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钩针技术的学术源流※

2014-01-24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8期
关键词:钩针灵枢医家

关 芳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太原030024)

在中国医学史上,针灸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古代医家根据疾病治疗上的需要,创制了“九针”。九针详细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在许多篇章中,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九针。从历史的发展看,九针只是代表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它是长期临床实践与当时的制造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是出自一人一时一书,《黄帝内经》仅对此做了总结[1]。

《黄帝内经》中九针的名称比较统一,即《灵枢·九针十二原》之“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这种称谓多是根据外形和作用特点而定。在《灵枢·九针论》和《灵枢·九针十二原》等篇章中有对九针的外形特点和临床应用的详细论述。《黄帝内经》认为选取合适的针具是临床获效的关键,其认为人体身形疾病与天地四时阴阳相关,不同形式的针具又与此相应。临床应根据天地四时阴阳及不同的身形疾病,选择不同的针具,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如《素问·针解》篇有:“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灵枢·官针》云:“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起不泻,支大为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泻泄,亦复为败。”“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鑱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痛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之鍉针于井荣分输。病大脓者,取之于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这就是说,人体是由皮、肉、筋、脉等组织所构成的,这些部位所发生的疾病,因病的部位不同,疾病也不一样,那就应该有相应的治疗方法。选用不同形状的针具,便是为了适应不同疾病的治疗。不仅如此,在许多具体的治疗当中,同样体现辨证施治的思想。古代医家治病,需根据不同病人的体质、病情、病位而采用不同的刺法。如《灵枢·官针》记载治疗“肌痹”,用“合谷刺”,其刺法是“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治疗“筋痹”,用“关刺”,其刺法是“直刺左右尽筋上”主要刺在四肢关节附近;治疗“骨痹”,用“输刺”和“短刺”,前者刺法是“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后者是“稍摇而深人,针至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总之,古代医家非常重视针具的外形特点所产生的作用,并认为选取合适的针具是获取临床疗效的关键,只有将各种针具不同的作用特点牢记在心,才可能在临床选用上得心应手。如果针具选取不当,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对机体造成伤害。

古代医家创制的“九针”,在使用上是“各有所宜”的,是从临床实际需要来选用的。如《灵枢·官针》篇所载“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刺法,在应用上都有极为鲜明的针对性,即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来采用相应的针具和刺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九针”已不能适应当前医疗的需要,更何况现代的疾病种类、疾病的性质、病情的复杂程度远不能与古时相比。因此,仅靠某一种针具,自然难以解决众多复杂的病证。为适应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研制一种新的医疗针具势在必行。新中国成立多年来,针灸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学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针灸界的同仁苦心钻研,勇于进取,研究创造了许多新的针具和针法。

我国古代针具,几千年以来从“以石为针”的砭石开始,至《黄帝内经》时代的“九针”出现,只有“九针”的记载,亦未见有钩针之名的针具出现。直到20世纪60年代,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原所长师怀堂经过50余年的中医针灸临床实践,在《黄帝内经》九针的基础上大胆革新、潜心研制出的9种针具,包括鑱针、磁圆针、鍉针、锋钩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火针”,它虽源于古九针,但在外形、针法及适应范围等都与古九针有较大的区别[2]。其中锋钩针是新九针重要针具之一,是师怀堂根据古九针之一的锋针(即三棱针)与民间流传的钩针,综合二者之特点,取其所长,融为一体而制成,故名曰锋钩针。锋钩针由不锈钢制成,总体长为14cm,分针柄、针身、针头三部分。针身嵌于针柄中,针头与针身呈45°,为三面有刃锋利的钩尖,钩长约3mm,是一种速效、实用的新型针具。《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灵枢·官针》说:“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锋钩针临床治疗根据不同部位及病情选择使用,既可起刺络放血的锋针作用,又可转动针身,割断皮下一些脂肪及肌纤维,疏通局部之壅滞,二者合一,可达泻热、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松解粘连的功效。这种新型针具应该具备特殊的结构,以期与病灶有更大的接触面,这样才能有利于粘连组织的剥离、松解及镇痛,有利于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使局部的损伤尽快修复,从而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疗效[3]。虽然古“九针”的记载中未见有钩针之名的针具出现,但新九针针具中包括了锋钩针,从历史源流上讲钩针源于“九针”[4]。

根据新九针创立的新九针疗法,特别强调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合理选用不同的针具,发挥每种针具的特殊作用,达到系统治疗的整体综合调治目的。钩针技术作为新九针疗法之一,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针灸医家的不断创新,相继在新九针之锋钩针基础上出现了杨氏钩针、魏氏巨钩针、李氏刀钩针以及齿钩针等钩针针具,从而丰富了针灸内容,扩大了针灸治疗范围,也提高了针灸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张天生,靳聪妮,关芳,等 .新九针溯源与发展[J].中国针灸,2009,29(7):591-594.

[2]师怀堂 .中医临床新九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2-294.

[3]金明月 .锋钩针的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1995,11(9):36.

[4]田建刚,郝重耀 .新九针锋钩针疗法[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6):372 .

猜你喜欢

钩针灵枢医家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小钩针“钩”出致富路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离家出走的钩针奶奶
书画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折入边装置钩针驱动机构的分析与优化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