状,稳定病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5]。

4 瘥后调摄,防止疾病复发

在病愈或病情平稳之后,正气亏虚,要致力于扶助正气,增强体质,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正常,防止疾病复发。

病情初愈,余邪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需要调理才能逐渐康复,防止疾病复发。故病后除适当药物巩固疗效外,节饮食、慎起居、劳逸得当才能避免疾病复发。如《素问·热病论》云“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热病虽减,但余热未清,若多进饮食则会助长热邪。在疾病的缓解期也应充分发挥“治未病”的优势,冬病夏治、节气灸等治疗方法,可以激发机体整体调节能力,有效提高和增强机体抗邪、驱邪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作。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中医认为哮喘属“哮证”范畴,病位在肺,以肺脾肾亏虚为本,治疗上“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未发以扶正气为主”。王尚礼等[6]认为哮喘与体质有关,将辨证与辨体质相结合,通过不同的治疗方药、饮食宜忌、养生保健等方法,及时改善其病理体质,从根本上调整脏腑的阴阳失衡,从而减少或避免哮喘发生。

总之,中医治未病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如《文言·乾》指出:“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告诫人们要知进,知退,知存,知亡,懂得坚守中道,防止事物向不利方面转化。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养生学中,形成了《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养生理论[7]。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完善,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模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治未病是传统医学重要的预防疾病的思想,其中未病先防,欲病防发,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内容,使中医药的服务对象拓展到病人、亚健康人和健康人,服务范围也拓展到了医疗、预防、康复、养生保健等方面。治未病对减少疾病发生、维护和促进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9-41,130.

[2]周盛杰,林晓洁,陈务华.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159-160.

[3]吴申,周端.关于“治未病”思想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5(5):140-141.

[4]崔利宏,沈红艺,倪红梅,等.“治未病”渊流述略及与亚健康关系探讨[J].中医研究,2010,5:1-3.

[5]项怡,张铭.“治未病”思想与肺癌防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06-108.

[6]王尚礼,宋康.从体质谈哮喘的“治未病” [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2):119-121.

[7]崔勿骄.从《周易》与《内经》看养生学思想渊源[J].内蒙古中医药,2012,6:36-37.

猜你喜欢

热病治未病五脏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黄帝内经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