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阳光照进每个角落——新课改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2014-01-20张荣昭江苏省丰县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人性人文文本

■ 张荣昭(江苏省丰县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点燃他们憧憬美好未来的希望之火。如何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我对人文关怀概念的理解,我想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引导学生深入教材,挖掘文本中的人文资源

新编苏教版必修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它们或质朴率真,或热情奔放,或令人鼓舞,或发人深思。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有效利用文本中丰富的人文资源,启发学生解读文本,在感悟、体验中发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诵读、品味中,领悟人生,完善人格。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为它体现了作家的生命意识,融入了作家的血与肉。如《报任安书》的作者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触怒了汉武帝,身受腐刑而隐忍苟活,为当时流俗之人所轻,每念及耻辱未尝不汗流浃背。好友任安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在回信中尽情书写了自己的愤懑,阐述了自己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指出自己隐忍苟活是因为自己的心愿未了,遗憾文章不能为后世所知。而对《史记》的著述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洗刷自己所受的耻辱。读之,能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但我们的生命却不仅仅是自己的,它更属于父母,属于国家。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因一点挫折而轻言放弃,更不能动不动就用死来寻求解脱,我们要敢于直面现实,要勇于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人的一生可以伟大,也可以平凡。同样,死有多种死法,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无声无息;可以重于泰山,也可以轻于鸿毛。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身处逆境,不能消极颓废,更不能轻率地放弃生的权利,而应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为世界增添活力和亮色。这些人文的精神素养需要读者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去生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感性解读的基础上,联系生活,教育学生学会直面人生的挫折和苦难,进而引发学生对生命对死亡的哲理性思索。

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类似的精神素养在文本中比比皆是:比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那炽热的爱国情怀,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对生命的热爱,普希金《致大海》中对自由的渴盼,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中以爱对抗暴力,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人生理想,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对亲情的回忆等等。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只有努力发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和伟大的灵魂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真正爱上语文。

二、关注每一位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

语文课堂“人本”思想的体现,其中有一点就是关注学生全体,也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我们教育的对象,都是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自尊的人。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尊重、关心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我们爱的教育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倾听者,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教学成为双向的活动,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知识,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道受业解惑者”。这势必要求我们放下架子,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可以了解写作意图,感悟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个人气质、审美理想等等;通过与文本对话,才能走进文本世界,全方位、多层次探讨文本内涵,才能完成从感知到获得情感共鸣进而领会文本奥秘的飞跃;通过与教师对话,在问答交流中,参悟文理、文意、文趣,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学会倾听与吸纳,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与共享。

三、鼓励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种新开设的课程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的重要途径,它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办刊、演出、讨论、调查访问、查引资料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素养积累的过程,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现,其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这是唤起学生关注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我在教学必修一第一专题时,讲解完四首现代诗歌,我让学生准备资料开诗歌朗诵会,找自己喜欢的诗歌,可以上网查,也可以去图书馆、阅览室找资料,可以借助音响设备。结果学生做得很好,把诗歌朗诵会组织得有声有色。学生积极性很高,热情也很大。在学完课文《十八岁和其他》后,我让学生给父母写信,信中要体现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更能体会到亲情的重要。学生通过这些综合性学习,锻炼了自己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能力,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明显的锻炼和提高,同时更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丰富了学生的人文阅历。

四、尊重学生的人性和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即使对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使学生了解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并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用心关注学生,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更为完善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个体对生命的至爱。

猜你喜欢

人性人文文本
人文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