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弦跨艺海 铁马吟春秋——访山东筝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登山

2014-01-14孟建军祁鑫林

乐器 2014年10期
关键词:铁马西哈努克登山

本刊记者/孟建军 祁鑫林

著名古筝演奏家赵登山先生是山东筝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音乐)。记者在山东菏泽曹县楼庄采访一位鲁筝制作师时,偶遇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一代古筝演奏家。老人神采奕奕,耳聪目明,少小离家老大还。在耄耋之年,依旧怀恋故土。他此次回到家乡小住几日,一来是重温家乡的风土人情,二来也想为家乡的古筝事业尽一份力。聊起他早年创作的古筝曲《铁马吟》,老人兴致所至,操起古筝弹了起来。

叮咚的筝音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宝刀不老的老者对他一生痴迷的事业充满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少小学艺 师承名家

赵登山先生出生于山东省郓城县杨寺村,他从小就酷爱音乐。小时候每当在街边听到唱曲的,他都会挤在人群中听曲子,艺人唱到哪儿,赵登山就会跟到哪儿。8岁时,赵登山师从老艺人杨安字、王登吉、梁衍义等学习曲艺、坠琴、软弓胡。他还学习过“道情”,赵登山先生介绍道:“‘道情’是一种曲艺的名称,也是曲艺的鼻祖,演奏的时候一手拿简板、另一手拖住竹子制作的鼓,鼓的端口套上猪的护心皮(猪心脏隔膜)作为鼓膜,演奏时敲击即可,声音非常好听。后来慢慢发展演化出鱼鼓坠这种曲艺形式,它是山东坠子、河南坠子等曲艺形式的鼻祖。”他不无遗憾地说:“现在研究这方面的专家还有几位,但可惜的是这种曲艺形式已经消失了。”

后来,赵登山又跟本村的老艺人樊西雨学习了雷琴、坠琴、扬琴和古筝。“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非常严格,且越是喜欢哪个学生就越会考察他,当时我们一起学习的师兄弟大概有20人,大家都是业余时间来学习乐器,白天各干各的活,晚上拿着‘家伙事’跑到老师那练琴到半夜。”赵登山称,通过两年的考察,师傅感觉我比较有天赋,品德也过关,于是就收我为关门弟子,让我肩负起接班人的重担。赵登山先生说:“为什么筝在山东能够发展得这么久呢?源自于山东的民间艺人收徒的形式,他们传授技艺的时候不会只教自己的孩子,他们会以德取才,德才兼备的人就会得到细心的教导,这也是为什么山东筝每一代都会出名人的原因之一。”赵登山对此有着切身体会,感触良多。

音质音色 乐器灵魂

齐鲁地杰人灵,文化底蕴深厚。“在汉唐时期,山东鄄城周围古筝文化的发展非常兴盛。唐朝曾有位梨园女子来到了现在鄄城周围的村落传播古筝技艺,这片区域就成为了山东古筝的发源地,几乎所有村子都有会弹筝的人。当年被封为山东鄄城王的曹植就曾写下过‘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诗句。孔子曾经说过,东有瑶琴,西有筝。‘西筝’之地据说就是指这鲁西南一带。”说起自己家乡古老的琴筝文化来,赵登山老人的语气里流露着自豪。赵登山认为,古筝的灵魂是音质、音色。工艺好的古筝不一定音质好。“现在的古筝普遍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间的几根弦的中音出不来。”赵登山称自己曾经有一架万历年间的筝,那台筝的音色、音质他认为至今也没有其他筝能够超过它。可惜老筝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能再弹了。“音色好可能跟筝的结构有关系。”赵登山说,老筝的体积小,内部结构也和现在的筝有差距。

赵登山说,早年的古筝音板是不进行烘烤的。烘烤的音板虽然也会出音好的筝,但是烘烤的音板使用寿命肯定会减少。没有经过烘烤的音板,会越用越好,赵登山万历年间的那把筝传到他手中时竟然还可以演奏,这足以说明自然干燥的音板寿命会很长。

1958年赵登山也参与过古筝改革,当时国家对于改革的支持力度很大,他和一位调律师及一位木匠进行了对古筝的改革研究,他们曾经做过六个八度古筝,但是由于体积过大不方便于移动,以失败告终,但这没有使赵登山灰心,直到现在他还在进行着古筝方面的改良和研究。

学艺做人 倾尽一生

赵登山20岁考入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在吉林的这段时间,他师从沈阳音乐学院教授赵玉斋。赵玉斋是赵登山的同乡,他的启蒙老师也是樊西雨。

在东北人民艺术剧院考试的前夕,赵登山就住在赵玉斋家里。因为是同乡,又是同门,因此赵玉斋对赵登山格外关照。当年学习乐曲用的都是工尺谱,所以面临考试的赵登山急需补课:乐理、五线谱。赵玉斋教他识谱,还从学院找了一位音乐老师专门辅导他。“赵玉斋是一位既亲切可敬,又严肃认真的老师,没有架子,做事言出必达,令人敬佩。他教授技艺的时候十分严谨,一丝不苟,甚至让有些人觉得可怕。”赵登山回忆道:老师对我很好,经常给我讲人生的道理,告诫我人生处在低谷时,不要放弃;提醒我成功后,不能骄傲。在赵玉斋老师的勉励和帮助下,赵登山顺利考入东北人民艺术剧院。

心态平和 处变不惊

“文革”期间,赵登山被下放到农村,做了一名炊事员。利用闲暇时间,他学京胡,唱京戏,为周围同事表演。由于他多才多艺,成了最受人们喜欢的炊事员。

有一年,赵登山所在的吉林歌剧舞剧院接到上级任务,要为来访的西哈努克亲王演出。领导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忽然想到了下放当炊事员的赵登山。他们派人找到赵登山,想让他赶紧创作曲目并表演筝曲,可是那时赵登山的古筝早已弃置多年,加之没有适合的曲目可弹奏,于是他想拒绝参演,但领导坚持让他参演,甚至连作曲的任务也落在了他的头上。赵登山只好临危受命,重操旧业。当时团里连一架完整的古筝都找不到,他只好到团里的仓库里寻觅乐器。在犄角旮旯中,他找到一架残破不堪的古筝,然后修补拾掇。没有琴弦,他只好将断弦连接在一起。在很短的时间内,赵登山排练了经过重新编配的东北民歌《公社春来早》,并找来一位拉二胡的同事给他伴奏。

赵登山知道西哈努克精通音乐,自己还会作曲。他就和同事商量在演出中演奏一首西哈努克写的歌颂中柬友谊的作品。

为了使演出效果突出,赵登山在古筝上欲模仿独弦琴颤音的音色。经过不断摸索,他发明了揉弦泛音的手法,终于模仿出了独弦琴的颤音效果。当晚,在为中央领导和西哈努克亲王的演出中,赵登山和搭档的演出发挥出色。西哈努克听到自己的作品在中国音乐家的精心演绎下别具韵味,十分激动。刚演奏到第三乐句时,西哈努克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起身热烈鼓掌,全场观众也随之起立鼓掌,场面十分热烈。通过这次成功的演出,赵登山结束了当炊事员的生涯,重新开始了与筝为伍的日子。

铁马轻吟 荡气回肠

赵登山先生是一个胸怀宽广、淡泊名利的人。同事无论是生活中还是业务上遇到了困难,他都会热情伸出援手。很多年前,他所在的剧院给他涨了一级工资,而另一位少数民族女演员闹情绪,剧院领导找赵登山商量:能否把这级工资让给这位演员?赵登山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从那次调级之后,国家有十几年再也没有调过工资,而赵登山对自己的行为无怨无悔。有一年,有关领导找他谈话,希望让他担任剧院领导,赵登山一口回绝了,他只愿意踏踏实实做一个演奏员,潜心创作。他说:“我这个人是没心没肺的人,凡事不爱与人计较,不为名利。选择古筝我不后悔,我感觉非常充实……”

1985年,赵登山去印度参加当时印度的国际音乐节。和赵登山一起去的文化部的同志希望他能创作一首佛教曲目在艺术节演出。创作佛教曲子,赵登山驾轻就熟。由于他家祖辈笃信佛教,他从小耳濡目染的经历都跟寺庙有关系。赵登山投入到创作当中——飘渺的香火,庙宇的威严,善男信女虔诚的呢喃,都一一在他脑海里闪现;耳畔,常常响起庙宇外面被风吹动的铃铛的声音……不久,《铁马吟》在赵登山笔下问世,一经演奏就引起很大反响。而今,赵登山的这首《铁马吟》,已成为古筝考级曲目。

赵登山一边弹奏《 铁马吟》,一边向我们介绍筝曲的特点:右手出声,乐由心生;左手是韵,绕梁三日。乐曲弹奏时,在引子部分右手的倍低音区以小撮连续奏出四小节和弦,同时左手在音上进行轻微的揉颤,造成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仿佛深山古刹传出的幽幽钟声。后边清脆的泛音则使人想起庭院下挂着的铁马在微风中相互有节奏地和谐撞击,发出迷人声响,那声响旷远而又充满安详之意……

赵登山先生已进入耄耋之年,老人现为中国古筝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演奏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吉林省歌舞剧院艺术顾问。

他还是吉林省创立的赵氏古筝第二代传人,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山东鲁派筝的代表人物,赵登山至今还在为弘扬鲁派筝的制作、演奏而在家乡四处奔走,为培养更多的演奏人才和制作人才而不遗余力地工作着。

猜你喜欢

铁马西哈努克登山
铁马冰河入梦来
西哈努克成功抗癌得高寿
登山
登山有几人
7次备战 67岁考生拿下“法考”
多用登山杖
西哈努克:见证中柬跨世纪友谊
看图
秋高气爽话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