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江苗寨风情画

2014-01-16李荣棠

中国国家旅游 2014年1期
关键词:氏族苗寨苗家

李荣棠

苗家的热情好客,我们从进苗寨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主人拉着我们,要求每一位客人畅饮“拦门酒”;这是苗家酿制的香醇米酒,就连我这从不喝酒的人都破戒喝了一杯。

接着进行的是民族歌舞表演,有铜鼓舞、板凳舞、锦鸡舞、芦笙表演、苗族飞歌等。身着黑衣的长者们吹起了芦笙,一群穿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翩翩起舞,其舞姿优美,在我看来胜过了专业舞蹈队。直到游客进场与主人们共同起舞,欢迎仪式才达到高潮。如果时逢“苗年节”,到苗族人家中做客,会受到全家人更为热情的接待,苗家老爹会摆起长桌宴,用苗家特制的民族风味食品免费招待前来过苗年的四方来客。

欢迎仪式后,我们沿着水泥和卵石混合铺成的坡路上行进入寨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路边的一排排吊脚楼。西江苗寨人口多、良田少。为了不占用田地修建房屋,苗族人发挥其聪明才智,房屋均依山而建;临街的部分不建一楼,地面上也不设柱子,二楼以上悬吊在空中,故称吊脚楼,堪称一绝。

吊脚楼大多是用枫木或杉木建制,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在寨子里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样式又分平地式和斜坡式吊脚楼两类,多采用青瓦或杉木皮盖顶,其基脚用青石块或鹅卵石砌筑。木楼最大五间一般为三间搭一厢阁,多半是三层,第一层存放农具,豢养牲畜,储集肥料;第二层住人,设有堂屋、灶房、卧室、客房等;第三层存放谷子和其他农作物。

堂屋中央摆放一张大木桌,为迎客宴席所用。堂屋前装饰着曲形木条栏杆,堂屋外侧设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在楼前左右的板壁上都雕刻着各种花鸟图案,门窗也用木条装饰成花边图形,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西江苗寨的另一种重要建筑是风雨桥。苗族人的村寨附近大都建有风雨桥,其目的不仅是挡风遮雨,据说还有关风蓄气的功效。我和朋友们来到连接大寨与西江中学的风雨桥,一位苗族老爹正坐在桥上休息;老人家见我背着相机,又在仔细观察风雨桥的构造,便开口问道:“你们是来这里照相的吧?”我告诉他是来旅游的,是来向苗族同胞学习的。老人家听了很高兴,便主动站起来对我说:“咱西江以前的风雨桥全是用木头建造的,一发洪水这桥就被冲垮了。现在都改成水泥和木材两用的。”老人家弯下腰指着桥下告诉我们:桥墩和拱形桥面及框架是钢筋混凝土制成,桥上面的桁架则是木结构。这样,风雨桥既轻便好看又能抵抗洪水,再也不会被冲垮了。

我抬头观看桥上部的桁架,还雕刻着各种图案、花鸟、走兽,并挂有各色的霓虹灯,桥的四周边缘及柱子都装有各种彩灯,最上面以木板盖顶,然后涂以桐油,犹如一座漂亮的房子,可见风雨桥在苗寨的重要地位了。苗家老爹最后告诉我,西江苗寨现有五座风雨桥,这座是最大的。到晚上这里灯火辉煌,五彩缤纷,更为壮观。

走下风雨桥,我们随意踏入了一间服饰店。店内各种刺绣的服饰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原来苗族妇女都擅长刺绣,女孩长到七、八岁时,就要随母亲和外婆学习刺绣技艺,到了十八、九岁时就成了刺绣高手。她们穿的衣服、裙子、飘带、围腰、背带和布鞋等,都绣有各式各样的花朵、昆虫、鱼蚌、龙凤等图案,色泽鲜艳,搭配合理,形象逼真。其绣法分为皱绣、贴绣、缠绣、平绣、叠绣等多种工艺。

西江苗族的服饰很有讲究,过去都穿长袍,包头巾、头帕,且都是黑色的,故称为“黑苗”,现在的男人服装也多为黑色。而妇女的服饰则以长裙为主,所以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妇女十分讲究打扮,服饰款式繁多,光彩夺目。素有“无字之史书”、“绣在衣服上的历史”之美誉。其头饰、项圈、项链、披肩等多为银制品,苗寨里有驰名中外的银匠村,专为妇女们加工银饰品,全部采用手工制作,造型考究、做工精湛、美观大方,深受国内外广大苗族同胞的喜爱。

苗寨妇女的服装分为便装、盛装和古装。平时身着便装:以花白、兰、青为主,肩膀、袖口镶有花边,下着涤卡、涤纶或呢料的女装裤,脚登花布鞋。头上包扎印花枕巾或梳光滑的凸簪型发簪,插根木梳或别银簪、塑料花。另外还要挂花围腰,戴银手镯。节日时穿盛装:身着绣花衣裤,头戴银花,挂银压顶,簪银角、银雀,银项链、项圈,银耳环,银手镯,脚穿绣花鞋。而古装则是最为考究的打扮:上身为无领大花衣,衣角、肩胛、衣袖都订有各式的银花片,下着家织布的百褶裙,腰系花飘带,还配有银饰,神采飞扬。

苗寨有许多苗人自己的节日,如祭桥节、吃新节、苗年节、牯藏节等。为了搞懂这些节日,我们再次来到寨子里,向苗家老爹请教。苗家老爹说,祭桥节是苗寨的传统节日,桥作为供人、畜过河的载体,在西江苗寨把桥看作积德成善的圣物,护佑子孙的吉祥物,是沟通和连接人、神的灵物。桥是神圣的,不准玷污的。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西江苗寨的祭桥节,这天家家都要煮红鸡蛋和糯米饭,带到自家的桥上,烧上香纸,把红鸡蛋敲碎蛋壳撒在桥的两头,还要放些糯米饭、酒、肉,作为对桥的祭祀。

而吃新节是在插秧结束后,农历六月中旬逢“卯”日过。苗家过吃新节要在前一、两天用糯米包粽粑,每个寨子都要杀猪或牛分卖给各家。每家也要杀鸡、鸭来祭祀祖宗神灵和象征护佑子孙安康的“神岩妈”、“花树”。节日饭安排在下午,开饭前要祭奠天地神灵,祈祷秋季丰收和家人安康。在吃新节期间还要开展斗牛、斗鸡、斗雀、赛马等活动,一连持续七日。青年男子可成群结队从一个寨子到另一个寨子去游方,姑娘们也身着盛装到游方场上相迎对歌。在这七天中最热闹的是逢赶集前后的两天,青年男女对歌可通宵达旦。

今日的西江苗寨已被贵州省列为重要旅游景点。不仅来此考察的专家学者络绎不绝,而且每年春节都有大批中外游客来这里过年。西江已成为苗族人民的“露天博物馆”。

相传5000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以蚩尤为首的苗族九黎部落,在向西北扩张的过程中与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武力冲突,九黎部落被击败,便开始了第一次大迁徙,由黄河中下游来到洞庭湖、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由于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到了尧、舜时期,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迫使他们再次向西南地区迁徙进入楚国,与楚人和睦相处。而进入战国时期秦灭楚后,这些苗人被迫又开始了长途跋涉,进入武陵山区,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到了西汉时期,“武陵蛮”发展很快,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势力。公元47年,刘邦发兵征讨“武陵蛮“,苗人头领飞哈战死马下,他们不得不再次迁徙进入贵州。

在数次大迁徙中,苗族人化分成多个分支(柳氏族、尤氏族、苟氏族、西氏族等),传说来到西江的苗人是西氏族,他们在600多年前来到西江。在他们到来之前,这里居住着苗人赏氏族。西氏族来到后与赏氏族友好相处,赏氏族主动让出一块地盘给西氏族居住。西江的“西”字是指西氏族,而“江”字在苗语中与“讨”字相通,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苗寨由此得名。西氏族定居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了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猜你喜欢

氏族苗寨苗家
海内外新安程氏族人清明公祭太极魂“忠壮公”程灵洗
快乐苗家女
苗寨晨曲 袁峰 中国画 178cm×145cm 2020年
小小苗家妹
苗家小阿妹
西江苗寨
苗寨小记
千户苗寨的早市
浅谈图腾崇拜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