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2014-01-24李文超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8期
关键词:中耳鼓膜灌洗

李文超

(郑州博爱眼耳鼻喉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李文超

(郑州博爱眼耳鼻喉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 探讨研究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年至2011年2月收治的接受鼓膜穿刺后进行高负压吸引及药物灌洗疗法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0例,对其临床资料系统分析,评价疗效。结果 对接受鼓膜穿刺后进行高负压吸引及药物灌洗疗法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0例,治疗后对其随访6个月~1年,治疗效果:治愈68例(75.6%),显效9例(10.0%),有效8例(8.9%),无效5例(5.6%),治疗总有效率为94.4%。90例患者行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方法平均治疗5次,其中24例患者治疗一次后即痊愈。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身体不适等不良反应,未出现化脓性中耳炎等中耳其他病变。结论 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取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及药物灌洗,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分泌性中耳炎;疗效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常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是以中耳积液、传导性耳聋、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的耳鼻喉科多发病[1]。持久的分泌性中耳炎会引起中耳粘连等严重并发症,进而导致听力损伤、语言障碍及增加中耳炎急性发作的风险。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减少分泌性中耳炎的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对收治的9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予以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及药物灌洗,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年至2011年2月收治的行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及药物灌洗疗法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0例,男62例(78耳),女28例(32耳),年龄4~62岁,病程7 d~5年。经耳内镜检查提示有鼓膜充血或发现积液,临床表现,45例(54耳)听力出现不同程度下降,25例(32耳)耳内有闷塞感,12例(14耳)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8例(10耳)伴有轻微耳痛。电测听结果:混合性耳聋42例(54耳),传导性耳聋48例(56耳)。声导抗结果:66例(82耳)为负压型,24例(28耳)为平坦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口服抗生素,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适量布地奈德喷鼻剂喷鼻,1%麻黄素滴鼻,然后,安排患者取侧坐位进行鼓膜穿刺,抽液后向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与糜蛋白酶。具体操作步骤:患者取侧坐位,对耳廓及外耳道进行常规酒精消毒,鼓膜表面予以布楠式液麻醉10 min,取鼓膜前下方位点进行穿刺并回抽,确认积液流出后拔出针头,连接吸引器将鼓室内积液吸出。若回抽过程中出现血性渗出,应立即停止上述操作。积液抽取结束后,将耳道内分泌物清理干净,然后经穿刺点向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1 mL,糜蛋白酶4000 U。药物注入后,患者应将头部后仰并偏向对侧呈45°,保持30 min。每隔1 d治疗1次,10 d为1个疗程。患者出院后跟踪随访6个月~1年,复测声导抗及纯音听阈,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听力完全正常,耳痛、耳鸣、耳内闷塞感等不良症状消失,鼓膜颜色亦恢复正常,积液消失,鼓膜活动度正常,电测听气导听阈低于20 dB,鼓室声导抗图为A型;显效:听力明显提高,耳鸣、耳痛、耳内闷塞感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鼓膜颜色及活动度明显改善,电测听气导听阀升高20 dB以上,鼓室声导抗图为A型;有效:听力略有提高,耳鸣、耳痛、耳内闷塞感等临床症状部分改善,鼓膜颜色及活动度略有好转,电测听气导听阀升高10~15 dB以上,但未达正常,鼓室声导抗图为C型;无效:听力无好转,耳鸣、耳痛、耳内闷塞感等临床症状无改善,鼓膜活动度较差,电测听气导听阀提高<5 dB,鼓室声导抗图仍表现为B型。

2 结 果

对行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方法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0例,治疗后对其随访6个月~1年,治疗效果:治愈68例(75.6%),显效9例(10.0%),有效8例(8.9%),无效5例(5.6%),治疗总有效率为94.4%。90例患者行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方法平均治疗5次,其中24例患者治疗一次后即痊愈。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身体不适等不良反应,未出现化脓性中耳炎等中耳其他病变。

3 讨 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表现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又称非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等,是临床最常见的引起听力下降及致聋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在儿童发病更加明显,严重影响儿童的语言及认知发育[3]。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大多认为其最常见、最主要的直接病因是细菌、病毒感染,且近年临床研究发现,约1/2的中耳积液细菌培养者结果呈阳性[4]。细菌感染引起中耳炎的可能机制是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进而使腺体和杯状细胞的分泌物增多,同时损坏黏膜纤毛的正常清除系统,最终导致中耳腔内分泌物蓄积;细菌内毒素也可作为抗原激活补体及旁路激活途径,增加炎性介质分泌,加之咽鼓管功能障碍,共同引起分泌性中耳炎[2]。目前国内针对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疗法包括手术鼓室置管治疗、药物治疗、咽鼓管吹张及其他治疗方法[5]。本研究从可能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因素入手,以消除水肿和感染、缓解炎症、恢复咽鼓管和纤毛运动的功能为主要治疗原则。鼓膜穿刺后行高负压吸引术,可以有效清除中耳积液并减轻积液中炎性介质对中耳黏膜刺激进而缓解炎症,促进患者恢复听力;鼓室内灌注地塞米松及糜蛋白酶,能减少分泌物生成和蓄积,减轻毛细血管扩张,抑制炎性介质产生,避免炎性渗出,缓解黏膜水肿,加之抗生素可抵抗感染,缓解炎性反应,利于咽鼓管恢复通畅,从而促进分泌性中耳炎恢复。总之,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术是集护理、手术为一体的治疗方法,具有微创、恢复时间短、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诸多的优点。本研究对9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方法治疗,治疗总有效率达94.4%,且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并发症,表明鼓膜穿刺后进行高负压吸引及药物灌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6]。

综上所述,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何际全.1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165-166.

[2] 王克雄.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研究[J].中外医疗,2012,31(1):73-74.

[3] 陆伟明.12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8):141-142.

[4] 何丽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 19(2):50.

[5] 刘建设.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置换术52例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59-60.

[6] 司俊红.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3, 11(1):179-180.

R764.21

:B

:1671-8194(2014)08-0058-02

猜你喜欢

中耳鼓膜灌洗
支气管镜灌洗联合体位引流治疗肺不张的临床效果观察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早期连续支气管灌洗在老年昏迷病人肺部感染中的防治作用
中耳压力调节机制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间接性鼓膜裂伤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