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高等本科院校选课制的现状及对策

2014-01-23陈洁琼杨瑞芹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系统

陈洁琼,王 辉,杨瑞芹,于 芬,黄 娟

随着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趋向,高等学校纷纷改变相同专业学习相同课程的学年制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完善学分制。从国内外各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总体情况来看,较为完善的学分制一般包括4项基本制度:选课制、学分绩点制、导师制和聘任制[1]。但是,中国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学分制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的学分制,而只是在学年制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选修课,距离完全学分制的要求还很远。主要表现有:1门课程对应1位教师,学生不能选择授课教师;学校提供的课程数量和类别不能满足学生多方位的需求。其原因在于,美国学分制是由选课制自然发展而来,而中国高校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与其相悖,先引进学分制后发展选课制,先有形式后有内容[2],并由此产生了上述诸多问题。

1 高校选课制改革现状与问题

1.1 选课指导不到位

对于初次接触选课的学生来讲,选课过程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在下达选课通知后,各专业的系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容易忽视选课前的指导,认为学生自己会去了解选课的各方面运作情况,不对教学计划作详细的解读等。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大纲了解不全面,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学习计划,忽视了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能根据自身知识结构需求及课程重要程度来选课[3];同时,在选课过程中又过度依赖数量极为有限的专职管理教师,选课中就容易盲目跟风、随波逐流。

1.2 选课系统运行能力不足

选课系统是完成选课过程的重要平台。随着选课活动的加强,对选课系统的应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根据笔者对浙江科技学院近270名学生进行的针对选课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对选课系统的满意度仅为一般(满意度低于70%)。特别是在选课高峰期,选课系统无法承受,导致有些学生想选的课程没选上,能选的时候热门课程已被选光。

1.3 教学资源缺乏

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受到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制约。一种突出的现象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不断增加,教师无暇去思考挖掘更多的课源。同时,用于科研和本专业的深入钻研精力有限,开设反映专业前沿性的课程更是难上加难[4]。热门的课程师资力量不够,科学前沿性强的课程无法开设,导致学生对课程、教师及上课时间的选择余地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授课积极性,无法达到实行选课制的真正目的。

1.4 评价体系不完善

选修课的管理相对于必修课来讲,在课程要求、考核方式等方面要求较低。特别是公共选修课,所有主讲教师都能申报,教学督导组极少去了解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情况。缺乏督导导致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下降,上课人数多、考核要求低导致学生出勤率情况不理想。亦有学生纯粹为凑学分而学,学不到实质性的内容,教师达不到授课目的。

1.5 学分制收费制约积极性

受学分制收费的限制,大部分学生选修满了各类别选修课最低要求的学分就适可而止,不再多选超出学分的课程。大部分学生为了拿学分而选课程,并且偏向于选修那些考核简单、教师不严的课程,从而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2 完善高校选课制的对策与措施

2.1 做好前期宣传,建立导师制

为了使选课过程顺利进行,减少学生的盲目随众性,可以在新生入学时开设选课讲座,并给新生发放相应专业的教学计划,针对教学计划作详细讲解,使他们对整个大学期间所设置的课程有个全面了解,以便做好长远的学习计划与规划。同时,给学生配置选课指南,里面可以包括:选课流程、选课系统操作方法、学分制收费方法、各专业各类选修课应达到的最低要求学分等[5]。

导师制由选课制派生出来,是学分制教学管理中重要的制度和不可缺少的环节[6]。构建和完善导师制与选课制结合的制度,可确保学生选课的科学性、合理性。新生进校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专业导师,一直延续到毕业,导师参与到学生的选课过程中,进行选课指导。导师可以登陆系统查询所指导学生的选课情况及课程成绩等,以便随时掌握学生的选课情况,避免学生选课时的盲目性。

2.2 做好硬件升级,完善选课系统

选课系统一般都是高校委托校外软件公司开发、调试与使用的。一方面,由于各高校的教学情况各不相同,高校必须对选课系统提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要求,使选课系统有针对性;另一方面,系统使用后,学校要加大投入,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最大限度地升级完善系统,并且配备专门的人员来管理学校的选课系统,尽可能减少因教学设备导致的选课问题。

2.3 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积极性

选课制的顺利开展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支持,学校应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能力强的教师进入选修课的教学第一线。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校外知名专家教授来学校上课。针对热门课程,可以通过建立课程教师团,采取多位教师同时开设几个班级平行授课的形式,保证课程数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定期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统计分析各门课程受欢迎程度,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同时,组织相应的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和讨论,以确保课程的质量。

2.4 完善课程管理,加强监控与评估

为了提高选修课的质量,应建立公共选修课申报专家审查制度,选修课准入的门槛应该适当提高。审查包括课程的必要性、前瞻性,任课教师的资历等。另外,对已批准通过的选修课要开展后期评估工作,注重开课过程的跟踪与管理,对教学材料、课堂管理记录、期末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材料进行随机抽样审查,同时结合学生评教,对课程教学内容等进行测评,对不符合教学要求的选修课酌情提出改进建议或者撤销课程。

2.5 建立奖励制度,鼓励超学分学习

学分制收费制约了部分优秀学生的超额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考虑到超出最低毕业学分的课程会另外收取费用,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放弃额外感兴趣的课程;也有个别学生因为经济状况而只能为了学分而学。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实行学分免费奖励制度,根据每学期专业学分绩点排名,规定下学期可免费修读额外课程的数量。这样既能够满足优秀学生的学习愿望,又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改善学习风气。

3 结 语

学分制的实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全选课制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配备日益充足、学生自主发展意识日益加强中不断完善和实现。学分制下的选课模式一定要与高校本身的教学情况相结合。高校应在认识到选课制在改变统一规划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的前提下,重视选课制执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在学生、教师、教学资源与环境等各方面加以整改和完善,以保证选课制的实施顺利开展。

[1] 娄雨.高校学分制实践及其选课制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64-66.

[2] 王慧青.实行学分制必须建立完善的选课制度[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4):48-50.

[3] 刘桂琪,赵宇.完善高校学分制下选课制度的几点建议[J].高教论坛,2010,12(12):40-41,65.

[4] 李萍,罗浩,范琼燕.高校选课制问题与对策的探讨[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101-104.

[5] 杜长江.学分制下的多校区选课制度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98-100.

[6] 许松.高校学分制条件下的选课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10):158-159.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WJ-700无人机系统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学分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