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企业成为校企合作的“追求者”

2013-12-30许强张萍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追求者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许强 张萍

摘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分析导致企业“冷淡”的原因,提出高职院校应从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实习实训条件、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政府则要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建立系统合理的政策体系,统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发挥好“红娘”作用,促使校企早日“联姻”。

关键词:企业;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政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054—04

一、“一厢情愿”的校企合作

21世纪的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科学技术酝酿着重大突破,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新经济正在涌现。因此,经济、科技、教育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全面合作,正在汇集成一种新的潮流。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信息、资源共享,节约成本,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能力,为各自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实践,校企合作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用“剃头挑子一头热”来形容当前的状况并不为过,高职院校“一厢情愿”地推进合作,企业却“爱理不理”,其成效可想而知,即使形成合作也多为短期的、不规范的浅层次合作,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为什么“冷淡”

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愿意承担风险……这是很多人的看法,因为他们都从高校的视角看问题,而校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赢。所以,一味指责企业并不公平,如果站在企业的立场思考问题,可能会找到更好的答案。

(一)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中要付出很多,却得到很少,所以企业不愿成为“追求者”

1.校企合作中企业很难获得经济利益。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以营利为主要目标,出于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获取投资收益是其动力来源。然而高校作为教育单位,为企业提供直接经济利益的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正向奖励制度,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难以兑现,因此,企业所期望的经济利益难以实现。

2.校企合作中企业投入成本较大。校企合作,特别是工科类型的校企合作成本较高,多数高校希望企业能提供实训设备、共建实训基地、安排实习岗位等等。因此,为了合作,企业要提供实习场地和设备、安排专人管理、挑选师傅带徒学习、支付学生工资、安排学生吃住……总之,企业要满足学生技能培养的各种需要,企业不仅要投人人力、物力和财力,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还要受到影响。

3.校企合作中企业承担风险也较大。以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为例,不仅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企业还将承担较大的风险:一方面,由于学生生产经验少、工作效率低,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生产操作中易出次品、废品,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学生不熟悉操作规程,增加了安全隐患,易发生工伤事故和纠纷,增大了企业安全生产的难度。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还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费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再以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为例,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了需要的人才,却不得不面对普遍存在的跳槽现象,即使是企业“冠名班”的学生也屡屡爽约,最终能为企业长期服务的学生很少。花那么大力气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是为别人做嫁衣,极大地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学生就业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人才风险导致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信心和热情,最终心灰意冷。总之,校企合作中大多存在企业方面支出多、牵涉精力多而回报少和要求高、责任重而风险大的客观现实,这样的现实让不少企业觉得校企合作是个“负担”。

(二)对企业来说,高职院校“魅力”不够,缺乏“吸引力”

校企合作的结合点是人才和技术,企业希望通过合作得到能适应其发展需要的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人才,解决技术与发展中的难题。实际情况怎样呢?在人才供应方面,高职院校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中专升格而来,虽然经过前些年的连续扩招,规模有了很大发展,然而自身办学实力仍然较弱,很多院校办学理念保守、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训条件差、双师型教师缺乏,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在落后的办学条件下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不高,缺乏实践经验,岗位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不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环节,岗位流动性大,与企业的用工要求相差较大,使得企业望而却步。另外,当前的就业状况仍处于买方市场,社会劳动力的供应充沛,使企业有更多的挑选余地,用人成本较低,所以高职院校的生源并不能有效吸引企业。在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研发条件落后、科研能力弱,社会服务能力低下,无法帮助企业解决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问题,不能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对企业难以形成互补性的合作优势,使企业对合作提不起兴趣。

(三)校企合作中各级政府介入力度不够,没有发挥好“红娘”的作用

经济的高效运行、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干预,搞好校企合作同样也需要政府强力主导,需要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积极支持和引导,需要政府扮演“红娘”的角色,把校企合作之“火”点燃。然而,在当前的校企合作发展进程中,由于政府的职能缺位,导致合作存在表面化、功利化、短期化等问题,难以实现深度合作。

1.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协调运行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高校、企业分属不同行业,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安排,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另一方面合作政策的落实(如税收优惠)还需要其他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所以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与经济、财政、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协调沟通。然而,目前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虽然从教育部到各地方教育部门都积极宣传、引导,但教育部门毕竟职权有限,无法协调方方面面,阻碍了校企合作目标的实现。

2.没有形成系统合理的政策体系。政府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不仅要起到桥梁作用,在协调双方利益、弥补经费不足、实施检查监督、规避风险等方面也应当有积极作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但都不具备系统性,缺少配套的执行措施,制约了政策法规的有效落实。现有政策中以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原则性、指导性政策居多,财政、税务等部门出台的政策很少,地方政府的配套实施措施更少。由于政策偏重指导性,缺少强制性,不容易被地方政府重视,因此,政策难以落实。由于缺少政策支持,高校得不到足够的经费投入,企业得不到必要的成本补偿,相关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总之,没有系统合理的政策体系,校企合作就难以向更深层次发展。

3.没有统一规划和发展目标。当前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相对滞后、成本相对较高、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虽然各地校企合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形式五花八门,但多数都是以高职院校为主导的浅层次合作,低水平重复,合作效率低下。主要是因为政府游离于校企合作之外。政府的职能缺位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在没有政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的情况下,不可能从全局出发进行统一规划,也不可能均衡匹配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更不可能实现规模效益,政府、企业与高校难以实现共赢。

三、怎样让企业成为“追求者”

要让企业成为校企合作的“追求者”,高职院校要让自己更有“魅力”,争取成为企业的“意中人”,政府则要扮演好“红娘”,促使校企早日“联姻”。

(一)高职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

高职院校怎么增强吸引力呢?企业对人才和技术最感兴趣,如果高职院校能培养出适应企业岗位需要的、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能为企业提供及时周到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自然会对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因此。高职院校应从加强内涵建设着手,提升自身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1.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部分学校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缺少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些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和适应性不强,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既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也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要创新学习方式,开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的自主学习课程,构建多元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高职院校要积极完善实习实训条件,重点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高职院校的“产品”就是学生,培养的学生质量是否过硬直接影响企业的积极性。很多企业反映接收的学生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吃苦奉献意志还需锻炼,基本的职业训练不够,不能尽快适应工作,造成用工时间的滞后。这说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岗位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不断完善实习实训条件,特别是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强化岗前培训,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前就熟悉专业设备、掌握操作技能,为学生顶岗实习打好基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以生产者的身份直接参与产品的设计、制造与开发,执行标准的职业化规范,锻炼和培养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校实践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高职院校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科技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需求,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机构,这就为高职院校的创新研发提供了机会,为校企双方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内驱动力。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协同创新。要打破封闭分散格局,以“协同”的理念推动科研改革,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在技术研发、成果推广、信息提供人员培训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参与企业相关创新性课题的研究,主动选择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列入课题加以研究,真正为企业的发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与企业建立起资源与技术互补、收益与风险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相互支撑、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

4.高职院校应重视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师队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学生的质量,也没有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质量。现在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改善,但仍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匮乏、专业素质与师德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应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搭建教师沟通、交流、帮扶、发展平台,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咨询,推动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地共享各类创新资源,引导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

(二)政府扮演好“红娘”,促使校企早日“联姻”

既然校企“联姻”难以通过“自由恋爱”的方式实现,就需要政府来扮演“红娘”了。校企合作是涉及不同主体之间的社会合作,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校企之间才能建立良好的秩序。这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各国早期的校企合作基本都属于政府驱动型,典型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等,这些模式中政府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O-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而之所以出现当前的困难局面,主要是因为各级政府没有充分重视校企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政府怎样才能当好“红娘”呢?

1.政府要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统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若想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就必须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校企合作管理机构,明确赋予管理机构各项职权,使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具体说来,国家层面应成立由教育、经济、财政、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联合组成的全国性校企合作领导机构,设计和制定校企合作政策框架体系的大政方针。各级地方政府应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并制定、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和绩效考核办法,同样,各地方校企合作办公室也要由教育、经济、财政、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联合组成,并且省、市两级政府都要成立,形成省、市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这点很重要,因为校企合作最终需要地方政府去落实,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形成统筹校企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各级地方政府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进行校企合作统一规划。各地成立的校企合作办公室首先应对本辖区校企合作的情况、企业和高职院校等可能的合作资源现状开展全面调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进而制定本辖区的校企合作统一规划。这项工作应该以市级区域内资源为主,并兼顾省内外的各种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统一规划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前提下,统筹区域内相关企业和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整合办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以形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区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方面,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往往差异较大,在一些重点行业,如商贸、电子、汽车等行业,由于行业对技能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对校企合作往往积极支持。同样,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也相差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较好,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更有紧迫性,因而对校企合作的需求更强烈。对这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应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利条件,率先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不景气行业、经济不发达地区不能照搬套用重点行业、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模式,而应该从自身寻找突破口,突出行业或区域特色,建立与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一致的合作模式。另一方面,不同院校的优势专业不同,组合在一起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分工协作将带来更大的社会影响,促进技术服务平台真正有效发挥作用,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常态化的市场化平台。而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的人才也同样需要高低搭配,因此,在一定区域内合理梳理各院校的专业结构,形成以重点院校优势专业为龙头的校企合作,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避免资源浪费,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是将来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由于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基本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不论是技术还是学生的流动都相对自由,因此,高职院校方面的资源可以在省内乃至省际共享,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这点,可以开展本地企业和外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总之,少数企业和高职院校间的松散合作不可能产生规模效益,而区域范围内进行的统一规划、资源整合,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形成有序、高效、和谐的运行状态,产生可观的规模效益。

3.实施校企合作资格制度,兑现优惠政策。为保证校企合作的规范运作,提高合作质量,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校企合作制度,以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1)政府应不断补充、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以学生顶岗实习为例,既然企业、学校都担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生工伤或意外事故,政府可以考虑将顶岗实习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生的工伤或意外事故,纳入工伤保险统筹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企业或学校只要为学生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用,就可免除实习中工伤事故的民事赔偿责任,从而有效化解用工风险,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增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2)全面实施校企合作资格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合作。在具体操作上,可以由各地的校企合作办公室审核合作企业资质,尽量选择和推荐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管理规范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授予校企合作标志牌。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校企合作办公室应确定一批校企合作示范企业,逐步推广具有校企合作资格的企业,并根据合作规模、合作水平等指标兑现政策优惠。(3)兑现政策优惠,形成利益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动力,因此,政府在校企合作制度中,应特别重视建立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正向补偿机制。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制定并实施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由政府做出相关政策约束是非常必要的。具体说来,可以通过对校企合作开展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估,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达到评估标准的企业,不仅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表彰,还应采取必要的经济措施来激励企业,兑现政策优惠。具体措施包括:根据接收学生数量和消耗企业的材料费用进行财政补贴或减免税费;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以及相关实习费用可以计入生产成本,予以税前扣除;对校企合作开展的技术研发项目在各层次项目评审中优先立项;等等。采取必要的经济措施就是要满足校企合作各方合理的利益诉求,形成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总之,要让校企早日“联姻”,需要高职院校、企业、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新时期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只要我们把握住历史机遇,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新华社,2010-07-29.

[2]方俊.基于校企合作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4):82—84.

[3]谢湘,李剑平.教育部长袁贵仁给职业教育致命弱点开“药方”[N].中国青年报,2010-03-20.

[4]许强,来尧静,张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途径[J].江苏高教,2009,(2):95—97.

[5]张萍,许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4):202—204.

[6]李滨.试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府主导型战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90—9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研究”(编号:2011SJD880014)]

[许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教育管理研究。张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追求者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光明的追求者
同样的人生追求,不同的思维方式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