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现代针灸名家学术特色的研究

2014-01-24张静玺马铁明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经络手法针灸

张静玺,马铁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3)

针灸在中国已有数千年悠久历史,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辽宁省地处边陲,是多民族聚居区,形成了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独特北方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也有自身独到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的中医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涌现了大批针灸名医,其中以彭静山、马瑞林以及王品山为代表,现介绍如下。

1 彭静山

1909年出生于辽宁省开原县,自幼对祖国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岁时在刘景川创办的“兴仁医学社”读医书,他的针灸启蒙老师是“神针”唐云阁先生。19岁时拜一代名医马二琴为师,深入学习了2年,并提高了文学素质,能文能诗。22岁时开业行医,曾在满洲医科大学和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两年。曾任辽宁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等职。彭静山先生中、西医各种学说兼收并蓄,不偏重某家,也不轻视某家,用针贵在灵活,针药并用。并提出针灸六要:辨证精,取穴准,手法明,善妙用,病适应,贵于恒。

1.1 创“眼针疗法”

彭静山教授1970年开始眼针的研究,结合《内经》关于眼与脑、脏腑、经络联系的论述,提出“眼络于脑,通调脏腑”假说,并结合八廓八卦确立了眼周八区十三穴。通过观察白睛脉络颜色、形态变化以诊断疾病,根据变化及辨证在眼眶周围针刺以防病治病。多年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对脑血管意外所引起的偏瘫、麻痹,及各种部位的扭伤疼痛、坐骨神经痛、头痛、高血压等,都有显著疗效[1]。有的中风偏瘫者,行眼针治疗后可以立即离床行走,剧烈疼痛者可止痛。彭静山教授因此被日本《朝日新闻》誉为“当代针圣”。“眼针疗法”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并纳入“八五”期间“金桥计划”[2]。“眼针疗法”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丰富了中医学的望诊内容,填补了针灸学眼针治疗的空白,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2 诊疗经验

彭静山教授用针灸治病,首重辨证。提出“一点二穴三线四面”取穴法、“七方十剂”取穴法,针刺手技十五种、不同针具十三种刺法。用针手法是“进针不痛,出针不觉”。应针就针,应灸就灸。主张取穴少,用针细,随症应变。如截根疗法只取2穴,此外如四种交经缪刺、截根疗法、甩针挂钩疗法、正口㖞的口围四穴、落眼睑的三睑疗法、十秒钟降压的降压十法、八种循经取穴、一穴治病、无痛扎针等是其多年的临床经验[3]。由于篇幅原因,不做详细介绍。

1.3 著述

彭静山教授一生手不释卷,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认为做为一个医生必每天治病,每天读书。他一生著医书20余本,在国内外发表中医药、针灸论文130余篇。其中用现代汉语编写了《简易针灸疗法》,促进了建国初期针灸的普及和推广,《眼针疗法》、《针灸秘验》亦成为针灸工作者必读书。

2 马瑞林

1922年出生于辽宁省北镇县。幼读私塾十载,受其叔父老中医马玉旬的熏陶,奠定了学医的志向,后承辽西名医王慧民亲授,问诊候脉,渐悟岐黄之术。1941年悬壶故里,1952年在卫生部直属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师资班学习,1955年至1958年再度赴京,先后随同岳美中、高凤桐、孙惠师等名老中医学习。曾担任辽宁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针灸学会会长等职。先后赴也门、苏联等国进行针灸治疗和教学工作,并为埃及总统府代培留学生,1985年被授予优秀教师称号。马瑞林教授长期潜心于传统针刺手法的研究,曾研制出当时国内仅有的大型平面电动经络经穴模型教具。他主张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基础,循经取穴为准则,治神守神,驭气调经,灵活运用传统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2.1 驭气调经法

马瑞林教授认为临床疗效的取得,应以手法为最,手法得当,效如桴鼓。在临床上擅长传统针刺手法,将“通经”、“导气”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驭气调经法”,以“激发、促进、控制”得气,并使得气向预定方向传导。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诸如合谷、足三里等肢体远端穴位,采用灵活的针刺手法,在保证针感的基础上,使“气至病所”,可提高临床疗效。笔者导师马铁明教授即为马瑞林教授之子,继承了其父的“驭气调经法”,余常侍诊,有幸见证了此法的神奇疗效。

2.2 诊疗经验

马瑞林教授虚心学习古人的经验,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需要,针药并用,灵活运用多种疗法提高疗效,并能双手同时进针。特别对中风、眩晕、失眠、面瘫、神经官能症等有丰富的治疗经验。马老认为治疗眩晕当以清头明目、开窍醒神为先导,继以培补三阴而收工,自获殊效[4]。治疗面瘫早期宜用补法,轻刺激,配合艾灸疗法可提高疗效,尤其对病程长者,加灸疗更好,但早期应用薰药、割治、火针、电针等方法治疗的,恢复较慢,也不宜采用易损伤神经纤维的雀啄法[5]。对于小儿面瘫患者,取穴宜少而精,刺针宜少而轻快,针刺手法宜轻不宜重,运用单刺法配合“驭气调经法”治疗疗效明显[6]。马瑞林教授提出,宋代马丹阳的“担”、“截”法只是取穴的方法,与补泻无关,补泻是由于应用不同的针刺手法作用于穴位而实现的[7]。实为取穴之法的新见解。

2.3 著述

马瑞林教授喜静,寡言,治学严谨,经验丰富,著述颇多。在国内外发表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经络感传激发控制的临床研究》、《经络感传与针刺止痛关系的研究》获省科协二等奖,并发表于美国《国际针灸临床杂志》。编撰了《中国传统针刺手法选编》、《梅花针疗法》、《针法灸法学》、《针灸学》等八部针灸医学著作。

3 王品山

1920年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自幼从父学医,后拜师刘润棠学习针灸。熟读中医经典著作,颇有心得。曾担任辽宁省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经络研究会顾问等职。王品山教授长期潜心于经络和奇经八脉的研究,他认为经络是以气为主体的周身循行网络系统,其循行过程,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是生命机体组织结构,自身整合调控的机制系统。因此,他主张切循经络信息反映,检查经络腧穴变异客观指征,进行经络辨证,用经络理论指导针灸临床[8]。

3.1 循经传导声信息

王品山教授自创“经络穴位压诊计”,以声发射为经络感传的客观指标,首先发现了循经传导声信息,验证了经络感传现象和十二经在四肢的循行线的客观存在。其声源,可能是由于激发,使身体局部一定深度的某些介质发生传导、改变常态以导致震动而产生的,具有激发性和传导性,其传导可能与血管(血流)搏动、皮肤组织之外的其他软组织及功能有关,不依赖于中枢神经的反射活动,也不是来源于肌肉的收缩声[9]。循经传导声信息的发现,为探讨经络本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3.2 诊疗经验

王品山教授认为针灸临床的关键在于掌握病机,明确部位,施用手法,三者缺一不可。王老对奇经八脉的研究与运用有独到见解,治疗另辟蹊径,以取穴少而精为特点。临床选穴以八脉穴为主,十二经穴为辅,经治痛经多例,凡属于冲脉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而痛者,公孙有显著压痛反应,独取公孙配关元,即可根治[10]。

3.3 著述

王品山教授撰写了《简易针灸学》,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十四经感传线路的研究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

4 小结

三位教授为辽宁省同时期针灸名家,且同在辽宁中医药大学教书育人,他们学术上互有交融而又独立自成体系,其各自流派的形成背景、诊疗特点以及发展现状,体现了辽宁现代针灸流派的特色,总结如下。

4.1 形成背景

①均为“师承”,耳濡目染,熟读经典,经验丰富。彭老和马老后又经过院校进修,更好的服务于以后的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②启古纳今,勤学苦读,精研医理,有各自独到的见解,尤注重养生;③临床经验颇为丰富,能在古人诊疗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以上三点为其流派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4.2 诊疗特点

①均注重经络辨证,辨证准确;②取穴精炼,疗效好,见效快,减少患者痛苦,能一针治好绝不用两针;③注重针刺及行针手法以提高疗效;④方法灵活,针药并用,并常结合现代诊疗方法以辅助诊疗。

4.3 发展现状

三位教授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著述颇丰,为后人研习其学术思想及诊疗特点提供很大的帮助。三老在辽宁中医学院(今辽宁中医药大学)创院初期,即担任针灸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为国内、外培养出大批针灸名家,可谓桃李满天下。目前,后人对其流派理论与实验研究络绎不绝,如研究彭氏眼针的《从历代主要中医眼科专著中挖掘彭氏眼针形成的理论基础》等。

[1]李云香.谈谈眼针[J].中医函授通讯,1986(12):806-807

[2]王山而.老骥伏枥,献身岐黄[J].家庭中医药,1995(6):5-7

[3]彭静山.杏林回顾50年[J].云南中医杂志,1981(5):33-34

[4]赵松.马瑞林教授针灸治疗眩晕经验撷要[J].针灸临床杂志,1994,10(2):6 -7

[5]马瑞林,杨元德.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195例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杂志,1981(5):33 -34

[6]马瑞林,李眉,李群芳.单刺法治疗小儿面瘫及理论探讨[C]//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1987:36

[7]马瑞林.运用马丹阳“担”、“截”法临床体会[J].中医函授通讯,1987(3):42-43

[8]王品山.针灸临床的经络辨证[J].中医药学刊,2006,24(8):1440-1441

[9]朱凤云.经穴声信息传导的实验研[J].辽宁中医杂志,1984(1):34-39

[10]王品山.痛经证治[J].中医杂志,1988(9):4-8

猜你喜欢

经络手法针灸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七步洗手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