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工作为找矿打下坚实基础

2013-12-24刘焕启

地球 2013年5期
关键词:实验室信息技术工作

本刊记者 刘焕启

地质工作

地质信息技术是找矿、建设开发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地质工作勘探、研究、控制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矿产资源的生产发展,地质信息技术工作贯穿于矿产开发、利用直至报废的全过程。

我国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石油、天然气、煤、铀等能源矿产有较大找矿潜力,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有所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地质找矿新机制探索初见成效,以社会资金为主的矿产勘查投入连年大幅增长,地质找矿多元化投入的格局基本形成,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的时机已经成熟。

全国政协委员孟宪来说,要抱“金娃娃”,就不能忽视基础地质工作。找矿风险很大,要突破就不能浮躁。作为先行的基础地质工作一定要做好,加强矿产资源基础研究和调查评价,提供后备勘查靶区和基地,降低后续找矿工作的风险。

国土部重点实验室助力地质工作

在数字地质调查评价与地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技术与应用领域,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瞄准世界前沿,以支撑国家地质工作、提高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地质工作现代化为宗旨,以数字地质调查、地质空间数据集成、地质信息网络服务、地质调查管理决策信息化为总体学术发展方向,创新地质调查数字化技术,建立和发展国家空间地质数据基础设施平台技术方法体系,成为我国地质信息技术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实验基地,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基地,开展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基地,重大项目实施基地。

为了推进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提升地质信息化水平,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在2003年在原863项目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安排固定人员、成立学术委员会、组建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试运行等工作,逐步发展壮大的。

2005年863课题研究进入尾声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地质调查信息技术攻关,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决定在原信息技术实验室基础上,正式成立“地质信息技术实验室”作为发展中心内设机构固定下来。

2008年9月,实验室向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汇报了实验室建设、运行情况。按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统一要求,2008年10月开始,实验室正式向社会开放试运行。

期间,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的三项矿产资源基本国情调查中的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重大项目,依托实验室在数据综合与集成、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试运行期间,为国土资源系统内部、以及科研院所、高校、公司等提供开放服务超过1000人次,在实验室开展联合研究达500人月,通过技术探索和试验,对推动我国地质工作现代化和实现资源共享与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2012年5月,实验室正式获得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

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硕果丰

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发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系统、固体矿产数据采集与资源量估算系统,率先在区域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领域初步实现了全过程的信息化,改变了长期以来外业调查、内业整理的传统方式,实现了野外观测数据从采集、描述、建库、处理、表达和服务的全过程数字化,实现了传统地质调查技术体系向数字化地质调查技术体系的转变,为全面实现地质调查全过程信息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并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

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数字国土”、863等重大项目,联合中国地质大学等20多个单位参加,通过联合攻关,基本形成了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和中国地质调查网格结点体系,成为我国具有一定服务能力且最大规模之一的行业网格。

岩心扫描仪

目前,推广应用已达16个结点,发布数据1TB。在“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络平台在数据应急响应、数据共享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计算机著作权1项。

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是国土资源领域开展的矿产资源基本国情调查之一,全国共有4000多个单位的2.8万多人参加了工作,各级累计投入经费22.5亿元。

“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采集与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是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专项中涉及数据方面的综合成果,主要包括技术要求制定、数据采集与规范化整理、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和工具性软件开发、成果数据应用等。该项成果在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专项中得到了全面采纳,有力地支持和保证了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按期完成。该项成果获2011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建设的两个试点系统分别获得2011年中国地质信息系统优秀工程金奖和银奖。

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工作是地质数据资料数字化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我国地质工作主流程信息化的基础。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下,负责承担或牵头建设的全国大型数据库共计六类21个,数据库总数据量近11TB。

实验室已建立的一系列国家级基础地质数据库,覆盖了我国陆域国土面积开展的地质调查多个专业领域,涵盖不同尺度的调查成果,数据量与工作规模国内外少有,该项取得的成果广泛服务于国家重大专项、相关部门机构和行业、以及国家经济各领域。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还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实用的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涵盖数据描述、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产品与生产、数据服务、系统建设、数据库建设方面,研究制定标准48项,已正式发布14项,在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确保了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信息共享和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基础地质工作为矿产勘查提供了重要支撑

记者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官网获悉,地质调查工作通过填图新发现了1280余处矿(化)点和矿化线索;通过区域调查发现的尼雄特大型富磁铁矿,铁矿资源量达数亿吨;发现的新疆新源林场金矿、新疆塔什库尔干铁矿、库木库里湖砂砾岩型铜矿、大九坝斑岩型铜矿、阿尔金长沙沟钒钛磁铁矿、黑龙江黑河三道弯金矿、湖南临湘西冲钨矿、湖南城步平滩钨矿、福建顺昌南舟萤石矿等多个矿点(矿床),达到大中型以上规模。

化探异常累计发现异常10234处。以化探异常为线索,西藏驱龙大型铜矿、青海沱沱河大型铅锌银矿、四川刷经寺特大型金矿、新疆祁漫塔格和彩霞山大型铅锌矿、黑龙江争光大型金矿、内蒙古达莱大型有色金属矿产基地等纷至沓来。

物探异常共发现10466处。辽宁本溪大台沟特大型铁矿、山东济宁大型铁矿、安徽泥河大型铁矿、司营口-马城-长凝大型铁矿、河北承德大型钒钛磁铁矿、河南舞阳大型铁矿和云南普朗大型铜矿等因此而被发现。

遥感探测技术大显身手, 通过遥感异常信息提取与筛选、遥感地质解译,提出遥感异常4600余处,以遥感异常为线索,新疆罗东中型镍矿等矿产地走出地面。

通过区域地质、物化探调查划分出冈底斯、班公湖-怒江和西昆仑等重要成矿带,新圈定新疆塔什库尔干铁铜、西天山阿吾拉勒铁矿、冈底斯北缘铁铜等一批重要找矿远景区,为后续矿产调查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引导和拉动了商业及地方政府投入,促进了全国矿产勘查蓬勃发展。

基础地质综合研究解决了一批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地质问题,编制了东天山-北山、祁连山、西南三江、辽东-吉南、武夷山、晋冀等8个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系列图件,为地质找矿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其中,对东天山-北山成矿带地质背景的研究,建立了构造演化、沉积建造与成矿作用时空演化结构展示了主要含矿建造的分布;对天山及邻区火山岩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支撑和引导了新疆358项目地质找矿突破。

猜你喜欢

实验室信息技术工作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