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空间”换“时间”:新背景要有新策略

2014-01-14黄岩戴春光

中国记者 2013年10期
关键词:全运全运会决赛

黄岩 戴春光

第十二届全运会9月12日在沈阳闭幕。《辽宁日报》的《全运专刊·全盛志》每天8版共14期,以112块版面、700多篇稿件、500多幅图片组成了十二运盛会的华彩拼图,展示了辽宁全面振兴进程中的“盛情”“盛景”“盛意”(三个专版名称),集中报道了国内体坛骄子“盛举”“盛气”“盛迹”(三个专版名称)的英雄豪迈。

把报道力度放在第二天的赛前资讯

这次报道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第十二届全运会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崛起之后的第一次全运会——新媒体时代,许多改变悄然发生。四年前的山东全运会上,微博还没有如今的影响力。接受电视和平面媒体的采访,仍然是运动员发声的主要方式。四年之后,微博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迅速扩大,这等于在逐渐改变中国体坛的语境。全运会赛场上的采访,实际上就是一场与新媒体竞争与争夺的过程。

以9月1日的《辽宁日报》《全运特刊·全盛志》为例,尽管这一天有万众瞩目的全运会开幕式,然而,对开幕式本身,当天的《特刊》只是用一个通版,更多是图片形式进行报道,但在另外三个版面中,却用大量篇幅对第二天的赛前动态进行深入报道和分析,从采访角度看,我们更多是把采访力度放在第二天登场的人物上。就资讯分类来看,发生在“场内”的,受众已经通过电视、网络有了充分了解,在这方面平面媒体已经落了后手,因此对“场内”资讯的处理轻描淡写,也是平面媒体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的“避短”之举。而对第二天比赛的赛前资讯进行报道、分析和整合,则是平面媒体面对网络媒体的“扬长”手段。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为读者在观看比赛直播时提供服务,而且可以让读者在接收社交媒体零零碎碎的新闻时,已经做到心中有数。

“深入采访”的老办法最管用

体育新闻,以往最讲究的就是时效性。及时反映赛事实况,传播最新的体育信息,新闻才具有价值。而现在,传统纸媒在这方面毫无优势可言,在进行全运会特刊的采访工作时,体育部的前线记者都牢固树立了“深入采访”的理念。其实,作为传统媒体,深入采访这个提法也非常“传统”。看起来是个笨办法、老办法,但是在报道实践中,却是最管用的办法。

这是因为,尽管大赛过程中;读者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是多样化的,电视转播、网络传送;手机直播等等,比赛本身已经毫无新闻可言。但从专业角度看,透过比赛本身,还是有很多需要重新解读的内容。比如在柔道、射击赛场上,规则的改变不仅让观众看不明白,让运动员有时也会陷入困境,赛场上多次出现运动员不理解裁判判罚、不服从判罚的情况,我们采写的《神秘消失的“消极”送佟文进决赛》和《辽宁枪手瞄不准新规则的靶心》,都从专业视角解释了复杂规则的变化带来的争议和不解。而与其他形式媒体比较而言,纸媒记者平时就可以深入到运动队,参加运动员的训练,可以和教练深入沟通。这种平时深入采访获取的信息积淀,是网络媒体快餐式采访和报道,包括电视媒体通过画面和解说的有限空间访谈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家乡人打败家乡人是常事》和《奥运剑客为啥玩不转全运》两篇稿件,就是我们通过备战全运会时的赛前采访和比赛时的深入采访,写出电视镜头无法涉猎和表达的内容。

深入采访虽然是个老办法,但在大赛的报道中是纸媒最重要的武器。在往届全运会上,电视、广播、纸媒等传统媒体把守各自领地,泾渭分明。在本届金运会上,微博、微信、客户端推送体育新闻成为重要的传播方式。对读者来说,传播形式的多样,意味着信息接收的便捷,随时随地收取和获取。特别是在网络上,它按照新闻的主次、媒体重视程度引导读者阅读,较之报刊更能突出重点,甚至将特定新闻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及背景资料链接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整体信息,比传统媒体更加吸引人、更有优势。

比如在田径赛场,北京选手张培萌成为全运百米新飞人之后,从比赛录像的重播,到赛后的采访跟踪视频,网络平台可谓应有尽有。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纸媒记者就要具有新闻策划能力,把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向纵深引领,因为网络对新闻的拉伸是横向的。这等于将编辑工作提到采访前线。比如《辽宁日报》《全运特刊·全盛志》在全运会最后一个比赛日策划时有的放矢,果断舍弃男篮决赛和公路自行车两场拖到最后的比赛,而是集中力量策划出“光荣”“英雄”“突破”和“感动”四个主题版面,这样为全运会收官,形式更新,力度更大。

最热闹的地方不能去

为什么要突出策划的时效性,这是因为,体育赛事信息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公共信息,如果还是沿用传统手段报道,经过一天出版周期的延迟,见报新闻大部分成为旧闻。所以,必须在平面信息的基础上随时保持策划意识,编辑要有策划,记者也要策划,记者不能有闻必录。通俗地说,最热闹的地方不能去,那种信息通过电视直播网络传递,转眼就变成了公共信息。比如田径男子十项全能结束时,新科冠军祝衡军成为现场焦点,但我在现场另辟蹊径,将视线投向全运三冠王、这次只获得铜牌的齐海峰,我用十几年的采访积累写成《铁人已老,终到退时》,充满了对中国第一铁人老兵的敬意,翻看第二天的报纸,这篇稿件竟是对这位行将退役老将的惟一报道,这等于收获了一篇独家。

还有,在U18男足夺冠后,媒体记者们都被东道主的冠军球队所吸引,而我们通过赛前采访,了解到浙江小男足倾注了绿城的心血,尤其老板宋卫平对这支青年队比中超还上心。所以在他们输了决赛时,采写了《输了决赛,赢了未来》这篇稿件。结果,第二天各大网站争相转载的不是辽宁小男足问鼎了冠军,而是浙江舍得在孩子们身上花钱的稿件,在新闻竞争中,“不一样的内容”笑到了最后。

田径赛场的最后一天也是一样,大家都在关注几项接力决赛的时候,我则通过一场没有名将参加的女子万米决赛,探究女子万米纪录20年还在沉睡的原因,通过对当事人的补充采访,对中国女子长跑遭遇低谷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全运会的采访,最深的感触是,一线记者到了现场一定要避开公众视线,这样采集来的新闻和信息,才是独家而鲜活的。

全运会被誉为国内的媒体大战,硝烟散尽,我们盘点辽报《全运专刊·全盛志》时,深深感觉到,纸媒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我们的战略是以“空间”换“时间”。因为时效的天然劣势,纸媒必须用更有深度的内容来平衡。在内容的空间里,时效只能完成部分的超越,而内容为王的铁律将是纸媒最坚固的堡垒。(作者单位:《辽宁日报》体育部)

猜你喜欢

全运全运会决赛
挺进决赛
《绿色行,迎“全运”》
《绿色行,迎“全运”》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全运”场馆外的“事故”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