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2013-12-27谭千保陈利君占友龙

关键词:图式年龄段流动

谭千保,陈利君 ,占友龙

(1.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3.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长沙 410205 )

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谭千保1,2,陈利君3,占友龙2

(1.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3.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长沙 410205 )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923名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与学校适应进行测查,以探讨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在自我放纵性上呈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除猜疑感外,学校适应不良图式总分及其他维度存在非常显著的年龄段差异,初中生显著地强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与学校适应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在控制性别、年龄段的作用后,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对学校适应有极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其中无助感和自我放纵性预测力更佳。研究表明,流动儿童适应不良图式与其学校适应关系密切。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适应不良图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从1990年代开始,“家庭化”流动人口在总流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大量流动儿童随父母离开户籍地,且近些年流动儿童的数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流动儿童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心理,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流动”给儿童带来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二是影响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和城市适应的因素有哪些?三是如何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其中,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是重要的命题。已有研究文献显示,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主要问题有流动儿童的行为适应不良、学业适应问题、情感适应不良,等等。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每个阶段有特定的心理危机,若能够成功解决,则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Young认为适应不良图式可能是人格障碍、不严重人格问题等的核心。为此,他将适应不良图式定义为自我攻击的情绪和认知方式,其形成于生命早期并在一生中不断重复。适应不良图式是关于自我和人际关系的图式,具有显著的功能不良[1]。适应不良图式形成后会无意识地在个体的生活中表现出来。当不良图式被唤醒时,个体会感受到严重的自我挫败情绪。自我挫败的情绪对个体的感知觉、思维、行为特别是人际关系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歪曲个体的认知与行为,从而影响个体的适应情况。研究显示,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反复性自杀行为风险密切相关[2],而且与饮食失调行为有关联[3]。研究者普遍认为,适应不良图式一旦形成会影响到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可能影响终生。

基于此,如果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良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必然会形成相应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进而有可能影响其学校适应。学校适应不良图式是由有害学校经历等导致的自我挫败的情绪和认知方式,涉及记忆、情绪和认知等诸多方面,是学生关于学校生活中自我以及自我与教师、同学等之间关系的图式[4]。结合前人的研究,我们假设学校适应不良图式与其学校适应关系密切。本研究以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索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不良图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以期为流动儿童心理教育提供相关依据。

二、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所选被试来自于湖南省某市城区2所初中及2所小学、广东省某市2所九年制学校,共6所学校的五年级到九年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1774份问卷,收回1724份问卷,有效样本为1575名。通过筛选,流动儿童923人,其中男生520人,女生403人;小学生339人,初中生584人。

(二) 研究工具

由谭千保等编制的中小学生学校适应不良图式问卷,有55个项目,包含失败感 (11个项目)、不信任感(9个项目)、自我放纵性(8个项目)、无助感(9个项目)、猜疑感(4个项目)、压抑与忽视感(8个项目)、自我放弃感(3个项目)、依赖性(3个项目)等8个维度,项目采用Liker 4点记分[4]。

在校行为量表,为吴武典编制的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的子量表,共50个项目,分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和自我适应五个维度(每个维度10个项目),采用Liker5点记分[5],所有项目得分之和为该学生在学校总的适应情况,得分越高说明学生的学校适应状态越好。

(三)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17.0录入数据,并进行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 研究结果

(一)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不良图式的初步分析

以性别和年龄段作为自变量,对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及其8个维度进行2(性别:男,女)×2(年龄段:小学,初中)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只有自我放纵性的性别主效应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水平(F性别(df=1)=28.70,P<0.01);除猜疑感的年龄段主效应不显著外(F年龄段(df=1)=0.80,P > 0.05),学校适应不良图式总分及其他维度的主效应均显著(F年龄段(df=1)=10.96~ 65.91,P< 0.01),性别和年龄段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性别×年龄段(df=1)=0.01~2.20,P>0.05)。各维度的检验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表 1 不同群体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不良图式的得分及其比较(M±SD)

(二) 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表2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及各维度与学校适应及各维度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P<0.01)。

表 2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不良图式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结果(r)

同时,将性别和年龄段等变量进行编码,女=0,男=1,小学高年级=0,初中=1。对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学校适应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年龄段与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学校适应的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为0.23(P<0.01)、-0.08(P<0.05),性别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r=-0.15,P<0.01)。

(三)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对学校适应的独立作用

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在控制性别、年龄段影响的基础上,考察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对学校适应的独立作用,结果见表3。

表 3 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对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Enter)

表3显示,在控制性别、年龄段的作用后,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对学校适应就有极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β=-0.60,P<0.01),解释率为37%。即控制了上述因素的影响后,学生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越明显,其学校适应状况越差。

(四)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

将学校适应作为因变量,将失败感、不信任感、自我放纵性、无助感、猜疑感、压抑与忽视感、自我放弃感、依赖性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4结果表明,无助感和自我放纵性进入了回归方程,对学校适应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力(P<0.01),多元相关系数为0.411,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16.9%,就单个变量的解释率来看,无助感维度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率为14.9 %。

表4 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对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

四、结果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自我放纵性上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男生的自我放纵性明显地高于女生。自我放纵性主要是指学生对自己不恰当的在校行为缺乏内部的控制,具有这种图式的个体觉得在学校应该学会享受,在实际行为中,难以遵从学校的规则,而且对于做出一些违纪行为持有能接受的态度。究其原因,这可能与男女生所遵从的性别角色标准有关。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女生往往被要求要“乖”,男性则可以“放纵”。按照心理学家科尔伯格(Kohlberg)的观点,当孩童接纳自己是“男孩”或“女孩”的“标签”的时候,性别刻板化历程从此开始。此时孩子所选择的活动、态度与价值观会反映其性别取向,因为一旦所选择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认为男、女孩应有的性别时,孩子即会遭致同伴的排斥,乃至他人(社会)的异样眼光。因此,在学校生活中,女生会表现出与性别角色相适应的行为,习惯于自我约束,通常以“乖学生”的身份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心,而且会形成了相应的自我认识,即女生应该自我约束和控制,尽量避免“出格”行为。

调查发现,除猜疑感外,学校适应不良图式总分及其他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年龄段差异,初中生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显著地强于小学高年级学生(P<0.01)。说明年级越高,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越明显。其具体原因可能有:一是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关。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还不成熟,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且正在建立自我的角色意识。进入初中,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急速发展,易出现反抗心理和矛盾性情绪。心理上成熟性与幼稚性相矛盾,表现在对自我有了新的认知,且容易产生片面性和极端情绪体验。儿童在学校适应中更容易出现不良的情绪和认知。有研究发现,随着年级增长,流动儿童心理品质的消极方面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积极方面(乐观、积极情感)则相对保持稳定[6]。二是与流动儿童的经历有关。流动儿童从农村到城市或从一个城市到另一城市,要经历人生中的重要事件。相比而言,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要比小学阶段的经历更长的“他城”生活,随着城市生活的逐渐深入,他们也会经历到更多的城市排斥和流动身份所带来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和事件。在学校生活中,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卷入受欺负和欺负的比例高[7]、自尊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儿童[8],等。因此,“流动”还是“留守”对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情况的影响具有显著性[9]。有关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研究表明,有害的童年经历是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主要来源。基于此,流动儿童不良的经历可能是影响其学校适应不良图式的重要原因,并对高年级的流动儿童造成了更严重的影响。这些或许启示我们,加强对流动儿童的早期干预对于消除其适应不良图式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关分析表明,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与学校适应均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P<0.01)。在控制性别、年龄段的作用后,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对学校适应就有极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β=-0.60,P<0.01),说明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越明显,其学校适应越差。表明流动儿童对于自身及其他因素的认知会影响到个体学校适应性的发展。因此,可从认知方面着手进行发展性训练和干预,以提升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性。研究结果还显示,学校适应不良图式中的无助感和自我放纵性维度对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对于学校适应性有一定的预测作用[10]。具体来说:(1)无助感图式是个体相信自己是失败的和感到自己在学习方面不如同伴的消极认知,具有这种图式的流动儿童自认为无能、没有天赋、低人一等。在实际行为中,他们会放大自己的自卑情绪,无法取得对自我的认同,从而夸大自己的短处,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无法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难以正常地发展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和很好地适应学校环境。因此,要注重培养流动儿童的自信,让其多参与各类活动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自己的能力,增强自我认同,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11](2)具有自我放纵性图式的个体无法满足现实限制和自我控制的核心情感需要,往往会形成自我放纵的认知图式。这些不良的认知图式可能会导致流动儿童学业困难、孤僻、不合群,难以获得老师的青睐,易出现学校适应不良问题。所以,对于流动儿童,家庭要给予他们关心与管束,学校要帮助他们增强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五、小结

研究表明年级越高,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越明显,其学校适应不良图式与学校适应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对学校适应就有极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越明显,其学校适应越差。

[1] 杰弗里·E·杨著.图式治疗:实践指南[M]. 崔丽霞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7.

[2] Dale R, Power K, Kane S, et al. The role of parental bonding and early maladaptive schemas in the risk of suicidal behavior repetition[J]. Archives of Suicide Research, 2010,(4):311-328.

[3] Unoka Z, Tölgyes T, Czobor P, et al. Eating disorder behavior and early maladaptive schemas in subgroups of eating disorders[J].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2010,(6):425-431.

[4] 谭千保,黄娟娟,梁 燕.中小学生学校适应不良图式问卷的初步编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180-183.

[5] 吴武典.国中偏差行为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之探讨[J].教育心理学报, 1997,(29):25-50.

[6] 余益兵,邹 泓.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8,(4):78-83.

[7] 谭千保.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94-96.

[8] 李小青,邹 泓,王瑞敏,等.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8,(4):909-913.

[9] 许传新.学校适应情况: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0,(1):76-96.

[10] 闫占文.大学生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其抑郁、学校适应性的关系[D]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 2011.

[11] 李 斌.社会工作视阈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2-43.

The School Maladaptive Schema’s Inf l uence on School Adjustment of Migrant Children

TAN Qian-bao1,2, CHEN Li-jun3, ZHAN You-long2
(1.School of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Hunan, China;2.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Hunan, China;3. Education Science Department,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05,Hunan, China)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maladaptive schema and school adjustment of 923 migrant childre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self-indulgence, and boy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irls. Excluding sense of suspicion, all the scores of School maladaptive Schema and other dimensions exist significant age difference,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the upper elementary students; There is a very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igrant children’s school maladaptive schema and school adjustment after controlling effects of gender and age.

migrant children; school adaptation; maladaptation model

G525.5

A

1673-9272(2013)04-0157-04

2013-03-18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不良图式的追踪与干预研究”(编号:DBA100199)。

谭千保(1977-),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研究。

[本文编校:李浩慧]

猜你喜欢

图式年龄段流动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儿童不同年龄段呼吸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流动的光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