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渤海城市群中心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

2013-12-28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3年3期
关键词:环渤海城市群竞争力

城市群是在一定距离内可以频繁往返、进行商务活动的若干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所组成的、关联紧密的城市密集区域。城市群虽然所占国土面积小,但其人力资源的聚集度和产业聚集度却相当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经济圈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以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为带头,包括河北、山东、辽宁、山西的20多个城市为主体的环渤海城市群已经形成,实力不断攀升。但是,环渤海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发展极不平衡,经济联系也不够紧密,各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又缺乏整体的竞合策略,因而对渤海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因此,比较分析各城市竞争力水平及其特征,明确城市之间的职能与联系,是环渤海经济圈和环渤海城市群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利用自身内外环境主体素质所形成的外部经济优势以及内部组织效率,吸引、控制、转化资源和占领、控制市场,更快、更多、更高效、更快地创造价值,获取利润,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它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发展能力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

(一)城市综合竞争力横向比较

根据《中国城市竞争报告NO.9》中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数据,2010年环渤海城市群的8个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指数都大于0.6,排名都处于全国65名之前。其中,北京市、天津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综合竞争力指数大于0.8;青岛市、沈阳市和济南市综合竞争力处于全国的上游水平,综合竞争力指数大于0.7;排名后3位的是石家庄市、唐山市和太原市。这三个城市竞争力指数大于0.6,在全国各城市排名中处于中游水平。

1.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的城市——北京、天津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经济、贸易发达的现代国际城市。21世纪以来,北京市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理念,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初具规模,经济发展高端化格局初步形成,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显著提升,首都经济特征进一步显现。2010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77.9 亿元,人均GDP达到17653元,城市综合竞争力名列前茅。

天津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工商业城市,是我国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北方经济中心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天津依托雄厚工业基础,改革开放以后走出一条嫁接、改造、调整的创新之路,传统产业得到优化升级。进入21世纪,天津市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智力资源,加大开放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沿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地位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2010年,天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08.83亿元,人均GDP达到12639元,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7位。

2.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城市——青岛、沈阳和济南

青岛市是山东省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港口城市和滨海旅游度假城市。青岛市充分发挥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实施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 的战略,建立起发达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在提高经济开放程度、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化解资源与环境约束等方面也处于全国前列。2010年,青 岛 市 实 现 生 产 总 值5666.19亿元,人均GDP达到12920元,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1位。

沈阳市是辽宁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21世纪,沈阳市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支持下,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地位不断提升,新型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2010年,沈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5亿元,人均GDP达到10098元,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16位。

表1 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城市2010年综合竞争力排名

济南市是山东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沪经济发展轴上的重要交汇点。济南市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科技创新、制造业基础等多种优势,按照 “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思路,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社会建设,提升城市功能,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济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10.80亿元,人均GDP达到13578元,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23位。

3.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的城市——石家庄、唐山、太原

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省会,华北地区重要商埠,全国医药工业基地之一。石家庄市充分发挥区位、人才、信息等诸多优势,围绕转型升级和跨越赶超两大任务,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城市规模,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经济社会活力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传统产业和传统增长模式约束,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严重。2010年,石家庄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1.02亿元,人均GDP达到10040元,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46位。

表2 2005-2010年各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

表3 2010年环渤海经济圈八大城市产出竞争力分项指标排名

唐山市是河北省沿海经济中心,环渤海地区和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唐山工业历史悠久,钢铁、建材、能源,机械、化工等产业基础雄厚。21世纪以来,唐山湾 “四点一带” 地区开发和建设不断推进了唐山市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但是,资源依赖性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经济效益总体偏低等问题明显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2010年,唐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9.08亿元,人均GDP达到10488元,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53位。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是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21世纪以来,太原市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目标,以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为战略重点,经济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但是,投资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仍然成为转型跨越的主要障碍。2010年,太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8.05亿元,人均GDP达到10476元,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65位。

(二)城市综合竞争力动态比较

通过动态考察一定时期内城市竞争力的变动,从时间序列数值判断各城市的发展情况,能够为城市竞争力变动趋势的判断提供依据。观察2005-2010年期间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的变化,我们发现各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变化的幅度存在较大差异 (见表2)。其中,唐山市和沈阳市城市竞争力提升幅度最大,而济南、石家庄提升幅度最小。

1.增幅领先的城市——唐山、沈阳

唐山市综合竞争力由0.46上升到0.648,提高了40.9%,增幅十分明显;竞争力排名也上升了16位,其中2009年上升幅度最为显著。2005年唐山的排名远落后于石家庄,也仅比太原高两位,但到2010年,其排名已超越太原市,且紧追石家庄,差距在不断缩小。沈阳市综合竞争力指数由0.55上升到0.762,增幅达38.5%,增幅也较为突出;2010年竞争力指数上升最快,2007年竞争力排名提升最多,排名由全国第28位,提升至全国第16位,向上提升12位。

2.增幅较大的城市——太原、天津和北京

太原市综合竞争力指数从0.459上升到了0.627,提高了36.6%;从各年情况来看,从2006年起,竞争力数据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但竞争力排名却下降了12位,其全国排名处在8个中心城市的末位。天津市综合竞争力指数由0.59上升到0.803,提高了36.1%;从各年情况看,呈逐年递增趋势,同样是2010年上升比较明显;天津市竞争力排名一直稳步提高,达到全国第7位,提升了8位。北京市的综合竞争力指数从0.666上升到0.881,提高了32.3%;从各年情况来看,2010年竞争力指数上升最快。北京市竞争力排名没有太大变化,一直处于全国前五位。

3.增幅较小的城市——青岛、济南、石家庄

青岛市竞争力指数由0.606上升到0.781,提高了28.9%;2007年竞争力排名上升较多。但是,从2009年起,竞争力排名开始下降,但全国排名位置总体稳定。济南市综合竞争力指数从0.571上升到0.732.提高了28.2%,总体排名情况变化不大。石家庄市竞争力指数由0.519 增长到0.665,提高了28.1%;但竞争力排名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位置从第36位下跌到第46位。特别是在2006-2010年,石家庄名次下降了7位。

城市竞争力的分项指标比较分析

(一)城市竞争力产出指标的比较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可持续地创造财富的能力。从显示或产出的角度,测度城市竞争力的产出指标体系包括:综合增长竞争力、经济规模竞争力、经济效率竞争力、发展成本竞争力、产业层次竞争力、收入层次竞争力和幸福感竞争力等7项指标。环渤海城市群在不同类型指标中的表现各异。其中,北京市在经济规模竞争力、产业层次竞争力、收入水平竞争力比较中名列前茅;沈阳市在综合增长竞争力、发展成本竞争力比较中脱颖而出;青岛在经济效率竞争力比较中领先;石家庄在幸福感竞争力方面最突出。

1.综合增长竞争力

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衡量的是城市价值扩展的速度及潜力,主要用城市综合经济增长速度来测量。在所选的8个城市中,沈阳市、天津市和青岛市综合增长竞争力较强,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都在0.800以上。其中,沈阳市 “十一五” 期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6.3%,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为0.896,列全国第27位。综合增长竞争力仅次于沈阳的是天津和青岛。这两个城市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迅速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城市竞争力大有提升,“十一五” 期间GDP增长率分别达到16%和13.8%,综合增长竞争力全国排名第40名和60名。

济南市、唐山市综合增长竞争力指数都在0.7以上,“十一五” 期间GDP增长率分别达到13.8%和13%,综合增长竞争力全国排名第173位和190位。北京、石家庄和太原市在该项指标比较名次靠后,全国排名分别是第265、268、277名。北京市处于经济发展 “高原效应”,较大的GDP基数约束了增长率的上升空间,“十一五” 时期GDP增长率为11.4%。石家庄和太原市处在靠后位置,是因为近几年经济增长率都相对比较低,主体经济尚未进入高速增长期。“十一五” 期间,两市的GDP 增长率分别为12.3%和10.1%。

2.经济规模竞争力

规模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城市创造价值的相对规模,主要考察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大小。一般来说,主导产业实力雄厚、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市,其经济规模较大,规模竞争力就比较强。从这几个城市经济规模竞争力比较来看,北京、天津作为直辖市,城市的国内GDP总值远超过该组内一般城市。它们的规模竞争力指数较大,达到0.893和0.674,排名全国第三和第六。

青岛、沈阳、济南、唐山都是大型城市,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并形成良好的扩散效应,加之较大的人口规模,使经济总量达到较高规模,经济规模竞争力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8、14、21、29。太原和石家庄在该项指标评价中排名靠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波及效应较低是主要原因。

3.经济效率竞争力

经济效率竞争力是城市经济活动中投入产出效率的集中表现,衡量指标主要是地均GDP。在经济效率竞争力指数方面,青岛市领先,全国排名第21名。2010年,青岛市地均GDP达到21837万元/平方公里,也居8个中心城市之首。

仅次于青岛的是天津、北京、唐山、沈阳和济南市,经济效率竞争力指数大于0.4,全国排名分别为第31、32、36、38、48名。2010年,4个城市的地均GDP分别达到11491万元/平方公里,11139万元/平方公里,5693万元/平方公里,11668万元/平方公里,9015万元/平方公里。在该项指标比较中,排名靠后的是石家庄和太原,经济效率竞争力指数小于0.400,2010年,两市地均GDP分别为26891万元/平方公里,11112万元/平方公里;虽然GDP的地均水平较高,但是,GDP的人均水平分别为42849元/人,47345元/人,在8个城市中明显处于劣势。

4.发展成本竞争力

发展成本竞争力指的是城市创造价值时,资源的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程度,它影响着经济主体生产和经营的外部成本。一般来说,发展成本竞争力越高,企业所花费的外部成本就越小,城市也越具有投资价值。比较而言,沈阳市 (0.716)、青岛市 (0.677)和济南市 (0.655)的发展成本竞争力指数都较高,全国排名分别为第21、28、38名。尤其是沈阳在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过程中,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厚重的文化有机结合,使沈阳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表4 2010年环渤海经济圈八大中心城市投入竞争力分项指标排名

表5 北京VS天津竞合战略矩阵

天津、北京和石家庄的发展成本竞争力指数都大于0.5,处于全国的中游水平。唐山和太原的发展成本竞争力指数较低,分别是0.392和0.313,处于全国下游位置。两个城市都是以传统重工业见长,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5.产业层次竞争力

产业层次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在产业结构水平上的表现,主要反映产业体系的技术层次和知识含量。测度指标主要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从竞争力指数来看,所选的八大城市中除唐山市产业层次竞争力指数较低外,其余城市的竞争力指数都比较高,排名处于全国前列。这说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在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正确,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推进速度比较快。相比之下,北京的产业层次竞争力指数高达1,全国排名第一位,这种优势是在北京市高端产业发展和服务功能提升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而排名处于8个城市中最后一位的唐山市,全国竞争力指数只有0.318,排名全国第160位。唐山主要还是以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不尽人意。尽管政府致力于产业结构转型,但过程仍然是漫长而艰巨的。

6.收入水平竞争力

收入水平竞争力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主要是体现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北京、青岛和天津的收入水平竞争力指数都大 于0.28,列 全 国 第10、21、23 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010年,3个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073元、24998元、24000元。

2010年,济南市和沈阳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2722元、20506元,收入水平竞争力指数居全国中游水平。在该项指标比较中,唐山市 (0.191)、太原市 (0.183)和石家庄市 (0.171)的竞争力指数处于劣势。2010年,3个城市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556元、17257元、18268元。显然,收入水平竞争力指数和经济发展速度及质量有正相关联系,经济总量上去了,总财政收入和总产值增长了,人均收入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自然会相应提升。

(二)城市竞争力投入指标比较

根据城市竞争力决定机制的分析,从投入角度,可以将影响城市竞争力的要素和环境,分成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共计12项指标。其中硬件竞争力包括人才资本竞争力、金融资本竞争力、科学技术竞争力、经济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综合区位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等7项指标;软件竞争力包括商业文化竞争力、经济制度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等5项指标 (见表4)。在城市竞争力投入指标比较中,我们选取城市规模、职能等特征相似的城市进行比较,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城市的竞合战略矩阵。

1.北京和天津城市竞争力分析

(1)城市间的异同

北京市和天津市在解释竞争力的排名中势均力敌,分列第3和第7名。这两个城市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双核” 增长极,综合实力相差不大,在人才、资本、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综合区位、环境、文化、制度和企业管理这几项指标上的排名相差不多,名次差额都在10 名之内。但是,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以及国际中心之一,两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和功能定位就存在差异。其中在结构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这3个指标上,北京显著领先于天津。

(2)城市间的竞合战略

北京市要充分依托天津市的金融中心职能和经济地位,积极发展各类高端服务业;而天津要充分利用北京的科技、信息以及商务氛围,借助首都经济圈的扩散效应来有效带动城市的开放,完善风险产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北京市和天津市要充分发挥直辖市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实现共赢。

2.沈阳和济南城市竞争力分析

(1)城市间的异同

沈阳市和济南市都是省会城市,具有行政资源调控累积优势,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水平都较高。二者在人才储备、综合区位方面都比较出色。但在结构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开放竞争力方面表现差强人意。由于沈阳投资环境良好,投资管制宽松,其在资本竞争力、综合区位竞争力这两个指标方面也处于领先。而济南市由于拥有众多优秀的科研机构,人才储备丰富,所以在科学技术、文化竞争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除此之外,济南还在基础设施、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商业文化竞争力这几个分项指标上遥遥领先。

(2)城市间的竞合战略

济南在基础设施竞争力方面有明显有优势,沈阳应该加强与济南的经验交流,共同提升两市的基础设施竞争力,营造更加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包袱比较重,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较慢,市场意识不强,创新意识薄弱。沈阳应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解放思想,积极创新,与济南加强合作交流,扩大开放度,进一步巩固综合区位竞争力优势。而济南可以适当放松对资本的管制,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同时积极改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提升金融资本竞争力水平。

3.其它省会城市竞争力分析

石家庄和太原也是两个省会城市,但它们在大多数投入竞争力指标比较中都处于劣势。在科学技术、结构、基础设施、环境、文化、制度、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和开放竞争力指标方面两者不分伯仲,两者排名相差10位之内。而在人才、资本方面,太原拥有一些优势;太原在综合区位竞争力方面有明显劣势,原因是自然区位,经济区位上的劣势比较明显,同时淡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都比较匮乏。太原应该向沈阳学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应扬长避短,积极发展诸如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石家庄、太原与沈阳、济南的差距还存在于开放度方面,这说明两市参与区域化、全球化产业分工的水平还较低,因此未来的发展应该注重区域性和国际合作,找准自身的功能定位,构筑自身的产业优势,快速提升城市竞争力水平。

环渤海城市群协调发展政策

环渤海经济圈以八大城市为中心,形成有机联系的四大城市群落。其中,京津冀城市群是世界级城市群,它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国内发展较好的城市群,以青岛和济南为核心,包括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营口、盘锦等城市,该城市群经济社会实力比较靠前,初步迈入成熟阶段,属于第二发展军团;太原城市群以太原为中心、包括晋中、吕梁和忻州等城市。环渤海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为了促进环渤海城市群的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下促进政策。

(一)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

为了促进环渤海城市群整体功能的全面发挥,应以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契机,建立职能分工清晰、合作紧密的空间布局模式。宜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以京津走廊为枢纽,加快 “大滨海新区” 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外围城镇密集地区的传统产业素质,从而增强城市群的区域竞争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文化影响力,促进环渤海地区持续的、均衡的发展。

(二)形成优化的产业结构

环渤海城市群内部存在着产业趋同等问题,因此,应加强环渤海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职能分工,将其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各城市间合理分工与布局。具体而言,要强化北京市的商务、信息、科技创新功能,转移部分生产和服务功能;要充分发挥天津市的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增强物流和制造基地功能;要加强河北省的生态农业等比较优势产业;要增强辽中地区的装备制造业优势和现代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山东半岛在石油石化、海洋化工、机械电子、轻纺等行业的优势;要合理利用山西的能源优势和重工业基础。

(三)构建多层次的区域传输网络

目前,环渤海地区有3条经济主轴线,即连接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城市交通线所形成的北经济轴线;由天津到北京然后沿京包线、包兰线沿线诸多城市所形成的中经济轴线;由青岛、济南、邯郸、长治、临汾、宜川、固阳、兰州组成的南经济轴线。但是,考虑到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地区拥有广阔、深厚的经济腹地,故仅有此3条主轴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以环渤海为中心走沿渤海扩散发展的道路,构建区域传输网络。可以首先沿渤海沿岸发展各大城市,然后以其为起点形成放射型经济轴线群,还可以考虑建立海底隧道,加强各城市间的联系。

(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城市群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因此,环渤海城市群应从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互动关系出发,以城市群为基础培育产业集群,并以优势产业提高城市群经济实力;要进一步发展化工、汽车等优势产业,并逐渐发展与其配套的产业链,使城市群整体形成竞争实力强大的区域经济集团,进入国际分工合作体系的高端,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新地域单元。

(五)明确各港口的功能定位

在环渤海城市群内部,分布着大小不等的60多个港口,根据空间分布的状况,又可分为东北、山东、京津冀三大子港口群。目前,其内部各港口之间的竞争已日趋激烈。因此,应明确环渤海城市群内部各港口的功能定位和分工,发挥各自优势,避免恶性竞争。另外,还可以在港口间建立竞争与合作的战略联盟,以形成优势互补、竞争合作的良性发展态势。

参考资料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3.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4.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5.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6.济南市人民政府.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7.石家庄市人民政府.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8.唐山市人民政府.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9.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10.桂强芳.中国城市竞争力年鉴2011[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

11.周立群,邓向荣.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2.孙森,鲁紫.论城市群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与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J).现代财经,2007,(4).

猜你喜欢

环渤海城市群竞争力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基于ARIMA模型的环渤海典型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研究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日本竞争力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外商直接投资的中心收敛和空间溢出性——以环渤海城市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