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 — 我的生命—记茶学界泰斗张天福

2014-01-04谢燕青

茶博览 2014年5期
关键词:天福乌龙茶福建

本刊记者 谢燕青

在第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我有幸受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委派专程前往福州,慰问和采访105岁高龄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张天福先生。这位对中国茶业和茶文化贡献毕生精力、视茶叶为自己生命的茶界泰斗,在他的家中接待我们,并愉快地接受了采访。我怀着对老人崇敬的心情,走进了他与茶结缘的人生故事……

“茶是什么?”

“茶就是我的生命。”

福州,前一晚大雨如注;第二日上午却是晴空万里,天朗气清。五凤小区内,宁静又安然。上班族们已经四散而去,奔向各自的写字楼;零零星星有些主妇走过,她们刚从菜场回来,买了些当天最新鲜的,家人爱吃的菜,路上碰到相熟的人,停下唠嗑几句,今天哪些菜涨价了,哪些菜又特别新鲜;几位老人笑眯眯地站着,看着一旁自家的孙儿玩耍嬉闹。

一切都很舒然,而又自在,但隐约又有些特别。因为,今天我们要拜访的茶学界泰斗张天福就住在这里。

在福建省创办第一所茶叶学校、第一个茶叶改良场和第一个茶科所;创制中国第一台“918”式揉茶机;主持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解决了乌龙茶靠天做青的关键技术难题……张天福为推动茶叶生产、教学、科研、茶文化的共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于张天福,茶就是他的生命,“不可一日无茶”,也许便是这种情怀;于茶,张天福是她的知音,相生相伴,是传奇,却又不仅仅是传奇。

说起茶叶人生的故事,张天福的回答很简单:“茶就是我的生命。”而这场生命正是轰轰烈烈的丰富而沉稳,不如说是一场茶叶人生演义。

一头扎进福建茶叶发展里

“攻读医学吧,继承我们的职业,踏踏实实做个医生,很不错。”作为名医世家的独生子,张天福的父母在儿子报考大学学科时对他说道。

没想到,张天福的回答是:“我想报考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张天福认为,中国的农业非常落后,中国人民缺衣少食,应该振兴农业,走农业救国的道路。再看看故土福建,福建有茶、纸、木材三大特产,关系到国计民生,都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发展。张天福反复思考:何不从我做起,复兴农业,做个带路先锋。

20岁的张天福,在全国数百名报考金陵大学农学专业的考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绩居榜首。

在金陵大学求学期间,有一次,张天福跟着老师到了四川峨眉山,采集植物标本。那时他学习的是植物分类,已经把用材林、经济林以及花果等1000多种植物学名记得滚瓜烂熟。他采回许多标本,收获很大;还有一次到了安徽山区,采集了各种茶叶标本。

1932年春天,离张天福毕业还有几个月,这时,他收到了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的信。信上说,协和大学计划办一个农学院,希望张天福毕业后,能回母校工作。此时的福建,在全国还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但同时又是一个农林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特别是福建的红茶,远销东南以及欧美各国。

张天福想通过自己学过的知识,为家乡茶叶的发展贡献力量。回到福建后,协和大学农学院的创办还在计划中,张天福一边在生物系当助教,一边筹办农场。在短短的一年里,张天福建起了有模有样的农业试验场。

张天福参加重大茶事活动

1934年6月,张天福获福建协和大学资助,东渡日本,并转道台湾实地考察茶业。1935年,他再次赴台湾考察茶叶生产情况,回来后完成了《台湾之茶业》的考察报告,他用大量所得的统计数字,全面介绍了台湾茶树品种、产地、栽培、制茶、茶叶贸易与科学试验的情况。1935年8月,张天福到福安县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省建设厅福安茶叶改良场,任校长兼场长。

选址湄潭茶叶实验场

1939年4月的一天,和平日里一样,张天福翻开《中央日报》阅读,看到《国民政府将在重庆召开全国生产会议》的消息时,不禁大吃一惊,因为这则新闻实际上是一个会议通知,除了会议报到的时间、地点,还有参加会议的名单。而“张天福”的名字赫然在茶叶唯一的代表名单中。之后,张天福来到了重庆。在行政院全国生产会议报到处,张天福遇到了农业促进委员会的主任穆藕初,两人刚一见面,穆藕初就开门见山地给张天福布置了任务:农业部计划在西南地区办一个茶叶实验场,具体地点还没有最后确定。部里请张天福在会前,用一个月的时间去云南、贵州、西康、四川等地考察,找一个比较理想的选址。

接到任务后,张天福说干就干,找来地图,好好地进行了一番研究。在考察的过程中,张天福从一个个地方的地势、土壤、气候、生态环境、往来交通、发展方向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反复分析比较。经过反复勘察,张天福看中了贵州省湄潭县郊区,有一大块相当理想可以发展的丘陵山地。

张天福指导新茶园建设

湄潭县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开阔,山丘坡度不大,土壤肥沃,十分适合于茶树的种植。此外,湄潭距贵阳还不太远,交通还算方便,适于创建茶叶研究试验基地。

张天福直奔县政府,找到县长,说:“中央茶叶实验场基地,初步打算选在湄潭县。但最后的确定,要待农业部认可。”

县长听了农业部派来的人,要在郊区办茶叶实验场基地,立即表态:“好,好,若选在我县,我们一定大力支持。”

张天福返回重庆参加会议,会上,张天福提出的发展西南五省茶业生产的提案,很快就通过了。

中央茶叶实验场,在张天福精心选定的湄潭县正式成立。而张天福在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和选择后,回到了故乡出任福建示范茶厂厂长。

大力推动制茶从手工走向机械

“918揉茶机”的问世,结束了中国茶农千百年来用脚揉茶的历史,而这一历史的推动者,正是张天福。

1931年,张天福在读书时,看到一份日本报纸上登着一幅中国人制茶的照片——茶农头上拖着一条长辫子,裸露上身,赤着脚在地上揉茶。这种照片深深地刺激了张天福,他想:中国茶农世世代代全靠手工制茶的状况,应该改进。

之后。张天福根据中国农村茶农分散的特点,设计了一架造价便宜、操作简便、可以用手推的揉茶机。

最初试制的揉茶机是双桶式的,经过试验,发现它装的萎凋叶虽然多,但不够省力。于是,张天福又设计出单桶圆形、单桶方形揉茶机各一台,一一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发现单桶圆形的最省力、最方便,揉捻的茶叶条形也比较紧结,保证了茶叶的品质。

后来,有人问张天福:“为什么叫做918揉茶机?”

“我对它的设想和设计,开始于1931年。那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挑起事端,开始了武装侵略东北的暴行。我们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所以,我早就把它定名为918揉茶机。”

之后,张天福又对“918揉茶机”做了一些改进,将它的揉盘、揉桶改为双动式,被称为五三式揉茶机。1954年,因五三式揉茶机不适用于乌龙茶与绿茶的小批量杀青,便把揉茶桶改小,制成五四式揉茶机。

张天福在认真评茶

揉茶机的使用,大大地降低了茶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叶生产水平和茶叶的质量,因此受到茶农的欢迎,在全省产茶区推广。

张天福一直在为茶业的发展而努力奔波,贡献在此,又远远不止于此。

破解乌龙茶“看天做青、靠天吃饭”的工艺

1980年退休后,张天福接受了福建省农科院的聘请,出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技术顾问”。此后,他从福州搬到福安市社口镇,在茶科所一住就是好几年。

乌龙茶是福建的一种特种茶,具有独特的香味。长期以来,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乌龙茶,质量高的只占其中的10%左右。为什么一样的原料,一样的设备,一样的技术,不能把绝大部分采摘的茶叶,制成高品质的乌龙茶产品?原来,关键的因素是制茶时的温度和湿度。

张天福到茶科所的第一个愿望,就是要向这个关键难题挑战。之后,“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的课题便风风火火地展开了。最终,试验成果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

而科研成果,必须转化成生产力,才能显示出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威力。此后,张天福和课题组的人员前往乌龙茶生产县安溪县芦田茶场莲峰分场继续开展中间试验工作。1991年,“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研究成果的全面推广应用,为福建省乌龙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茶成“茶仙”

92岁时,张天福去铁观音的产地参加一个铁观音茶王赛。主持人问他:“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他答道:“喝茶。”主持人又问:“是不是喝铁观音?”他的回答仍是:“喝茶。”主持人再问:“是不是常喝铁观音?”他还是只说两个字:“喝茶。”

“我什么茶都喝,有什么茶就喝什么茶。”张天福在接受采访时回答。

在张天福的家里,有间私人评茶室,面对慕名而来的茶人,他常常一边冲泡不同的名茶,一边谈天。“泡一杯茶,用量5克,假如每500克100元,5克那就是1元。”张天福曾对来客说,“1元可以请客,三人五人不拘,以茶会客,以茶交友,既经济又有鉴赏品位,这是其他饮料无法代替的,何乐而不为呀。”

一些后生晚辈经常拜访张老,和他一起喝喝茶,聊聊茶。对于茶,张天福一看、一闻、一尝,便知这茶是什么样的制茶工艺做出来的,做出来的时间有多久了,是哪个区域生长的茶树,品质特征如何。

常有人说,张天福品评茶都品评得“成仙”了。1987年7月,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举行茶王赛。有两个号参赛的样茶,色、香、味、形均无二致,张天福一锤定音:“这两个参赛的样茶,并列第三。”颁奖时,真相大白。有位茶农,为了想让自己的茶叶,增加获奖的机会,便把同一种茶叶作两批送,想多得一份奖项。同一个人,送的两份茶是同一种茶,这竟然被张天福“喝”出来了。高超的评审技艺,让大家盛赞不绝。

张天福在香港主评的“铁观音茶王”500克拍卖了60万元,将中国乌龙茶的身价提高到最巅峰,更在中国茶界掀起了“世界茶看中国,中国茶看福建”的热潮。众人关注之下,福建茶要闯天下,靠名气还是靠品质?张天福的回答是:靠名气“打天下”,靠品质“坐天下”。

积极倡导茶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天福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对茶文化的思考上。在他的斗室里,有他亲手书写的条幅:“俭清和静”。这四个字是他对中国茶礼的理解和概括。他认为这四个字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行和处世哲学。

茶尚俭,就是节俭朴素,唐朝陆羽茶经写道:“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贵清,就是清正廉明;茶导和,就是和衷共济;茶致静,就是宁静致远。

“我没有别的嗜好,除了茶以外,吃饭也很简单,我的笔记本就放在床铺旁边,关于工作想到就记下来,这样不会忘记。我的公事不过夜,我在别人下面做事,我一定把事情做好。”

在拜访张天福的当天,有人请他写四个字。105岁的张天福做事依然十分上心认真,在纸上写了好几遍,其中一个字写得太小了,不满意,重写;从左往右写还是从右往左写,这也有讲究,如此反反复复写了好几遍。旁人都很满意了,但张天福依旧不满意,说:“下次我用毛笔,重新再写过。”

“中国最老茶人”对茶叶倾注了太多的感情和精力,张天福的一生就是一部茶叶人生。“我希望看到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喝到经济、保健的有机茶。”百岁又五的张天福依然心系茶叶。□

张天福喜爱茶,每天喝数十盅茶

猜你喜欢

天福乌龙茶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凝心聚力,传播幸福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姚天福力驳忽必烈
常喝乌龙茶好处多
乌龙茶秋季采摘时期调节技术研究
福建医改新在哪?
近年乌龙茶做青工艺的发展研究
乌龙茶连续自动化初制生产线的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