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频共振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

2014-01-03钟小苑吴小海

现代医院 2014年2期
关键词:听阈突发性耳聋

钟小苑 吴小海 艾 力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 d 以内,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连的2 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 以上[1],根据纯音测听检查结果,按耳聋程度分为轻度(26 ~40 dBHL)、中度(41 ~55 dBHL)、中重度(56 ~70 dBHL)及重度(71 ~90 dBHL)[2]。临床治疗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凝、纤维溶栓剂、营养神经药物、改善内耳代谢药物、维生素、糖皮质激素、高压氧等治疗方法。我科自2011 年7 月~2013 年7 月采用常规治疗和心理护理辅以CZT-8F 声频共振耳聋治疗仪治疗突发性耳聋68 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36 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均符合2005 年济南会议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标准。136 例患者均为单耳听力受损,随机分为两组各68 例。①声频共振治疗组68 例,男37 例,女31 例;年龄20 ~80 岁,平均49.0 岁,病程2 h ~15 d,平均5.0 d,听力损失(平均听阈)为45 ~80 dB。平均为55.0 dB;伴有眩晕者11 人,伴有耳鸣者43 人。②对照组68 例,男35例,女33 例;年龄22 ~75 岁,平均48.0 岁;病程1 h ~13 d,平均6.0 d;听力损失(平均听阈)为40 ~75 dB,平均为50.0 dB;伴有眩晕者9 人,伴有耳鸣者49 人。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听力损失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两组136 例患者均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起始为10 mg,qd,3 d 后减至5 mg,qd,维持1 w)、葛根素注射剂0.4 g,qd、脑蛋白水解物120 mg,qd、水溶性复合维生素针1 支,qd。

两组患者同时做好心理护理[3],由于突发性耳聋患者起病前大多无明显的全身不适感,突然起病,很多患者心理上都难以接受,往往导致患者产生不良情绪,表现为焦虑、恐惧、急躁、易怒等情绪,护理人员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谈心交流,讲解成功案例及相关的疾病知识,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消除恐惧和焦虑情绪,尽量使患者保持平稳的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2.2 声频共振治疗组患者68 例,除上述治疗方法外,辅以CZT-8F 声频共振耳聋治疗仪(新圳医用电子仪器公司制造)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 次,7 ~10 次为一疗程,个别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加用一个疗程,疗程间隔一星期。操作方法如下:接好电源,仪器侧面的输出微调旋钮逆时针旋转至零位,使用酒精棉消毒声频发生器及导电极板,患者侧卧,患耳朝上,将电极板黑色导电面置一湿润盐水纱布后置健侧脸颊处压紧。将维生素B12使用注射器(无针头)滴满患耳外耳道,将声频发生器轻轻垂直放入外耳道内。按压治疗仪B 处方按钮,轻触透入强度增加至20 ~24 mA,超声强度一般选择0.4 ~0.7 W/cm2,再顺时针调升输出微调旋钮,由小至大缓慢调节,同时注意患者表情变化,通常调至患耳有规律的振动感或微弱的麻木感为宜,以患者最大耐受限度为准。输出微调旋钮调节参数因患者的病情、治疗处方、性别、年龄、个体差异等不同,变化较大,应加以注意。调升3 min 左右患者会有温热感,治疗过程中若患耳感觉消失可随时调整强度。共振频率、治疗时间一般情况电脑已设定好,无需调节。治疗结束后,有音响提示,系统会自动切断声频输出回到系统预备状态,请患者耳孔向下流出药液,再用棉签吸干残液。

1.3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均由同一位听力师在同一测试环境、用同一纯音听力仪按照标准步骤检查,测定125 ~8 kHz 听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 w、治疗后2 w 测定,在WHO 听力损失分级[4]的基础上,两组听力损失均以250 ~4 000 Hz 的听阈平均听阈进行分类[1],以纯音测听结果作为疗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同时以患者临床耳聋症状改善程度作为辅助依据。

疗效分级标准[1],痊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犯病前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阈提高30 dB 以上。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阈提高15~30 dB 以上。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阈改善不足15 dB。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ESS 1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分类变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7 d 及14 d 后复查纯音电测听。7 d 后治疗组57 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3.8%;对照组45 例有效,总有效率为66.2%。14 d 后治疗组64 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55 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0.9%,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表1 治疗7 天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表2 治疗14 天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耳科常见病,其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亦不十分清楚,主要有病毒感染学说和内耳供血障碍学说[5],其中以内耳供血障碍学说更为重要。因此,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是否及时、合理,关系到患者的听力恢复程度,治疗上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的早期综合治疗[6],治疗受听力下降程度、开始治疗时间、伴有眩晕、伴发糖尿病因素影响,患者性别、患侧耳及有无高血压、血脂是否异常与预后无关[7]。因此治疗越早越好,以免永久性失去听力,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

目前认为,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普遍推荐的药物治疗有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治疗、脱水治疗、降纤维蛋白原治疗、营养神经、抗病毒治疗,激素及血液流变学在早期治疗中尤为重要[8-10]。非药物治疗包括:高压氧、星状神经节阻滞、清除病理性蛋白质[11]。其中高压氧治疗已被应用于临床中,但其缺点有禁忌症、费用高、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已不作为常规治疗。后两者由于在临床应用中因操作繁琐、有创、风险大等未能被大部分医疗机构接受。有学者在积极探寻替代疗法,声频共振就是替代疗法中的一种。

近年来,我科引进了全电脑程序控制的声频共振耳聋治疗仪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声频共振耳聋治疗仪采用全电脑控制的超声波及中频电磁波所形成的叠加立体共振治疗作用机理:集声、频、热、电、磁、微细按摩、药物透入等自然物理治疗因子同步叠加作用于病灶,形成声频共振、理化叠加的立体效应。治疗过程中能保存药物的成分,透入后内耳局部药物浓度比肌注途径用药高20 ~200 倍。①由于多种因子的协同交互作用,激发和激活耳蜗毛细胞,改善耳蜗及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使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增加耳蜗的血流量,改善耳蜗血氧供应,促进毛细胞及神经末梢的功能恢复。②而且治疗后药物会在内外耳局部组织内形成分子堆、离子堆,保持一定的浓度,停留数小时缓慢地参与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从而达到治疗耳鸣耳聋的目的。临床观察[12-13]认为声频共振治疗仪的应用可提高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对比高压氧治疗,胡敏等[14]认为,声频共振治疗优于高压氧舱治疗及常规药物治疗。

声频共振治疗推荐的治疗时间为7 ~10 d 为一疗程,本研究以7 d 为一疗程,分别观察第1、第2 疗程后治疗效果,发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一定意义上也论证了声频共振的治疗效果,且第2 疗程后有效率明显提高。临床应用中发现,轻、中度年轻及病程短患者在第1 疗程中有效率较高,部分中重度、重度老年或病程长患者经第2 疗程后治疗有效率较单纯药物治疗组提高(p<0.05)。治疗组仍有4 例患者治疗2 个疗程后无效,但其耳鸣症状有所缓解,有临床观察[14]也证明了声频共振对耳鸣也有一定治疗效果。目前未有证据表明中重度、重度或全聋病人进行第3、4 疗程甚至更长时间继续治疗(声频共振治疗)对听力恢复有所帮助,本研究亦未能证实这点,下一步可对此作出探索。

通过本组研究显示,使用声频共振耳聋治疗配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2 疗程后有效率达92.6%,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其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无创、无毒副作用,是目前较好的辅助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5 年济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杂志,2006,41(8):569.

[2] SKRBIC R,MILANKOV V,VESELINOVIC M,et al. Impact of hearing impairment on quality of life of adolescents[J].MedPregl,2013,66(1 -2):32 -39.

[3] 卢 敏,谈燕飞.突发性耳聋循证护理的文献研究与护理方法初探[J].现代医院,2012,12(1):140 -143.

[4] WHO 障碍残疾和残废的国际分级(1980)[S].

[5]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13.

[6] 唐 智,王继群,李玉兰,等. 65 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13,13(2):28 -29.

[7] 王 萍.突发性耳聋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3.

[8] 余力生.突发性聋治疗进展[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17(2):106 -107.

[9] 陈国郝,张琳娟,张 榕,等.降纤治疗全频型突发性聋的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0,18(4):393 -394.

[10] 赵晓红.39 例突发性耳聋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49 -50.

[11] 李玲,黄志纯,陶锋.突发性耳聋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2(3):350 -353.

[12] 杨茂森,刘 秋.声频共振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7):165 -166.

[13] 钟赞丽,王镇英,苏玉红.声频共振治疗仪治疗耳聋耳鸣临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2):234.

[14] 胡 敏,郭广威,何 玮.声频共振辅助常规药物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初探[J].四川医学,2011,33(10):1554 -1556.

[15] 李冬枝.声频共振治疗耳鸣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6):131.

猜你喜欢

听阈突发性耳聋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ABR、40Hz-AERP和ASSR与主观纯音听阈测定的相关性研究
短声听性脑干反应结合单频刺激听性稳态反应在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力评估中的应用*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耳聋耳鸣辨证施护
硫酸镁治疗爆震性聋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