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与“悦”的历时演变考察

2014-01-24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两汉尚书义项

高 凤

(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兹举《史记》中的两段话:

天子既诛文成,后悔恨其早死,惜其方不尽,及见栾大,大悦。大为人长美,言多方略,而敢为大言,处之不疑。

卿(公孙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视其书不经,疑其妄书,谢曰:“宝鼎事已决矣,尚何以为!”卿因嬖人奏之。上大说,召问卿。

——《史记·孝武本纪》

出自同一部书同一章节,在表达“喜悦、快乐”这一义项时,有的用“说”,有的用“悦”。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1 关于“说”“悦”的三种观点

查阅工具书,不难发现,对“说”与“悦”的用法存在着三种观点。

一是《辞源》中对“说”的解释:

3.yuè 弋雪切,入,薛韵,喻。⑦喜悦。通“悦”。诗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1]

此一说认为“说”通“悦”,“悦”为本字,“说”是通假字。

二是《汉语大字典》“说”词条下:

(三)yuè《广韵》弋雪切,入薛以,月部。❶同“悦”。1.高兴;喜悦。《说文·言部》: “说,说释也。”段玉裁注:“说释,即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许书无悦怿二字……2.喜爱。《论语·雍也》: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3.取悦;讨好。《论语·子路》: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2]

其中虽提及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解释,但某,同某,显然是将“说”“悦”定为异体字。

三是《康熙字典》“悦”字下:

又或作说。《易·益卦》:“民说无疆。”《兑卦》“说以先民。”《论语》: “不亦说乎。”毛氏曰: 古与论说字通用,后人作悦字以别之[3]。

很明显,这里认为“说”是“悦”的古字,为了区别,后人才又造了“悦”字。现在大多数学者都持此意见。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便认为:“人们总以为先有一个‘悦’字作为本字,只是经常写一个‘说’字来代替它。这是一种误解。既然是先有一个本字‘悦’,为什么上古的经书中不用,倒反写成‘说’字呢?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上古没有‘悦’字。战国时代有些书(如《庄子》),‘说’、‘悦’并用,可能是后人改的;经书不见‘悦’字,是因为后人认为它是‘经’,不敢改,所以才维持了原样。《孟子》有‘悦’字,那是因为《孟子》到宋代才被尊称为经。许慎《说文》没有收‘悦’字,这说明许慎时代‘悦’字或者还没有产生,或者是产生了,但因它是‘俗字’,所以没有收。”[4]洪成玉先生《古今字》也将“说”“悦”收录其中,并认为“悦”与“说”是相承改换偏旁且今字分担古字中的一义的古今字[5]。

既如此,为何对“说”与“悦”存在着多种解释呢?对古文献中“说”“悦”的用法进行考察,或许可窥见一隅。

2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说”“悦”的使用情况,主要考察了《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左传》《孟子》《孝经》《庄子》《韩非子》9 部文献,具体使用频率见表1(篇幅较长者,重点对部分章节进行考察,下同)。

表1 先秦时期9 部文献中“说”“悦”的使用频率

由上表1 我们可以断定,在战国之前,“悦”字是不存在的,而用“说”来表示“悦”这一义项。如:

(1)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周易·益卦》)

(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经·邶风·静女》)

(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论语·雍也》)

(4)齐侯说,与之虎牢。(《左传·僖公四年》)

其中,《尚书》的情况比较复杂,流传至今的《尚书》分《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今文尚书》相传是秦、汉之际的博士伏生传下来的,用当时的文字写成;《古文尚书》经考证,多认为为晋代梅赜伪造。因而《尚书》中有“悦”字而不存在表“悦”义项的“说”。

战国时期的文献《孟子》《庄子》《韩非子》中开始出现了“悦”字,如:

(5)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6)且苟为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庄子·人世间》)

对此,王力先生的看法是后人改的。《孟子》《孝经》中“悦”字占绝对优势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孟子》在宋代才被确立为“经”,《孝经》在唐代尊为“经”)。但若说战国所有文献中的“悦”都是后人改的,则似有些牵强。笔者认为,“悦”大致在战国末年已经产生了。《尔雅》中即有对“悦”的解释:“怡、怿、悦、欣、衎、喜、愉、豫、恺、康、媅、般,乐也。”又“悦、怿、愉、释、宾、协,服也。”[6]而《说文》中没有收录“悦”则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悦”是后起之字,许慎可能认为是俗体而没有收录。

由此可见,“说”是古已有之的字,而“悦”是为分担“说”字表“悦”这一义项所造的今字,大约最初产生于战国末期。那么,今字产生后,是否古字在表达这一义项上就立即退出了历史舞台呢?

3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对《史记》《论衡》《说苑》《汉书》4 部文献进行了考察,“说”与“悦”的使用频率见表2。

表2 两汉时期4 部文献中“说”“悦”的使用频率

两汉时,很多文献中都存在着“说”与“悦”同时使用,表“喜悦、悦服”这一义项的情况。如:

(7)人不喜,不施恩。天不说,不降雨。(《论衡·雷虚篇》)

(8)王大怒不悦,将生烹文挚。(《论衡·道虚篇》)

(9)翟黄作色不说曰:“触失望于先生。”(《说苑·臣术》)

(10)公曰:“然,吾悦夫奚之言,彼类圣人也。”(《说苑·臣术》)

从上表2 我们也可以看出,两汉时期“悦”与“说”虽然同时在文献中被使用,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之前的“说”,是以许慎《说文》中并未收录。这说明今字产生后,古字并没有立即退出历史舞台,而是有一个很长时间的缓冲期,人们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它。

4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说”“悦”的使用情况,主要考察了《搜神记》《世说新语》《魏书》《南齐书》《齐民要术》5 部典籍,具体使用频率见表3。

表3 魏晋南北朝时期5 部典籍中“说”“悦”的使用频率

这一时期的文献在表“喜悦,悦服”这一义项时大多使用“悦”字,如:

(11)将士喜悦,以为吉必见原,并往庆慰。(《搜神记·卷一》)

(12)脱归诚有实,即当乘其悦附,远则有会稽之会,近则略平江北。(《魏书·列传第七中·景穆十二王》)

由上表3 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表达“喜悦”这一义项上,“悦”字的使用已远远多于“说”字,而占绝对优势。今字正逐渐取代了古字。

5 唐宋时期

这一时期“说”与“悦”的使用情况,主要考察了《隋书》《贞观政要》《大唐新语》《梦溪笔谈》4 部文献,具体使用频率见表4。

表4 唐宋时期4 部文献中“说”“悦”的使用频率

由表4 可知,4 部文献在表达“悦”义项时都无一例外地使用了“悦”字,而没有用到“说”字,这说明在唐宋时期,今字“悦”基本上已经取代了古字“说”,承担着表达“喜悦”意义的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说”字便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某些情况下,它仍以表达“悦”义项的身份而出现。《汉语大字典》中便举有两例:

(13)夫有功而见知,则说矣,此人之情也。(王安石《承制王钦等转官》)

(14)梨栗猿喜热,云山僧说深。(贾岛《怀紫阁隐者》)[2]

此种情况当是作者为追求文章的古朴而刻意为之,并不影响今字“悦”取代古字“说”的总体趋势。

6 结 语

通过前文的论述,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说”是先于“悦”产生的古字;“悦”是为分担“说”表“喜悦”这一意义而后造的今字,大约产生于战国晚期。两汉时期“说”与“悦”在文献中共同存在,但“说”的使用频率要高于“说”;魏晋南北朝“悦”渐渐取代“说”;直至唐宋,基本都采用“悦”,而舍弃“说”。

既如此,前文对“说”“悦”的另两种观点又该如何解释呢?笔者发现,学界对古今字的论述多集中于今字替代古字这一现象,而很少对今字产生后,二字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通过上文的考察,我们发现,今字产生后,古字并不是立即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表达这一意义上),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并存于文献中;即便是今字基本取代古字后,古字也会偶尔以表达原来意义的身份而出现。因此,古今字便很容易与异形同音同义的异体字及“古古积传”的通假字相混。

[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编.辞源(合订本)[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C].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3](清)张玉书.康熙字典[C].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4]王 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洪成玉.古今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6](宋)邢 昺.尔雅注疏[M].(晋)郭 璞,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两汉尚书义项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鼎盛期|两汉
两汉名碑注译——鲜于璜碑(一)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尚书·禹贡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Enhanced Precision
两汉文化沾渐西南夷述略
兵部尚书·枢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