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川西建筑表现形式

2014-01-01陈小力四川省古典建筑园林设计院四川成都610041

江西建材 2014年16期
关键词:彩画法式民居

■陈小力,曹 蕾 ■四川省古典建筑园林设计院,四川 成都 610041

1 宋代川西城市布局的分析

1.1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川西城市的特色

(1)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上较为衰落的朝代,但在经济、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宋代的城市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发展。

(2)秦汉时期,巴蜀以“水利治国”为特征的农耕文明发展起来,到汉唐时期一直保持着“天府之国,秀冠华夏”的记录。直到宋代,天府农业文明尚达于鼎盛。当时的巴蜀人创造了世界漆器制造中心、世界天然气发现始源地、雕版印刷术、世界纸币“交子”等几十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历史文化纪录,对大一统的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值得骄傲的奉献。四川建筑从秦汉以来就接受中原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众多的地区中,由于其独特的迁徙历史和特殊位置而具有异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它注重渊源又不拘泥,强调继承又有因地制宜的创新,在建筑观念和建筑形态上体现出既不违背统一文化背景的形制样式,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风貌。

(3)宋《清明上河图》为12世纪初北宋东京的风俗画,详细地描绘了当时东京的街道、建筑、景观以及人的活动,是北宋城市建设研究的重要资料。我们通过对《清明上河图》所绘城市意象的分析和归纳,配合其他文献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来探讨北宋的建筑细部构成。

1.2 宋代城市的尺度

(1)《清明上河图》所绘的北宋东京位于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图绘区域内,最主要的河流是人工开凿的运河——汴河。汴河原名通济渠,是隋代兴建的运河工程中最重要的一段。宋代统一后,汴河成为将当时粮食主产地江淮地区的粮食和货物运往首都的重要漕运路线。也使之成为东京城市建设的机理主轴线。城门内外房屋走向与城门基本平行或垂直;而汴河区域房屋走向则以汴河为参照,大部分与其平行。除此之外,乡村住宅朝向和布局相对自由。

(2)城市店宅合一的街坊布局在宋代城市建设中为一大特色。伴随着城市商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走向开放,居住街坊沿衔设店。中国第一批纸币“交子”首先行于四川。其宋代“交子”上就有当时市内房台的形象和图1《清明上河图》所绘的城市基本一致。

图1 《清明上河图》所绘城市意象图

1.3 宋代川西城市规划条件控制

《清明上河图》所绘的北宋城市空间估算控制指标容积:0.3~0.6,密度20%左右,建筑层数1~2层。建筑高度9米。结合我们现在城市建设的需求打造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规划上一定不能一味考虑土地的回报,必要的控制容积,密度,层数及建筑临街长度,这样才能营造出历史文化的氛围。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控制:建筑容积0.5~0.6,密度30%,绿地率35%,建筑层数1~3层(限高18m),临街建筑长度不超过60米.建筑临街贴现率70%。

1.4 宋代城市的色彩

中国色彩化的变迁中,宋代色彩虽不是最出彩的,但却是最特别的。其合了“程朱理学”的思想,体现着清淡、朴素的色彩风格,这一风格和自然娴雅、清新、精致的历史特色不谋而合。对于在历史的洪流中篆刻有宋代文化风格的城镇,在其形象规划中,将建筑景观色彩和宋代色彩相结合,能够更加浓郁的体现宋代文化特征。

2 宋代建筑特色

2.1 概述

(1)宋代建筑色彩丰富,但艳而不俗;斗拱极富变化,但繁而不乱。宋代建筑还在结构上善于变化,如抱夏十字歇山等;宋代建筑雕饰精巧,但丝毫压不住建筑结构之美。有的宋代建筑完全继承唐代,在敦煌宋代石窟发现有的建筑做法比南禅寺大殿还早。宋代建筑看上去精致、柔美、高贵。

(2)宋《营造法式》分为均按壕寨(见土作)、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13个工种。我们通过对宋《营造法式》的解读来展示宋代建筑中石作、大木作、小木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这主要几种工种的特点。

2.2 大木做木构架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体系自发微至汉魏六朝成型,到隋唐愈加成熟,后出现宋《营造法式》为代表的营建方式。宋式主要指的是以《营造法式》研究为核心,涵盖唐五代,经辽至宋金这一时段的建筑形态,这是一部完整的建筑技术专著,是第一个用文字确定下来的政府颁布令。此书的颁行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经达到新的水平。根据《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研究,宋代木架的结构性质分为三类:梁柱式,殿阁式,厅堂式。

(1)梁柱式。为结构不用斗拱,举屋之法又都是从檐柱心计算屋架进深。这种情况一般为柱与梁直接结合的架构方式,或者为柱上安栌斗和替木的“单斗只替”。

清明上河图中临街的商铺,酒楼,药店等均是这种方式。同时这种方式符合宋“庶人房屋许五架”的要求,也符合四川民居的基本构造。这种屋架适合大部分的民居,结合四川的地域特点及宋代建筑特色我们在这种方式中的屋面形式一般采用悬山,局部可结合歇山屋顶

(2)殿阁式木构架。这是一种层叠构架,用于殿阁类建筑。之所以把这类构架称为“层叠构架”,是因为她们都由若干层次分明的木构架上下相叠而成。一般分为柱框层、辅作层(清代以后叫斗拱)、屋盖依次叠加组成。如果是多层楼阁,则再叠加若干柱框层和辅作层。这种方式至唐代到清代,九百余年一脉相承,始终为高级殿宇所选用。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宋代保留建筑如佛光寺大殿、辽代的独乐寺观音阁和佛宫寺塔都是这一时代的精品。结合眉山的城市文化建设要求,大的公共建筑如城楼、寺院、博物馆、展馆、或其他大体量建筑可用这种构架。这种构架屋顶形式为歇山、庑殿。

(3)厅堂式木构架。这是一种混合整体构架,用于厅堂类建筑。它的特点是:以梁柱结构体系为基础吸收了殿阁式的加工和装饰手法而形成的一种混合结构。外檐均有斗拱,椽袱柱枋交接处有斗拱、替木、驼峰加固和美化。屋顶可做重檐及厦头转交造。因为这种形式兼有梁柱结构的整体性又有殿阁式的美观和艺术效果,因此成为官式建筑中常用的木构件类型。根据实际情况可在街角及大的餐饮、商业建筑使用,这种构架屋顶形式为歇山

2.3 材份模数制

《营造法式》中最大的成就就是材份模数制。什么是模数制呢?就是规定建筑各个构件大小的制度。举个例子来说,我要建一座房子,那么柱子的高度和梁的大小该有多少呢?很明显,具体的数值取决于我想建多大的房子。如果房子大一些,那么柱子,梁以及其他构件就要大一些;反之,就要小一些。换句话说,建筑构件的大小是和建筑的规模成正比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设一个独立的参数,让所有建筑(无论大小)的构件的大小都用这个参数来表示。宋朝一共将份的大小分为八个等级,最高的一级是应用在面阔11间或更多的建筑(也就是汴京大庆殿等极少数宫殿),这一级的一份大约合今天2厘米多;第六等级的份对应于三五间的小厅堂,是当时应用最广的,这个等级的一份约合今天1点25厘米。其余的几个等级份的值依次类推。

2.4 侧脚和升起

(1)所谓侧脚,就是除了当心间(即一座房子正中的开间)的两根柱子以外,其他柱子并不垂直于地面,而是微微内倾(即倾向屋子中间),这样,柱子靠近屋子中心一侧与地面成锐角,远离屋子中心的一侧与地面成钝角。侧脚的意义在于保持柱网的稳定。

(2)所谓升起,既是让所有的柱子并不一样高,而是中间的柱子矮一些,两旁的柱子逐渐升高,一直到两端的最外侧的柱子升到最高。这样,屋檐就不再是一条直线了,而变成了一条中间凹两边高的曲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的作用和侧脚一样,一方面让梁架有一个侧向屋子中心的水平分力,保证整体架构的稳定;另一方面就是美学上的:如果建筑体量比较大,较长的屋檐和繁多的柱子又都是直线和直角构成的方形,那么立面构图就显得比较僵化死板;而如果通过侧脚和升起让屋檐变成曲线,所有的柱子不再是垂直于地面,而是与地面的夹角从中央到两侧有变化的线条,那么整个建筑就可以做得比较活泼,生动,减弱了大体量建筑的单调乏味。

2.5 举折

举折在东汉就已经出现,从现存资料来看,至少在唐朝以前就已经很成熟了;但是,直到宋朝,才在这本《营造法式》中定量地记载了举折的具体做法。

举折分为两部分,即举屋和折屋。举屋,就是确定屋顶有多高(这个高度是从最底下的那层梁架或者天花板到屋脊的距离,不是从地面到屋脊的距离)。这个高度一般根据建筑的等级和规模来定。大一些的殿堂,一般这个高度是建筑进深的三分之一;小一些的厅堂,一般是四分之一。这两个值的确定主要是因为一定时间内落在大体量建筑屋顶上的雨水要多一些,所以屋顶要陡峻一些以便排水。而小体量建筑四分之一的屋顶坡度足够满足排水要求,再高的屋顶就是浪费了。当然这两个数值不是绝对不可变的,实际施工中,匠师肯定还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地形,以及屋顶瓦片的质量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屋顶坡度。折屋,就是将屋顶做出一条曲线。

2.6 彩绘

宋代彩画多用叠晕画法,使颜色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变化柔和没有生硬感,表现出淡雅的风格。这些,早在宋代李仲明所著的《营造法式》中就可以见到,他在总结前代建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彩画规制,对彩画图形、用色、做法等记载非常周密。从宋代的界画、山水人物画中的楼阁来看,宋代的建筑与宋代的经济文化一样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颠峰。铺作(斗、拱、昂的组合)的形制优美完备,宋画中的建筑以及现存宋建极少见到铺作上有施彩绘的,但宋《营造法式》中却详细介绍了建筑上的彩画作制度,因而我们分析只有皇宫宗庙(践约礼制的大寺庙)等高等极的建筑才会出现这类彩绘,其它大量的建筑是不施彩绘,或以素造或涂丹朱或用黑漆。这个时期的彩画,建筑上已经很少有留存了。只好从宋『营造法式』的文字记载为依据,以后代描绘的营造法式彩画图为参考去认识。按『营造法式』卷十四彩画作制度,将当时彩画归纳为六种形式,即五彩遍装、辗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解绿装、丹粉刷饰和杂间装。所以从『营造法式』的记载中,和少量当时彩画的遗迹中都可以说明,宋代的彩画是相当华丽的,它在形成这一时期的建筑所具有的富丽风格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宋代建筑留给我们的感觉是不够华丽细致,其实那是由于历史遗存下来彩绘较少而形成的错觉!

3 四川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

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与环境及艺术的有机结合。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四川民居有明显的中轴线而又不受中轴线的束缚,体现着一种自由灵活的平面布局,打破了那种对称谨严的格局看,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3.1 传统民居的特征(如图2)

图2 川西南传统民居的基本特征

(1)平面布局和环境特征,它是社会制度·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体现;(2)结构和外形特征。它反映了地理条件·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3)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它是文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4)我们把民居装饰的不同构建和部位分如下七大类:①屋顶;②墙体装饰:山墙·封火墙·影壁等;③大木柱:柱子·柱基·梁·枋·撑拱·驼峰等;④小木作:门窗·天花·栏杆·挂落;⑤铺地与台基部位装饰;⑥家具陈设与建筑小品的装饰;⑦其他:匾额·楹联。

3.2 自然资源与建筑材料

(1)四川植被茂盛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如木·竹·松等。川西南的民间艺术除了绘画·书法·雕刻·剪纸·布艺外,最有地区特色的是川剧和蜀绣。

(2)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民居装饰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充分了解川西南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了解民居的必要前提。

4 宋式建筑四川民居的表现

宋以后,由于全国商业的发展,川西平原因较少受辽金战火的影响而迅速发展。中国第一批纸币“交子”,就是首先在四川推行的。由于商贸发达,居住街坊从过去的封闭型变为沿街设店,有的开办的夜市。从博物馆保存的宋代“交子”上,可看到当时城市形象。宋代范大成《三月二日北门马上》一诗,对当时的城市景观,有较具体的描绘:“新街如拭过鸣驺,芍药酴醾竟满头。十里珠帘都卷上,少城风物似扬州。”由此可见当时四川的城市建设和建筑风貌和东京汴梁,以及江南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宋代现存的建筑多为官式建筑,民居基本没有遗存;因此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宋画上的建筑表现结合现有的明清民居建筑以及《营造法式》推测宋式四川民居的表现形式。(详图3)

图3 宋式四川民居的表现形式

5 结语

通过《营造法式》、《清明上河图》的研究,结合四川地域特色的建筑分析,我们认为这可以作为衡量四川宋代民居的主要特点的一种探索方式,并可以指导城市历史文化风貌设计。

[1]张择端.清明上河图[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005).

[2]李诫.营造法式.中国建筑书店.

[3]刘涤宇.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东京的城市细部构成.

[4]王凤侠.浅议宋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当代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彩画法式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清早期 午门西番草三宝珠彩画
赵丹娜作 岩彩画《忘却》
清 碧云寺菩萨殿天花彩画
奇趣民居
中国岩彩画的开拓者
影片《白日焰火》的法式表达
法式高腰伞裙,“遮肉与优雅”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