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M2.5 中文定名经过

2013-12-27

中国科技术语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文名名词委科学性

本 刊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是经国务院授权审定公布科技名词的权威机构。为科技概念命名是科技名词规范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受到雾霾天气影响,其中,PM2.5,即悬浮于空气中粒径小于2.5 微米的微小颗粒物,由于其物理特性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特性备受关注。但是由于其一直没有统一的中文学名,常以字母词的形式出现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给社会应用和学术交流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鉴于此,全国科技名词委通过“调研名词使用状况——组织多领域专家研讨——广泛征求思见——召开专业委员会名词审定会——征询各相关部门思见——上报全国科技名词委常委会——向社会发布并推荐使用规范名词”这样一个程序开展了PM2.5 的中文定名工作,力争为其确定科学、严谨、便于科技交流和社会接受的中文名。

一 PM2.5 及其中文名使用状况

一般情况下,专业技术领域将能够悬浮在空气中,粒径在0.001~100 微米之间的颗粒统称为气溶胶。其中,PM100(粒径小于等于100 微米的颗粒物)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TSP);PM10(粒径小于等于10 微米的颗粒物)媒体用法也比较统一,即称为“可吸人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而对人体危害更大的PM2.5(粒径小于等于2.5 微米的颗粒物)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叫法。据国家语言资源检测语料库(2011、2012 年),对于PM2.5,大多数人直接用符号表示;在已有中文名中,“细颗粒物”使用最多,其他中文名有“可人肺颗粒物”“ 空气细颗粒物”“微小颗粒物”“可吸人细微颗粒物”“细粒子”等。

二 PM2.5 中文定名研讨会议

2013 年2 月27 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北京组织召开了“PM2.5 中文定名研讨会议”,邀请了大气、环保、医学、语言和出版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共同研讨PM2.5 的中文名称规范问题。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肪、国务院参事刘燕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伍荣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北京大学教授胡敏、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北京医院教授孙铁英、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所长武雪芳、中国气象局研究员郭亚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王瑞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周明煜等25 位专家。

气象出版社王存忠社长在会议上对PM2.5 做了详细介绍:1994 年,美国环境保护署将可吸人颗粒物(PM10)分为粗颗粒物(粒径2.5 微米至10 微米)和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 微米);学界多使用“细颗粒物”。

专家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针对PM2.5 的中文名各抒己见。沈国肪指出PM2.5 是个字母词,在社会使用中应该有一个规范的中文名称,以保持中华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伍荣生认为中文名称要有科学性、普及性、应用性,要把PM2.5 的特性和科学性描述出来。刘青指出学术名词定名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给PM2.5 确立中文名称需要考虑科学性,能够名符其义,把基本概念准确表达出来;同时要考虑到单义性,与其他术语相区别;另外还要考虑系统性等,以后科学研究和监测技术进一步发展,还要给更细的“颗粒物”命名留有余地。

经与会专家热烈讨论,大部分专家赞成PM2.5的中文名称定为“细颗粒物”,认为这一命名更具科学性,并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刘燕华指出PM2.5是在PM100 范围内,属于气溶胶;其中,10~100 微米的颗粒物可称为“粗悬浮颗粒物”,2.5~10 微米可称为“中悬浮颗粒物”,2.5 微米以下可称为“细悬浮颗粒物”;建议将PM2.5 定名为“细颗粒物”。胡敏建议从来源和英文体系两方面考虑,建议TSP对应的物质可称为“总悬浮颗粒物”,PM10 对应的物质可称为“可吸人颗粒物”,PM2.5 叫“细颗粒物”,PM0.1 以下叫“超细颗粒物”。周洪波用语料库技术进行了统计,调查了2011 年至2012 年PM2.5 中文名称,大部分用“细颗粒物”,也有少部分用“可人肺颗粒物”,这也说明“细颗粒物”的用法具有普及性。

另外,有专家提议用“颗粒物2.5”“悬浮颗粒物2.5”“2.5 微米的颗粒物”“可人肺颗粒物”“细飘尘”等名称。也有专家指出“尘”在概念上淡化了二次污染的含义,飘尘、浮尘、烟尘等基本上指的都是一次污染,而颗粒物还包含二次污染,所以“颗粒物”比“尘”等更科学。

三 PM2.5 中文名审定会议

在2013 年2 月27 日召开的研讨会思见和会后进一步征求各方面思见的基础上,全国科技名词委于2013 年3 月11 日召集环境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与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联席审定会议,会议还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与会。

会议充分发扬了科学、民主、严谨、求实的精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委员们依据术语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等原则,围绕给PM2.5 确定一个科学恰当的中文名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的专家认为“可吸人细颗粒物”能够体现出PM2.5 的特性,并具有警示有害健康的功能;另有专家指出,“可吸人细颗粒物”是一个全新的词,与英文原名无法对应,不利于与国际接轨。也有专家指出,由于10 微米及以下的颗粒物都为“可吸人颗粒物”,PM2.5 的定名可以不加“可吸人”三个字。并且“可吸人细颗粒物”作为术语过长,在推广上有一定难度,也不太符合术语的“单义性”原则。

经全面综合、严肃认真、细致人微的讨论,专家们依照定名的科学性、单义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习惯性等原则,最终达成共识,认为定名为“细颗粒物”比较合适。“细颗粒物”较科学地诠释了fine Particles的概念;简明扼要;以“颗粒物”命名,与“总悬浮颗粒物”“可吸人颗粒物”保持了较好的系统性;现在社会上“细颗粒物”的用法占主导,易于被社会接受;与已公布国家标准的表述一致;利于与国际接轨。

四 公布中文定名

PM2.5 的中文名“细颗粒物”,经征询环境保护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思见后,上报全国科技名词委常委会批准,于2013 年4月中旬与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联合向社会发布。

五 结语

“一名之立,旬月踟蹰”,PM2.5 中文定名的始末折射出名词工作的严谨与不易,同时,这也是专家智慧得以民主集中的过程。一个科学名词的最终确定,需要统筹兼顾到各方面思见。正如民国俞凤宾先生所说:“凡一名词,经一人之思考,苦心孤诣而译成者,每不如一团体所商榷而共拟者。”而规范统一的中文名要发挥促进社会和学术交流、推进汉语言文字发展的作用,则需要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更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猜你喜欢

中文名名词委科学性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加媒点评政客中文名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