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4-01-10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心理

杨 璐

(西安理工大学 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54)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机构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此,造成我国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伴随研究生规模激增的一个现象是: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令人担忧。据统计,由于学业、就业、恋爱等因素而导致的研究生自杀事件逐年增长。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个人身心问题,也涉及到未来社会人才的质量与家庭的和谐。心理素质越来越成为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1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心理健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在对待环境和问题冲突的反应上能更具适应性。高校研究生在学习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年龄层次、社会阅历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加之社会节奏加快、竞争升级,使得不少研究生出现了心理困惑[1]。高校研究生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1 自卑、抑郁

由于家庭、性格等原因致使有些研究生比较敏感、脆弱,一旦遇到困扰与挫折时,就容易产生苦闷、忧郁、沮丧等不良情绪,感到生活失去了意义,对前途悲观失望, 看到的都是自己的缺点、错误,表现为思维迟钝、少言寡语,出现厌食、失眠、胸闷等症状, 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陷入极度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1.2 紧张、焦虑、偏执

这类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恐惧惊慌、紧张不安、喜欢抱怨、敏感多疑、常带着怀疑的眼光看人;总是爱嫉妒、指责他人,对别人缺乏信任,同时也缺少自信,常觉得别人跟自己过不去,无法容忍别人的进步与成功;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差。这些不良心理不仅使个体自身备受煎熬,更严重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1.3 孤傲、封闭

有些研究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过度自私,自我感觉极为良好,喜欢自我夸耀;做事喜欢高调,总觉得高人一等;不愿换位思考,很少能够帮助别人;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常常是独来独往,缺少团队精神。这不仅容易导致其孤僻的性格, 也影响了集体氛围。

2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高校方面的原因,研究生面临的外部压力原因以及研究生自身的原因。

2.1 高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

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增多,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然而,大部分高校往往只重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设置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未建立专门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少针对性,存在本科化的倾向。

2.2 研究生所面临的外部压力不断增大

2.2.1 学业压力

当前大部分高校已将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由三年改变为两年半或两年,然而部分学校依然是按照“三年制”的要求培养研究生,这就使得研究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大增。专业课、确定论文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等,无形中给研究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而容易导致研究生产生诸如焦虑、抑郁等各种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

2.2.2 经济压力

目前,高校逐渐取消了研究生公费制,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帮助研究生完成学业,然而能够完全依靠奖学金完成学业的研究生毕竟不多,大部分研究生仍然需要缴纳数目不小的学费,加上日常生活开销,对于尚未有独立经济能力的研究生来讲是不小的压力。

2.2.3 情感压力

大部分研究生已经步入适婚年龄,来自婚恋方面的压力也在逐步增大。尤其对于女研究生来说,大部分时间用在做实验、写论文上,导致交际圈狭窄,婚恋往往成为一个难题。处于谈婚论嫁阶段,却被外界扣上“剩女”的帽子,原本就缺少感情依托,再加上外界异样的眼光,都导致了她们不同程度的“心病”。

2.2.4 人际交往压力

研究生阶段课程较少,集体活动也不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也随之减少。另外,研究生同学的年龄、个性、家庭背景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同一宿舍的研究生有的是本科刚毕业,有的已经成家。有的独生子女研究生自我意识较强,不愿与人沟通,这些都导致了研究生同学间的关系逐渐冷淡,久而久之,个别研究生产生了严重的孤独感。

2.2.5 就业压力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在校研究生数量大幅度增长,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大部分研究生虽然缺少实践经验,但往往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较高,要求的待遇普遍偏高,这就导致研究生就业经常是高不成、低不就。据统计,研究生的就业率普遍低于本科生,现实的就业压力给研究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2]。

2.3 研究生自身心理调适能力有待提升

3 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尤其要把握研究生群体独特的心理特点,着重从高校方面及研究生自身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有效应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

3.1 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要重视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心理教育,人人有责”的理念。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本科化倾向,忽视研究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片面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即是解决生活烦恼等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不断提升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3.1.1 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专业援助机构

针对研究生群体心理问题的特殊情况,建立专门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援助机构,全面开展培训、咨询、测量、研究等工作。该机构可以聘请校内外心理专家,心理学专业人员等,通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健康微博等形式,为研究生传授心理调试方法,引导研究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帮助研究生处理好环境适应、人格发展、情绪调节、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恋爱婚姻以及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及时开展危机干预;并为研究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3.1.2 充分发挥导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研究生的健康成长与导师的指导密切相关,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导师应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增加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业的同时,多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及时掌握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就业等各方面状况,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适时适度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干预[3]。

3.1.3 重视研究生心理保健员队伍建设

一是准确定位研究生心理保健员的地位,明确其职责。研究生心理保健员是指高校在各个班级设立的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职责的班级成员,是学生与专业心理咨询师之间的桥梁,其职责主要定位于普及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二是加强研究生心理保健员的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对心理保健员培训是确保其有效履行职责的基础,高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心理保健员的培训:首先,加强其理论课程培训,邀请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开展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讲座,提升其理论素养;其次,加强其实践技能培训,高校可以采用个案研讨、团体辅导等方式,培养研究生心理保健员的人际沟通技巧等专业技能;再次,重视对研究生心理保健员的督导,高校要配备专业的督导人员定期对心理保健员给予具体的指导和监督,以保障其自身的心理健康,不断提高其实际操作水平。

DR受多种信号通路介导,如内质网应激、氧化与抗氧化防御系统、线粒体损伤和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障碍等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10]。目前,DR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可诱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及其受体途径与多元醇-肌醇代谢途径反应加强、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线粒体活性氧增多、自由基形成与清除失调、蛋白激酶C的激活、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表达增加等[11]。

3.1.4 创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不断创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针对性,一方面,通过开设大众化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网络心理健康专栏、研究生心理健康沙龙等方式,拓展研究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及应用性技术的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微博、微信、QQ等新途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研究生树立心理保健意识,进一步丰富研究生心理卫生知识,不断提高其对心理咨询的认同感,以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3.1.5 加强特殊群体研究生心理问题排查

加强对特殊群体研究生的关心和关注,重视对特殊群体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排查,及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做到防患于未然。我们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类研究生:(1)单亲家庭的研究生;(2)经济条件困难的研究生;(3)学业、科研任务繁重的研究生;(4)性格内向孤僻的研究生;(5)与导师或同学人际关系紧张的研究生;(6)年龄比较大且感情生活缺失的研究生。

3.2 增强研究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提升研究生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鼓励和引导研究生加强心理素质的自我训练,开展自我教育,培养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正确对待压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承受力、意志力和调控力,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手段,及时宣泄和转移不良心理情绪与心理压力,使自身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3.2.1 正确面对外部压力

首先,要合理地评价问题。ABC理论告诉我们,影响人们情绪的不是某一诱发事件,而是人们对这一诱发事件的看法。由此,研究生面对外部压力,要科学合理地评价问题,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问题是减少压力的有效方法。

其次,要采取适当的压力应付策略。研究生要学会根据自身所处的情境,针对压力的性质,采取诸如否认、克制忍耐、乐观性解释、寻求社会支持、行为解脱、心理解脱等不同的压力应付策略[4]。

3.2.2 合理调节自身情绪

首先,要让非理性情绪转化为理性情绪。研究表明,人的不良情绪往往来自非理性观念,要改变不良情绪,就要将非理性观念转化为理性观念。研究生要学会认真分析、科学判断,正确找出自身非理性的观念,鼓励自己完成由非理性向理性的过渡,从而克服不良情绪。

其次,要学会宣泄情绪。情绪宣泄就是要抑制消极情绪,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研究生面对不良情绪,可以采取运动、大声喊叫、向朋友诉说等方式进行情绪宣泄[5]。

4 结语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对于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及研究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高校要进一步重视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把握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研究生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以有效应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1] 陈文妍.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J].学理论,2013(6):192-193.

[2] 刘建政,闫海娟.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与对策探讨[J].求实,2010(2):267-269.

[3] 缪小青.当前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2(5):167-168.

[4] 于伟.新课程环境下中小学教师的职场压力与自我心理调适[J].教育探索,2008(7):122-123.

[5]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1-75.

猜你喜欢

研究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