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2014-01-10张军果

装备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军民融合

张军果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100091)

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张军果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100091)

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阐述了军民融合发展思想形成历史过程的基础上,从3个视角分析了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并给出了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

军民融合式发展;科学内涵;时代价值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1]这是我们党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从国家安全与发展有机统一的高度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报告》的这一精神,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增强贯彻落实中央这一决策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 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形成过程

从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形成历史看,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引领全国人民,在半个多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晶。

1.1 建国初期的“军民两用”思想

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的国防科技工业形成过程中开始萌芽。那时我国首先采取军用科技工业和民用科技工业分线建设的方式,用比较短的时间建成了专业门类基本齐全、科研生产手段基本配套的初级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但此时,国防科技工业在平时生产能力过剩而经济建设资源不足的问题开始凸显。为此,毛泽东在1956年4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国防工业在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注意学会军用和民用的2套生产技术,要有2套设备,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2]这一军民两用思想应当说是符合当时我国发展实际的,但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国际局势及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这一思想没能按既定目标持续贯彻下去[3]。

1.2 改革开放初期的“军民结合”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依据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又提出了“军民结合”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国防工业发展方针。不仅如此,他还提出军事基础设施也要“军民合用”的思想以及大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思想。他指出:“无论空军也好,海军也好,国防科工委也好,都应该考虑腾出力量来支援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强调“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4]同时指出,要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使我们的军队干部既能在军队建设中发挥作用,到地方上也能发挥作用[5]。“军民结合”思想的提出是对“军民两用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它使得军事基础设施和军事人才培养也被纳入了军民结合的范畴。应该说,这一思想在当时协调军用与民用关系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一思想所强调的主要是军事资源向民用领域的单向流动,尚未能从整体上和战略上筹划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的有机结合问题,从而使军民结合在实践中面临很多困难[6]。

1.3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寓军于民”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成为发达国家追逐的目标,对科技的狂热追求也带来了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竞争,从而给我国的周边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防建设的环境也出现巨大变化。此时,怎样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为此,江泽民针对国防科技工业提出了“寓军于民”的思想。他指出,“坚持寓军于民,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今后还要继续坚持下去。”[7]并强调,“寓军于民”是建立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的核心内容。在此背景下,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建立适应国防建设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这样就形成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新“十六字方针”。新“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开始了由“军民结合”向“寓军于民”的转变。江泽民“寓军于民”思想的核心是要打破军民界限,把整个国防科技工业寓于国民经济基础之中,进而形成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并在国家利益平台上合理配置军事资源和民用资源,以实现2种资源的双向流动[8]。这是对毛泽东“军民两用”、邓小平“军民结合”思想的重大发展。但“寓军于民”战略思想重点仍放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军民结合,并不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2大领域全方位、全要素的军民结合,同时由于尚未提出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因而在实践中国防科技工业建立寓军于民新体制的成效也不显著。

1.4 十六大以来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

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军事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经济领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而军事领域,迅猛发展的世界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军民两用技术的互通性进一步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需求更加迫切。信息化武器装备具有高成本、高技术、高消耗等特点,这也使得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必须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体系之中,以此获得有效的经济支撑。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军事变革也对世界经济、军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着科技、产业、军事的变革,国家间的竞争已转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科技、军事的融合度越来越深,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军民一体化进程,以此获得综合竞争优势。2005年12月,胡锦涛适时提出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是新形势下对我国国防建设发展道路的新探索,为我国国防建设进一步融入国家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他指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9]。2007年10月,他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样,“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战略思想就正式形成了。十八大以来,中央进一步强调要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深度融合,并着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这为我国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

2 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

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准确理解这一内涵,需要从3个视角来观察。

第一,从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关系的探索实践看,“军民两用”“军民结合”思想,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一种体制、机制安排,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而“寓军于民”思想,强调的是一种协调发展策略,以统筹安排为目的,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军民结合思想的拓展。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则更进一步体现了在优化资源配置基础上的军民有效融合与发展,也体现了军民的单向转移向互融、互通,最终实现有机统一的转变。从“军民两用”“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略思想的转变,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与经济发展二者关系的诠释及对发展道路的安排,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第二,从“结合”与“融合”的重大区别看,从“军民结合”到“军民融合”反映的是对“军”与“民”之间关系在认知和要求上的重大飞跃。“结合”所指的是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而“融合”所指的是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因而,“结合”还只是停留在2种或几种事物相互之间的接触、磨合、协调,是如何让平行的事物去联系、去发展;而“融合”则要求把2种乃至几种事物融为一体,并按照同一种发展轨迹、发展目标有机运行,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由此可见,“军民融合”与“军民结合”相比,是在认知和要求上的重大飞跃。这种飞跃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把军民结合的范围由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拓展到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要求用大军事、大国防的观念统筹协调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领域的军民融合,从而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二是把军民结合的层次从依托军与民2方面的协商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次,从国家层面上统筹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成为国家总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把军民结合的程度从军民行业“板块式”对接深化到融为一体,从而在深层次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实现军民之间的强强联合和优势集成,从而达到一种资源产生2种效益的“兼容式发展”“双赢式发展”。

第三,从战略任务看,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点是要建立和完善“四个体系”:一要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通过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改革,以加速推进高新技术的军民双向转化,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大力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二要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要努力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开放融合的军队人才培养之路。三是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军队保障体系。要依托国家信息资源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依托地方基础设施加强战场建设,依托社会力量搞好装备维修保障,依托市场资源推进生活保障社会化。四是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国防动员体系。要加强国防动员力量建设,搞好重要战略物资联储联供,抓好战略机动保障能力建设,提高重点城市防空抗毁能力;通过应急动员和应战动员力量的有机整合,达到运用一种资源实现国家应急和应战双重能力提升的目的。

3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时代必然性

3.1 世界新军事革命呼唤军民融合

首先,从社会发展规律看,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军民之间的关系从军民一体走向军民分离,并在更高层次上走向军民融合,是大势所趋,而今已到了由分割走向融合的新时期。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生产力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剩余开始增多,社会交换变得更为频繁。在社会交换的催生下,社会分工逐步拓展和精细化,军用部门和民用部门的分离便成为必然,并不断发展。但随着技术再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再发展,不同部门之间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不同部门之间走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这种分工变成了更高层次的一体化。在现代社会,军用部门和民用部门作为2大经济体,也就需要在更高层次上走向融合。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分工演化之间的关系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顺应这种演化趋势,就必然要求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把现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其次,从现实上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催生军民一体化的新军事变革。

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争形态正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在信息化战争中,作战的时空发生巨大变化。

从对抗空间看,前方与后方的界限日趋模糊。随着信息化武器的广泛使用,精确打击的广泛实施,远程打击能力的提升,整个国家将没有前后方、前沿与纵深之分。在此背景下,唯有把军事科研和生产寓于民用科研和生产之中,通过一体化建设,做到军民不分,才能适应现代战争全时空作战的特点,解决以民护军,进而解决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军事科研和生产的自身防护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护武器装备等战争动员潜力。

从对抗时间看,战前准备与战时对抗的时间界限日趋模糊。信息化战争中,由于作战周期短、突发性强、消耗量大,使得战前准备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且整个战争进程中武器装备、物资、经费也都必须在短时间内充分保障,故要求国防经济必须具备较高的弹性。把国防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从对抗的内容看,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军民两用的特点,因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战争形态,为军民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民间的互联网技术,民间的反黑客技术,以及民间卫星定位导航技术,民用航空航天技术等,都可以在信息化战争中发挥巨大威力。反过来,军用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军用黑客攻防技术、军用侦察技术等,均可在民用领域以及维护社会治安中发挥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气象技术、金融技术等民用技术在敌我双方的较量中的威力越来越大,由此,新的战法——气象战和金融战正逐步成为我们不得不高度关注的新的对抗领域。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战争不仅在对抗时空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且在对抗内容上也发生巨大变化,对抗形态呈现出军民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第三,从国际取向上看,充分利用经济社会资源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融于经济社会建设之中,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家一致的政策取向。

二战结束以来,虽然国际纷争此起彼伏,局部战火连绵不断,但毕竟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大环境,为各国争取经济竞争优势、增强综合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世界主要国家一方面开始注重充分利用经济社会资源加强国防建设;另一方面,开始注重利用优质的国防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从而使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之间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发展的新局面。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必须顺应潮流,迎头赶上,否则,我们将很难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2 我军履行新时期职能使命亟须军民融合

从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看,在周边和在国内都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而从目前我军建设实际情况看,虽然近年来的信息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已有较大进展,但离国家应对周边复杂态势和维护国内安全稳定的核心安全需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表现在:第一,技术水平偏低。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体系结构还不尽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第二,人才结构有缺陷。经过几次精简,目前我军规模基本适度,但力量结构尤其是军兵种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官兵素质结构中军事技术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不足,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这是制约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第三,组织体制不合理。我军组织体制是建立在机械化半机械化基础上的,虽经多次重大调整和改革,科学性、合理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组织功能与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仍很突出,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和保障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政策制度亟待完善,领导管理体制和治军方式亟待创新发展。

这些问题如果不加快解决,我军就难以履行新时期的职能使命。而要加快国防和军队建设步伐,单靠军队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充分利用民间的力量。在此背景下,我们只有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探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军民结合,从而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取丰厚的资源和强大支撑,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才能实现大发展。

从可行性上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军民融合式发展不仅有客观需求,也有更加有利的条件,利用经济社会资源加快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前景十分广阔。一方面,在信息化战争中,有很多军事专业技术都有相应的民用专业技术,很多民用专业技术人才只要稍加训练就可成为很好的军事技术专家;另一方面,目前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诸多领域,我国民间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军队的技术水平,因此通过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可以帮助军队实现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再一方面,信息化战争,是体系化的系统性作战,不仅是传统武器装备和军事人才水平的较量,而且还包含着诸如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以及越来越重要的经济战等现代战争形态。而这些方面,在我国民间具有大量顶尖人才,他们的对抗水平明显高于现有的军事人才。因此充分利用这些人才,将会大大增强我军履行新时期职能使命的能力。

3.3 实现富国强军目标要求军民融合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从国内外的发展史看,要实现民族复兴之梦,既要富国,又要强军,必须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换言之,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必须统筹解决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安全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因为,经济建设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国防建设是国家安全、稳定的保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国防现代化无从谈起;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无法保障。安全与发展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需求;富国和强军,是一个国家发展腾飞不可或缺的两翼。从国内外历史经验与教训看,国富不等于国强,军强不等于国强,而只有实现了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强国的梦想。

要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必须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民融合之路。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可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社会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经济建设的多了,用于国防建设的就会减少;反之,则反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富国与强军通常又是一对矛盾。而要想很好地解决这对矛盾,就需要寻找到一种途径,使1份资源能有2份收益。而这一途径,就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进入新世纪以来,不仅我国的民用技术可为国防科技工业快速发展做贡献,而且我国现有的国防科技工业同样也可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已形成了较强大的研发能力,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支柱和中坚,积累了大量可以转为民用的科技成果。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作为整个国家科技工业体系的排头兵,军用高科技的投入已不是纯消耗性的,只要科学谋划,国防科技就能对国民经济产生相应的拉动作用,在实现军事效益的同时发挥出经济和社会效益。

4 结束语

只有走寓军于民、军民融合之路,才能真正做到韬光养晦,才能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才能不仅实现富国,而且实现军强,进而在富国与强军有机统一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顺应时代之呼唤,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之必须。

References)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43.

[2]焦智立,麻光武.中国特色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形成和发展[J].军事历史,2008(5):36.

[3]林学俊.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形成发展探析[J].学理论,2012(6):9-1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99.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79.

[6]林学俊.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社会背景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1(5):14-15.

[7]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09.

[8]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3:290.

[9]总政治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层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330.

(编辑:孙陆青)

Analysis on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the Times Value of the Civil-military lntegration Development

ZHANG Junguo

(Department of the Maximum Teaching and Research,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Beijing 100091,China)

On the Eighteenth Plenary Session of our Party,it stressed that we must insist walking on the road of the fusion of the military development&the civilian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this is the significant strategy chosen by our party in the new period.In order to implement our Party's mind thoroughly,and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hought,the paper analyze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thought from three visual angles,and gives the times value of the thought.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scientific connotation;times value

E 25

2095-3828(2014)01-0009-05

A DOI 10.3783/j.issn.2095-3828.2014.01.002

2013-07-03

张军果(1968-),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防经济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军民融合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融合》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