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分析

2014-01-09张卫东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规管阵发性良性

张卫东

郑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河南郑州 45000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由于患者头部运动或者身体姿态的变化而引起的短暂性的眩晕发作,是前庭周围眩晕,为临床常见前庭功能紊乱,占我院的所有眩晕患者的39%。临床表现为:患者在特定的头部位置或在身体姿态发生变化时易产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近年来有报道显示,半规管淋巴中的致密颗粒物是引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对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120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0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60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71例,年龄为22~85岁,平均年龄为(53.18±12.3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分会制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均未有心脏病、中枢病变等疾病,并排除患者自发性眼震。其中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18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96例,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6例。两组患者的以上条件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通过测试将患者分为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患者保持坐位,迅速仰卧,头向后30°,随后恢复坐位;头向患病一侧转45°,该位置可以使患者躺下后头悬30°;头随即向另一侧偏转至45°,患者再转至侧卧,头向下转45°,最终回到原来坐位并使头向前30°,每个位置保持2 min。反复以上步骤至眩晕消失,若有未完全消失的患者每隔三天再次进行治疗。治疗当天的颈部采取固定措施,以免影响疗效。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 1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χ2检验与t 检验表示,P<0.05 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有39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65%,有57例患者治疗后有效,总有效率为95%,有3例患者无效或病情加重,无效率为5%。对照组患者中,有24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40%,有42例患者治疗后有效,总有效率为70%,有18例患者无效或病情加重,无效率为30%。实验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及无效率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 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实验组患者中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42例,有30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71.4%,有41例患者治疗后有效,总有效率为97.6%,有1例患者无效或病情加重,无效率为2.4%;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11例,有5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45.5%,有10例患者治疗后有效,总有效率为90.9%,有1例患者无效或病情加重,无效率为9.1%;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7例,有4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57.1%,有6例患者治疗后有效,总有效率为85.7%,有1例患者无效或病情加重,无效率为14.3%。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实验组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疗效比较[n(%)]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但在临床研究、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是需要攻克的难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因患者头部运动、身体运动而产生的短暂性的眩晕发作。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需排除患者患有颈椎病、其他耳源性眩晕以及中枢神经紊乱等引起的眩晕[2]。近几年,临床普遍运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并已取得良好治疗效果[3]。

手法复位主要运用于后半规管及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使患者位置的发生变化,进而使管石碎片进入椭圆囊[4]。在治疗过程中,并不能保证患者在第一次治疗后管石碎片均进入椭圆囊,应进行反复治疗,进行Dixhallpike 检查,直至为阴性[5]。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无效率显著降低,P<0.05 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中,治愈率为65%,总有效率为95%,无效率为5%。对照组患者中,治愈率为40%,总有效率为70%,无效率为30%。实验组患者中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愈率为71.4%,总有效率为97.6%,无效率为2.4%;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愈率为45.5%,总有效率为90.9%,无效率为9.1%;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愈率为57.1%,总有效率为85.7%,无效率为14.3%。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愈率高,除少数患者有呕吐,头晕不良反应外,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多数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值得广泛推广。

[1]吴建新,盛莉莉,娄丹宁,等.良性阵法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17):83-85.

[2]于立民,刘鸣,金德钧.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3):289-290.

[3]郭向东,王庆林,李莹,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16):729-731.

[4]蔡亦强,陈力宇,吴赛珍,等.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体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203-204.

[5]黎鹏.Epley 法联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2012,27(11):982-983.

猜你喜欢

规管阵发性良性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阵发性高血压暗藏危机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上半规管裂发生率及其HRCT特征
动物也会晕车吗
“四个注重”让家事审判良性发展
不同方式半规管阻塞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疗效分析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