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宏甘蔗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4-01-20杨光琴张永港

中国糖料 2014年2期
关键词:蔗区德宏州德宏

杨光琴,张永港

(德宏州甘蔗科学研究所,云南陇川678707)

问题探讨

德宏甘蔗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杨光琴,张永港

(德宏州甘蔗科学研究所,云南陇川678707)

甘蔗产业是德宏州的传统优势支柱产业,通过对德宏州甘蔗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德宏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与对策。

甘蔗产业;现状;对策

德宏州是国家发展甘蔗的优势区域和云南省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蔗糖产业是德宏50多年来精心培植的最完善的优势产业体系,是蔗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hm2左右,拥有5家糖业公司、13座糖厂、14条生产线,制糖加工能力达4.05万t/d,年产糖量在50万t左右。近年来德宏甘蔗产业发展存在着作物争地矛盾突出,用工难,工价高,甘蔗单产低,成本高,种蔗效益低,蔗农种蔗积极性下降,部分糖厂原料蔗难于发展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甘蔗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随着国家对甘蔗产业的重大扶持政策和云南省蔗糖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德宏甘蔗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我们应抓住此机遇,紧紧围绕德宏甘蔗产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以甘蔗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依靠甘蔗科技创新,促进德宏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德宏甘蔗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甘蔗产业发展建议与措施,以期为德宏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德宏甘蔗产业发展现状

1.1 甘蔗种植情况

2013年,全州甘蔗种植面积6.21万hm2(陇川县2.37万hm2,盈江县1.54万hm2,芒市1.34万hm2,瑞丽0.55万hm2,梁河0.41万hm2),其中,水田面积3.74万hm2,占植蔗总面积的60.23%,旱地2.47万hm2,占植蔗总面积的39.77%;新植面积2.68万hm2,占植蔗面积的43.16%,宿根面积3.53万hm2,占植蔗面积的56.84%,涉及全州5个县市、45个乡镇、65万蔗农。

1.2 制糖生产情况

德宏州拥有5家糖业集团公司(德宏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德宏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梁河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陇川糖厂、芒市康丰糖业公司)、13座糖厂、14条生产线,制糖加工能力4.05万t/d,拥有制糖员工4000余人。2012/2013年榨季,甘蔗总产442.91万t,甘蔗单产74.85t/hm2,甘蔗含糖分14.81%,入榨甘蔗399.16万t,生产食糖52.76万t,生产酒精2.1万t,产糖率达13.2%,居全国、全省之首,产糖率比全省平均的12.76%高0.44个百分点。

1.3 甘蔗品种推广应用情况

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品种结构调整,目前,德宏蔗区不同生态类型品种结构趋于合理。2013年全州植蔗面积6.21万hm2,全州生产上种植的品种有30多个,但主栽品种上万亩的有10个,甘蔗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上万亩的主栽品种依次是粤糖93-159(2.321万hm2)、粤糖86-368(0.839万hm2)、ROC20(0.547万hm2)、德蔗03-83(0.513万hm2)、盈育91-59(0.484万hm2)、川糖79/15(0.312万hm2)、ROC22(0.306万hm2)、闽糖90-1022(0.181万hm2)、ROC10(0.145万hm2)、ROC28(0.094万hm2),各品种种植面积及所占比例(详见图1),与2012年相比(详见图2),早熟品种面积有所下降,晚熟品种面积有上升趋势。2013年早熟良种面积3.34万hm2,占植蔗总面积的53.78%;2012年,早熟良种面积3.58万hm2,占植蔗总面积的59.32%。

从图l可以看出,2013年全州上万亩的10个甘蔗品种中,粤糖品种2个,占植蔗总面积的50.89%;新台糖系列4个,占植蔗总面积的17.58%;德宏州自育品种2个,占植蔗总面积的16.05%;川糖品种1个,占植蔗总面积的5.02%;闽糖1个,占植蔗总面积的2.91%。以上10个品种占植蔗总面积的92.5%。

图1 2013年德宏蔗区万亩以上品种面积

图2 2012年德宏蔗区万亩以上品种面积

近年来,通过国家、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以及德宏州区试的品种试验示范工作,蔗区贮备了德蔗03-83、粤糖03-393、云蔗99-91、云蔗03-194、云蔗03-103、云蔗01-1413、福农39号、福农40号、柳城05-129、柳城05-136、德蔗06-24、德蔗07-36、VMC88-354、桂糖02-351等一批优新良种在蔗区加大示范种植。

1.4 新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蔗田配方施肥、地膜覆盖、化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栽培技术在德宏蔗区已全面推广应用;机耕、机耙、机开沟、机培土在德宏蔗区已全面推广应用,机种机收环节还处于试验摸索阶段。2013年全州地膜覆盖3.71万hm2、化学除草8.11万hm2、新型农药根施防治虫害面积3.4万hm2、配方施肥5.38万hm2、机耕机耙机开沟2.21万hm2、机种300hm2、机培土1.87万hm2、机收20hm2。

1.5 工农业产值及利税情况

2011/2012榨季,农业总产值17.7亿元,工业总产值27亿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4.7亿元,实现利税2.6亿元;2012/2013年榨季,按照目前统计的价格测算,本年度预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2.85亿元,预计实现利税1.8亿元。

2 德宏甘蔗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主要问题

2.1.1 产业争地矛盾突出各种产业交叉并进,产业间争地矛盾突出,由于种蔗比较效益低,部分蔗区逐渐向坝子边缘的低产水田和旱地退缩,高产稳产的水田蔗面积连年萎缩。

2.1.2 蔗区基础设施条件差,抗自然灾害能力弱蔗区生产条件差,水利化程度低,路、渠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水利设施建设不足,排灌系统不健全。田蔗涝害、旱地蔗缺水严重,多数蔗区生产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几乎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1.3 甘蔗品种单一,主栽品种种性退化,后备品种少德宏蔗区主栽培品种为粤糖93-159、粤糖86/368、ROC20等品种,粤糖93-159是德宏州水田及水浇地的主要栽培品种,占植蔗总面积的40%,单一品种长期种植,种性退化、病虫害严重,产量持续下降,生产风险加大;部分蔗区品种布局不合理,主推品种种性退化严重,优良新品种(特别是早熟高糖高产旱地品种)严重缺乏,产量和糖分兼优的后备品种少。

2.1.4 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低德宏蔗区甘蔗生产机耕、机耙、机开沟、机培土环节已经全面推广应用,但机种机收仍处于试验摸索阶段。2013年全州机收面积仅20 hm2,机种面积300 hm2。甘蔗种植与收获环节劳动强度大,劳动力紧缺、工价高,导致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蔗区出现“砍工荒”。

2.1.5 甘蔗生产与企业加工能力不适应甘蔗生产发展不平衡,全州13座单元糖厂,有8座糖厂达不到规模入榨,甘蔗入榨量仅为生产能力的60%左右,多年来处于吃不饱的状态,造成榨季时间短,设备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制糖生产成本高,企业经济效益差。部分企业资金运转困难,蔗款兑付滞后,严重影响对甘蔗农业生产的扶持。

2.2 可持续发展建议与对策

2.2.1 搞好蔗区中长期发展规划、优化蔗区布局搞好蔗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协调好甘蔗与其它作物争地的矛盾。在作物布局、产业规划方面,尽量保障甘蔗优势区域与糖厂的生产能力相适应,为糖厂规模生产提供最基本的面积支撑,为甘蔗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提升蔗区水利化程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级各部门的项目支持,以及加大州级财政对甘蔗生产发展的扶持投入,整合项目资源,逐年逐片逐级改善蔗区基础条件,全面提高蔗区水利化程度建设和巩固甘蔗高产示范基地。通过改善蔗区生产条件,提高甘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甘蔗增产增收。

2.2.3 加大甘蔗新品种的引育与推广,进一步优化甘蔗品种结构一是坚持引进与繁育相结合,加快后续甘蔗优良品种的培育,提供多元化品种支撑,推广高产高糖良种,提高原料蔗品质;二是要加快繁育适宜旱地甘蔗生长的新品种,为扩大旱地高优蔗园创造条件;三是对主栽品种粤糖93-159、新台糖20号等品种采用甘蔗茎尖脱毒、温水脱毒的方法进行提纯复壮,建立甘蔗脱毒种苗一、二级生产基地,逐步推广甘蔗脱毒种苗的应用,延长良种使用年限和提高良种对甘蔗生产的贡献率;四是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科研、企业、农户”三位一体的甘蔗良种示范推广体系,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品种更新换代,进一步优化蔗区品种结构。

2.2.4 加大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在关键农时,通过集中培训、进村入户以及深入田间地头加强对蔗农甘蔗种植管理技术培训、指导与服务工作,提升广大蔗农的科学种管水平,加大水田蔗宿根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特别是新型农药根施防治虫害技术)、蔗叶粉碎还田技术、小型培土机培土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统配统购、科学施肥技术)、旱地深沟板土槽植技术、全膜覆盖技术、推广上半茎做种等成熟技术在蔗区的推广应用,提高单产,促进蔗农增产增收,促进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

2.2.5 加快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培育一批甘蔗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争取国家、省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基地建设项目和国家对农机具的补贴项目,培育一批甘蔗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依靠国家、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平台的技术支持,加快甘蔗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的攻关,促进全州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降低甘蔗生产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2.2.6 加强科技合作、科技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借助国家、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州校合作等项目,加强与省内外甘蔗科研单位的科技项目合作,开展蔗区甘蔗生产关键性技术研究,提升全州甘蔗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同时,加强甘蔗科技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培养,加大对甘科所、各县市甘蔗站的硬、软件建设和蔗糖科技人员的培养扶持力度,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养方式,不断提升蔗糖科技人员综合素质,以及不断引进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充实到甘蔗科技队伍中来,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科研、科技、示范推广团队,提升科技人员、农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促进德宏甘蔗科技创新发展,为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S566.1

B

1007-2624(2014)02-0074-03

10.13570/j.cnki.scc.2014.02.029

2013-09-04

国家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20-6-15);云南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

杨光琴(1975-),女,云南省芒市人,高级农艺师,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国家、云南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德宏综合试验站核心团队成员,主要从事甘蔗科研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E-mail:ygq02@163.com

张永港(1967-),男,云南省芒市人,农艺师,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德宏综合试验站站长,主要从事甘蔗科研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蔗区德宏州德宏
境外蔗区(缅甸佤邦勐波县)土壤理化状况分析与评价
德宏州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对策
德宏 生态摄影“朝圣地”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共饮一江水葫芦丝独奏
德宏州景颇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广西蔗区农药废包装回收处理的现状、成效及展望
让边疆青少年远离“毒”害——德宏州关工委年持之以恒帮助青少年禁毒防毒纪实
2013年崇左、百色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