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龙”号13小时闯出重冰区

2014-01-08

环球时报 2014-01-08
关键词:雪龙破冰船海冰

●本报驻外记者 李景卫 孙微 卢昊 青木 ●本报记者 刘畅 ●柳玉鹏中国“雪龙”号科考船7日成功脱离困境!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消息,北京时间18时30分,“雪龙”号已冲出重冰区,驶入清水区。“中国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德国新闻电视台7日称,“雪龙”号突出重冰区展示了中国科考船的能力,而它的使命被称为中国对履行国际义务态度的一个缩影。中国近些年的探索边界不断拓展,往往引来风言风语,这次“雪龙”号出发时,就有西方媒体称“中国盯上南极资源”。但事实给予这种偏见有力的反驳,美国《阿拉斯加派遣报》称,“雪龙”号的救援行动表明,亚洲国家对极地地区活动的参与可以有利于该地区的所有参与者。突围行动历经13小时国家海洋局7日傍晚发布“雪龙”号成功突围的消息后,《环球时报》记者随后接通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的电话,他表示,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及脱困应急小组成员刚与前方进行了一次视频连线。“前方汇报,‘雪龙号已经突破重冰区进入清水区,全船人员安全,船舶设备良好,一切运行正常。”“雪龙”号2日成功营救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上52名乘客后,因错过最佳航行时机,自身陷入重冰围困。不过,“雪龙”号一直在寻求突破海冰围困的机会。有利时机在7日凌晨到来。此前,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及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多个部门组成的“雪龙”号脱困小组多次会商判断,1月7日上午将是“雪龙”号迎来的首个最佳脱困时机。曲探宙告诉记者,窗口期很短,1月9日该水域再次转为东南风,情况又将变得不乐观。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工作人员7日对《环球时报》表示,此前两日通过卫星云图已经看到,“雪龙”号东侧冰区的当年冰向外扩散,在清水区和当年冰区之间能够明显看到其融化过程。“雪龙”号被困后,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预报中心、国家气象卫星中心合作通过风云3号A星极轨卫星拍摄图像监测“雪龙”号所在区域的海冰变化情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程晓带领的极地遥感团队负责为“雪龙”号提供最便捷和最安全的航路。程晓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雪龙”号距离东部海冰边缘的距离从此前的21公里缩短为14.5公里,更重要的是,这片水域的海冰上出现上千个小水塘,这是到目前为止最利好的脱困条件。曲探宙说,成片小水塘意味着“雪龙”号只要跨过冰坝和暗流区,就能顺利突围。“雪龙”号必须紧抓机遇。北京时间7日零时,人们翘首期待的西风果然在“雪龙”号被困的海域出现,风力逐渐达到4级。“雪龙”号东侧的大量浮冰缓慢移动。“考察队对船周边冰山、海冰、水文、洋流进行了连续40小时的加密观测,开拓出一条最宽处约80米最窄处约60米的突围航道,全员严阵以待,就等此时。”曲探宙告诉记者,“雪龙”号在北京时间凌晨4时许启动“一号脱困方案”,其间船上每半小时向国内汇报一次情况,包括海冰、冰山状况,“雪龙”号航向、破冰状况以及当地海域风向、风速、海流等气象要素,最终经过13个小时不间断的突围行动,成功走出重冰区。据随船记者描述,“雪龙”号一改往日大刀阔斧的作风,只能在狭窄空间缓缓倒车、加速、前进、破冰、转向,一次次重复这些动作。一望无际白色坚冰的尽头就是清水区的一抹蓝色,“看上去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雪龙”号像啃骨头似的,一块块浮冰咬上去,一个一个角压碎,顽强扩大着地盘,发出巨大的声响。经过十多个小时小心翼翼、百折不挠的倒车、加速、前进、破冰、转向,约17时50分,“雪龙”号船头刚调转到100度左右,一次有力的破冰冲击使横在前方的一块大浮冰突然裂开,让出一条水道。“雪龙”号随即迅速穿过,破冰突围。目前,“雪龙”号正航行在南纬66度45分、东经144度50分的南大洋清水区,海面只有零星浮冰,“雪龙”号以9节的航速在海面航行,继续踏上环南极洲的科学考察征程。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雪龙”号此行一个主要任务是建立中国在南极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相关建设人员和设备在船舶初到南极地区后已送达,所以整体建设未受影响。“但原先的整体考察计划已无法继续完成。”曲探宙说,“船舶顺利突围,后续考察计划将进行调整,尽快制定出来。”可能继续帮助俄罗斯船在“雪龙”号传来好消息时,被困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也迎来好运气。俄罗斯“消息”网7日发表题为“‘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自由了”的文章称,7日俄科考船脱离了冰区,获得了自由。俄罗斯远东水文气象研究所所长沃尔科夫表示,解救它的不是破冰船,而是天气。由于风向改变吹散了冰层,让冰层出现了宽宽的裂缝。船长让船沿着冰缝前进,最终摆脱冰层。俄塔社7日报道称,随着当地天气好转,俄罗斯科考船船长基谢列夫表示,他们开始独立采取脱离冰区的自救行动。他说:“风向终于发生变化,刮起了西风。冰层开始出现裂缝。我们正在利用这些裂缝,慢慢地向北移动。我们正在缓慢前进,已经推进20海里。但现在推进仍十分困难。大雾弥漫,视线不超过500米。但冰层正在化为小块,并开始裂开。而中国的‘雪龙号已经走出困境。我们现在位于它的北部,它可能会追上我们,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帮助脱险。如果无法到一起的话,我们就独自行动。”俄罗斯“生活”网站7日报道称,俄罗斯水文气象中心主任瓦拉金7日表示,目前俄科考船正在以7节的速度向前推进。从科考船上获得的消息,摆脱困境的中国“雪龙”号再次准备赶过来帮助。在科考船摆脱困境后,很难说何时回到俄罗斯,必须等到进入清水区后才能最终决定。澳大利亚和俄罗斯气象部门预测,在最近的一昼夜如果目前的风向不改变的话,8日早上俄科考船就能够进入清水区。严格说来,俄罗斯科考船还不算是完全脱困,但突围被认为是早晚的事情。目前除了“雪龙”号可能提供的帮助之外,美国“北极星”号破冰船也正赶往该水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称,“北极星”号破冰船也许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非核动力破冰船,它正朝南极驶去为被困船只带来它们最缺乏的“能量”。“北极星”号破冰船可提供7.5万马力的动力,是俄罗斯船的25倍, “雪龙”号的5.5倍。美国海岸警卫队太平洋地区司令保罗·祖昆福特将军表示,美国最优先考虑的是海上的生命安全,随时准备义无反顾地为被困于全球最恶劣环境的船只提供支援。德国《明镜》周刊说,俄罗斯、美国和中国三个世界大国的破冰船聚会南极。拯救大戏突出了三个世界大国的相互配合和互救互助。中国南极活动有利于所有参与者 日本《产经新闻》7日称,俄科考船救援一事显示出,现在前往南极的船只除搭载科考人员外,还搭载了大量观光者。这几年,除了南极之外,北冰洋海冰融化使得那里的海洋观光科考活动频率增加,但因此也增加了事故甚至海难几率。一些人呼吁说,极地的海洋不是能够随意进出的游乐场,所谓的“纪念远征”和猎奇性质的观光最好少组织,在极地海洋行驶的船舶应当得到更好的管理。“中国‘雪龙号实施的救援近日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各国媒体对中国在南极活动的报道相较几个月前更中立了。”美国《阿拉斯加派遣报》称,当“雪龙”号去年11月开启科考之旅时,英国《卫报》的标题为“中国盯上南极资源”,并称专家对中国在资源丰富南极大陆的野心表示关注。但中国展开救援的事实表明,亚洲国家对极地地区活动的参与可以有利于该地区的所有参与者。随着更多破冰船和乘务人员参与研究和搜救的训练,至少两极地区对所有参与者而言将更安全。德国财经网称,与航天项目一样,世界经济大国中国为南极科考每年也耗资数千万欧元。仅在2013年,中国为南极科考投入4200万欧元。“雪龙”号在南极的行动,证明中国已经加入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南极科考大国的行列。未来,依靠中国的经济实力,中国在南极和北极的活动会更加频繁。▲

猜你喜欢

雪龙破冰船海冰
“雪龙2”号出征南极
“雪龙2”出征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纪行(三)
雪龙2号首航南极
南极海冰融化致帝企鹅减少
海洋星探组 先进的中国古代海船
俄罗斯最新建造的首艘军用破冰船“伊利亚?穆罗梅茨”号将于2017年秋季交付海军
基于SIFT-SVM的北冰洋海冰识别研究
破冰船性能及设计经验述评
俄罗斯要造超级核动力破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