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发展中的作用

2013-12-26王琴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2期
关键词:白毛女里程碑戏剧

王琴

【摘 要】中国歌剧在经历了上世纪20年代的萌芽期和30年代的探索期之后,进入40年代延安时期文艺的发展,它标志着我国新歌剧的发展走上了一条艺术体裁与社会的革命现实生活相结合、西洋创作手法与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新的艺术形式与群众欣赏习惯相结合的正确道路。歌剧《白毛女》获得巨大成功,为后来歌剧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指明了创作方向.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白毛女;中国歌剧;戏剧;发展;里程碑

一、 引言

歌剧《白毛女》通过剧情中每个不同人物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我国广大农村中最基本的阶级斗争和矛盾,那就是农民和地主这两个对立阶级的斗争和矛盾。具体描绘出了在当时的年代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农民的血泪生活,通过喜儿和杨白劳这两个典型人物的遭遇来说明广大农民群众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得到翻身解放。《白毛女》是融合了诗、词、舞三中形式的民歌新歌剧。在歌剧情节结构上,运用了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灵活多样;在在歌剧的音乐上,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和改编,同时又吸取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歌剧的语言表达上,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在歌剧的表演手法上,编创者及演员继承发扬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

二、歌剧《白毛女》的背景与时代特征

剧本故事取材于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民间传说,1945年初写于延安。剧本由丁毅、贺敬之执笔,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的三等奖。而剧中音乐由张鲁、马可、焕之、瞿维、向隅、刘炽、陈紫等人完成。根据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曲而创作,同时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而改编的歌剧。新中国建立后,《白毛女》根据歌剧题材,改编成的有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等等。

1.歌剧

《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丁毅、贺敬之执笔,张鲁、马克、焕之、向隅、刘炽、陈紫等作曲。1945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受到在场人员的热烈欢迎,后在解放地区各地陆续上演,受到广大人民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

歌剧主要人物有:

喜儿、杨白劳──朴实的农民,他们希望用自己双手劳动来换取幸福的生活,然而,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却把他们逼得一个躲在山洞里像野兽似的过着非人的生活,女儿被抢抵债,父亲被逼自尽。

黄世仁──地主代表,靠剥削农民生活,欺压百姓.使全村劳动人民生活在他的压迫下,身处在悲痛和绝望之中。

穆仁智──依靠着地主黄世仁为虎作伥的狗腿子形象。

王大春、张二婶──广大穷苦的农民人民的代表。

剧本叙述陕北某地的地主黄世仁于除夕之夜,逼迫佣户杨白劳将独生女喜儿抵债。杨白劳悲愤交加,被逼自尽。黄世仁派手下穆仁智抢走喜儿。喜儿未婚夫王大春夜入黄家营救不成,逃亡他乡。在黄家喜儿饱受黄家母子欺凌,蹂躏,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入离黄,躲进深山荒岭,以野果充腹,鬓发皆白。村民误以为白毛仙姑显灵,在奶奶庙焚香设供,祈求护佑。王大春参加八路军,随军解放了家乡。得知白毛仙姑故事,黑夜持枪察访,与喜儿重逢。减租减息运动中,当地人民政府根据群众要求,判处黄世仁、穆仁智死刑。大春与喜儿得庆团圆。八路军解放了该地区,喜儿重见天日。本剧的主题就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2.舞剧

歌剧《白毛女》在1964年由上海舞蹈学校改编成舞剧 。黄佐临老师担任艺术指导,编导胡蓉蓉等。其主要演员有蔡国英、顾峡美和凌桂明等等,后逐渐发展成为大型舞剧。舞剧中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个人舞蹈形象,在芭蕾舞基本技巧的基础上,加入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这是民族舞和芭蕾舞结合的典范。剧中经典唱段《盼东方出红日》,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记忆。

三、《白毛女》在中国歌剧中的重大作用及其演唱技巧

1.歌剧《白毛女》的表演

歌剧《白毛女》在之后的演出中不断进行完善和修改,注重群众化、革命化、民族化,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最后终于创造出了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能接受并喜欢的“音乐化的戏剧”这一形式。《白毛女》借鉴了古典戏曲的吟诵、道白、歌唱三种形式并将三者有机结合的传统,以此来表现剧中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并推动剧情发展。

剧中杨白劳的手势、眼神、表现出对黄世仁残暴行为的愤怒之情,运用其恰当的演技和真实的感情,将剧里的角色人物性格特征表演出来。而连连退步的舞台表演,则表现出自己的苍老无力,倍受欺凌,百感交集,恐惧软弱,老实巴交的形象,除了音乐还听到风雪声,它把人们很快带入到风雪交加冰天雪地的情境中,它和低音伴奏乐器一起较好地渲染了沉重、压抑的悲伤的气氛,也暗示了杨白劳的悲惨命运与他的软弱性格有着紧密的联系。

2.歌剧《白毛女》演唱的声音处理

在演唱歌剧艺术歌曲中,语言和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因为语言是一种工具、手段,人们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因此,歌剧艺术是通过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在舞台上面尽情的表演来影响和感染观众的。而“歌剧语言”就是语音即语言的声音,与乐音即音乐的声音的有机结合,语音中有乐音,乐音种有语言。这就是所谓的“字中有声,声中有字”的融合观。因此,不管是从微观的切入,或是宏观的把握,歌剧是能够体现它咬字行腔中塑造声乐艺术形象的音乐语言的有声形态。所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形成歌剧艺术美的语言创造特征。通过我们“歌剧语言”的学习和探索,我们知道了如何发挥它语言美化作用,让歌剧达到“触景生情”、 “以情感人”、“依情达意”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白毛女》的诞生,是我国歌剧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歌剧已经形成了带有自身风格的艺术特点的发展道路。《白毛女》的创作,大力推动了各地文艺工作者对这一新型歌剧形式创作的热情。在短短的几年内,先后有数十部歌剧问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新的歌剧创作高潮。其中比较为有代表性的有《江姐》、《洪湖赤卫队》、《红珊瑚》等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但在手法和观念上还是坚持以内容的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创作的出发点,既不仅限制于一种手法,也不拒绝其他任何一种手法,只要是内容的需求,可以把西洋歌剧手法和中国演唱方法相融合,而这些只是为了更好地丰富剧情的需要,突出人物的精华。这种模式有歌剧杰作《江姐》和《洪湖赤卫队》等。

在新中国发展时期,我国歌剧发展沿着《白毛女》奠定的基础与发展方向,创作出了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大量作品,在思想上、演唱上、艺术上、表演上给新时期的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如:《野火春风斗古城》、《雷雨》、《再别康桥》等等。

参考文献:

[1]王芳著,试论《白毛女》对中国歌剧发展的重要作用,河南,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12月,第17卷第4期.

[2]傅谨著,《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ISBN 7-5356-1808-1.

猜你喜欢

白毛女里程碑戏剧
传统戏剧——木偶戏
“白毛女”姐姐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杭州2022年亚运会筹办工作重要里程碑任务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里程碑时刻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漫步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