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李、杏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4-01-09文/刘

中国果业信息 2014年7期
关键词:四川省苗木栽培

文/刘 佳 李 靖 陈 栋

特约编辑:艾 华

【导读】四川省李、杏种植由来已久,区域特色明显,产业发展具有生态气候优势、果实品质优势和品种资源优势。提高杏、李产业综合效益,必须进一步重视品种及砧木与苗木的培育,推进栽培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加大采后贮藏加工技术创新。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生态类型多样,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等三大部分。盆地温暖湿润,高原冷凉干旱,山地温热少雨。除四川盆地外,川内其他区域立体气候较为明显,适宜栽培的果树种类丰富。其中,李、杏栽培历史悠久,适应范围广,经济效益高,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地区特色的优势树种,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从栽培制度更新、管理水平提升、新品种应用以及产业优势等方面看,四川省李、杏产业的发展趋势将是区域化、多元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品牌。

表1 2013年四川省李、杏栽培区域分布

一、产业现状

李、杏是四川省核果类果树的主要树种,具有适应性强,对气候、土质要求不严,结果早和栽培管理容易等特点,加之果实成熟时正是四川省水果市场的淡季,因而经济效益比较显著。据调查,截至2013年末,四川李、杏种植面积为3.53万hm2,产量30万t,仅次于柑桔、梨和桃,居第4位。从树龄结构组成看,幼树约占30%,盛果期树约占60%,衰老树约占10%。近年来,随着四川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都市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李、杏产业呈现逐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作为地产水果中的优势树种,李、杏种植易管理、见效快的优点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目前,四川省李、杏生产主要集中在川西平原的崇州市、眉山市,龙泉山脉的青白江区、简阳市;川南的泸州市、宜宾市;川北的绵阳市、广元市,川东达州市以及横断山区的凉山州、阿坝州等地(见表1)。

尽管四川李、杏果园已由过去的庭院式种植向规模化、专业特色化方向发展,但由于缺乏统一、科学合理的栽培模式和生产制度,大多数李、杏果园管理粗放,一些果园有机肥使用效率低、树体结构不合理、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防治效果不好和过度施用农药等,致使果实品质不高,果园经济效益不佳。对全省不同类型果园的调查发现,现阶段李、杏土壤管理制度主要有三种,即清耕法、生草法和免耕法,其中,传统的清耕制果园占调查果园总数的65%。同时,由于种植规模小,采后商品化处理、果品包装以及深加工能力不足,李、杏产业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有限。

四川省生态类型多样,野生、半野生的李、杏资源十分丰富。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李、杏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以清脆李、脆红李、大白李、茵红李、胭脂李、布朗李、杏李、金太阳杏和凯特杏等品种为主导、多品种搭配发展的产业格局。调查发现,四川省李、杏鲜果由于生态区域和销售方式的不同,销售价格存在一定差异。批发收购方式销售的价格最低,大都 4~8 元/kg;市场零售次之,10~16 元/kg;休闲观光型或复合型果园价格最高,达20~40元/kg。同时,距离中心城市较近、交通便利的果园售价相对较高;交通状况不好的地区鲜果运输困难,销售价格低,有的丰产年份收购价甚至低至1元/kg,果实严重滞销。此外,大部分李园、杏园种植地分散,种植者和经营者不注重果品的采后分级、包装,产品销售方式主要是自产自销,没有果品合作组织对果品质量、价格、运输作统一协调,加之加工规模小(全省李、杏加工量仅占全省李、杏总产量的3%),加工品又主要为李杏蜜饯、李脯等,产品附加值较低。

表2 四川省李、杏特色产区主栽品种熟期及主要经济指标

二、产业优势

生态气候优势 虽然四川全省均有李、杏种植,但是攀西地区和阿坝州是本省发展李、杏的优势产区。攀西地区境内由于山脉纵横,河流深切,立体气候异常明显,从南到北、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表现出亚热带、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12~18℃,年较差大,在西南季风控制下,干、湿季节分明;地处岷江上游的阿坝州,由于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的立体气候,表现为冷凉干燥,冬无严寒,基本无夏,年平均气温13.5℃,光照充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气温年较差小。多样化的地理和气候类型为李、杏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造就了四川省发展李、杏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果实品质优势 生态优势带来了李、杏生产的品质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极有利于果实干物质、糖分的积累和果实着色,特色产区的李、杏产量高,味道佳,外观艳丽,商品价值高。另外,立体气候差异导致果实成熟期长(见表2),错季上市,加上很多产区同时是旅游区,旅游业、农业互惠互利,形成了当地水果产业发展的新特点。

品种资源优势 四川省杏、李分布较广,野生、半野生资源较为丰富,为该领域地产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自然或当地果农选育出了不少适宜的地方良种,如茂县的清脆李、乐山的脆红李等,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三、存在问题

一是品种结构不合理,良种化程度不高。当前四川李、杏生产中存在品种繁杂、良莠不齐等问题,而优良品种由于地域性强,发展规模有限,同质化现象严重。其中,杏栽培面积小,规模种植区域较少,除本地品种外,引进新品种主要有凯特、金太阳和部分杂交杏李系列,适栽品种较少;李栽培面积相对较大,以地方选育乡土品种为主,包括茂县清脆李、乐山脆红李、江安大白李和理县桃李等。

二是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滞后,苗木生产流通不畅。长期以来,四川李、杏苗木市场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李、杏建园质量、早期产量和果实质量。比如,以个体经营为主,正规的、规模化的苗木生产企业少,出圃苗木质量参差不齐;苗木市场混乱,生产流通缺乏有效管理与监督,假苗案件时有发生;忽视抗性砧木的筛选,苗木砧木品种单一;有些地区炒作新品种苗木或盲目“跟风”种植,不能适地适栽,生产效益不高等。

三是熟期相对集中,应市期短,加工业尚未形成。四川盆地内李、杏果实成熟期大都集中在5月至8月初,历时30~80天,而李、杏鲜果不耐贮藏,货架寿命短。由于贮藏保鲜技术落后,常常出现淡季缺、丰年贱、旺季烂、差年贵等现象。

四是产量受气候影响大。四川属湿润气候区域,初春阴雨天气较多,倒春寒活动频繁,易造成花果期冻害,影响产量。灾害性气候条件对杏、李生长发育不利,部分区域季节风较大,气候干燥,容易对花果及叶片造成伤害,特别是花期遇大风易造成授粉不良,导致着果率低、产量下降。

五是栽培管理技术不完善,优质果率偏低。

由于常规的、本土化技术研究创新不够,很多地区不能正确处理产量、质量和效益三者间的关系,盲目追求产量。全省各地气候差异较大,还需深入研究不同区域李、杏生长发育特性,尤其是花期调控和肥水管理等技术措施,提升李、杏鲜果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发展建议

一是重视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加快李、杏新品种及地方种质资源的发掘和选育工作,建立优化合理的品种结构。重点发展早熟品种,适当发展中熟品种,搭配以鲜食和加工兼用型品种。

二是重视栽培区域化和规模化。根据杏、李生态适应性,集中优势,有计划地发展特色果树产业,并以此为支撑,构建水果发展新模式。按照优势区域发展优势产业的原则,以资源和杏、李生态适应性为基础,统一规划,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形成规模种植,区域优势产业。

三是重视砧木的应用和种苗繁育。重视适合不同生态区域的抗性砧木、砧穗组合的筛选与推广,建立比较完善的种苗生产、销售和管理体系。由专业化的种苗公司进行优质苗木生产,规范苗木流通经营,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加大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现标准化种植。完善砧木选择及培育、品种及授粉树的搭配、提早促花防冻、套种套养和病虫害防治等配套技术。同时,制订四川杏、李无公害生产技术地方标准,实现标准化生产;进行商品化运作,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提升品牌效应。

五是提高杏、李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扩大投入,加强李、杏栽培技术与果实采后商品化与加工技术创新,重视贮藏、加工业发展,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出口创汇,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特色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总之,李、杏产业在四川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始终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栽”的原则,根据全省各地区不同的气候与土壤条件,适度规模发展适宜的树种品种,规避自然风险。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李、杏生产管理经验和栽培技术,提高整体栽培管理水平,推进四川省李、杏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并通过形成品牌经济、支柱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李、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四川省苗木栽培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苗木供求信息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最新苗木行情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最新苗木行情
大豆要高产,该如何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