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性耕作下南方旱地土壤碳氮储量变化

2013-12-23张丽敏何腾兵徐明岗娄翼来王小利

土壤与作物 2013年3期
关键词:碳氮比土壤有机保护性

张丽敏,何腾兵,徐明岗,娄翼来,张 佩,王小利

(1. 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3. 贵州省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

随着国际社会对农业土壤固定大气CO2和N2O 的日益关注,近年来对于农业土壤碳氮储量的研究报道日渐增多[1-4]。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化学量度,有机质包括许多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主要是尚未分解或正在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根系分泌物、真菌菌丝和分解程度较高的腐殖质等[5],土壤全氮是土壤中有机氮与无机氮的总和。土壤有机碳和氮素不仅是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储量的增加在某种意义上亦可缓解大气CO2和N2O 浓度的升高,从而减轻温室效应[6]。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是“碳、氮汇”还是“碳、氮源”主要取决于土壤碳氮储量的变化[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保护性耕作因具有保持水土、降低生产投入、增加土壤肥力和产量等优点而在世界许多地区陆续实施[1]。大量研究表明,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氮的储量[3-7]。Roldán 等[8]研究表明,5年免耕覆盖较常规耕作增加了土壤有机碳氮储量。胡宁、Luo、Angers 等[9-11]报道,连年保护性耕作显著增加了表层土壤(0~15 cm)有机碳及全氮的储量。

在喀斯特地区,旋耕作为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生产。然而,对于该地区旋耕保护性措施的土壤固碳效果如何,尚不十分清楚。因此,研究旋耕保护性措施对贵州旱地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大方县旱地黄壤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4 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揭示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土壤碳氮储量的差异,为当地农田土壤的合理耕作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点概况

研究地点位于贵州省大方县羊场镇的农业示范场(中心位置为:105° 36'E,27° 09'N),全县地形地貌以丘陵和山间谷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度在1 200 m~1 500 m 之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降雨量955 mm~1 179 mm,年平均日照数为1 225 h,年均气温13.9 ℃,无霜期265 d左右,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1.2 试验设计

供试土壤类型为中壤性黄壤,试验从2009 年开始,连续实行4 a。供试作物及种植方式为马铃薯/玉米套作、轮作。试验田占地面积0.4 hm2,保护性耕作(CT)和传统耕作(对照,CK)各占0.2 hm2;传统耕作为铧式犁翻耕(约20 cm 深),保护性耕作为旋耕(约8 cm~10 cm 深)。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333 m2,2 个处理,4 次重复。所有地块除耕作方式不同外,其他栽培管理制度和施肥(氮肥和有机肥)模式相同。

1.3 土样采集和测定分析

从2009 年开始,每年秋收后,所有秸秆不还田,翻犁3 周后采用“S”形多点混合取样法分别采取0~20 cm 和20 cm~40 cm 土层样品。土壤有机碳采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定;土壤全氮采用开氏蒸馏法测定;环刀法测定土壤密度。土壤有机碳储量采用等深度法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SOCs——特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 (t·hm-2);Ci——第i 层土壤的有机碳质量分数(g·kg-1);ρi——第i 层土壤密度(t·m-3);Ti——第i 层土壤厚度(cm)。同理计算土壤氮储量。土壤密度结果见表1。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处理之间p <0.05 表示差异性显著。

表1 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密度Tab.1 Soil bulk density under contrasting tillage systems

2 结果与分析

2.1 保护性耕作旱地土壤碳储量变化

2009 年-2011 年,各个土层以及0~40 cm 土体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在耕作方式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在试验的最后一年2012 年,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相比,0~20 cm、20 cm~40 cm 和0~40 cm 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显著增加2.8 t·hm-2、2.7 t·hm-2和5.6 t·hm-2,增幅分别为7.1%、8.5%和7.7%,见图1。总的来说,从2009 年-2012 年,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各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呈增长趋势,且以保护性耕作的增长速度较快。0~20 cm 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高于20 cm~40 cm 亚表层土壤。

图1 不同耕作方式下旱地土壤有机碳储量Fig.1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under contrasting tillage regimes

2.2 保护性耕作旱地土壤氮储量变化

土壤氮储量的变化规律与碳储量相似,见图2。对于0~20 cm 土层,试验初始前3 年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氮储量无显著差异,第4 年的保护性耕作土壤氮储量比传统耕作显著增加7.7%;对于20 cm~40 cm 土层,各年份土壤氮储量在不同耕作方式间均无显著差异;较传统耕作相比,试验前3 年保护性耕作0~40 cm土体氮储量的变化不显著,但4 年后显著增加,增幅为6.5%。总的来说,从2009 年-2012 年,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各土层的土壤氮储量均呈增长趋势,且以保护性耕作的增长速度较快。0~20 cm 表层土壤氮储量显著高于20 cm~40 cm 亚表层土壤。

图2 不同耕作方式下旱地土壤氮储量Fig.2 Soil nitrogen storage under contrasting tillage systems

2.3 保护性耕作对旱地土壤碳氮比的影响

不管是保护性耕作还是传统耕作,其土壤碳氮比均值都在11.0~11.5 之间,见表2。在各个年份的各个土层,不同耕作措施之间相比较,土壤碳氮比无显著性差异;对于各耕作方式下的各土层,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土壤碳氮比均趋于稳定;土壤碳氮比在不同土层之间亦无显著差异。

表2 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碳氮比Tab.2 Soil C∶N ratio under contrasting tillage systems

3 讨论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功能物质。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可提高土壤质量、改善土壤通透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12]。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耕作相比,前3 年0~40 cm 土层保护性耕作土壤碳储量与传统耕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在整个过程中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作碳投入水平相当,所以整体碳储量没有明显差异。但从表1 可知保护性耕作土壤密度小,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减少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及淋溶作用,而传统耕作引起的土壤干湿交替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加快土壤有机质的降解,此结论与前人研究结论相一致[6,13-14]。在2012 年,各土层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增长快,并达显著差异。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每年施入大量的有机肥,增加了有机碳的投入量,从而加快了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储存[15];二是保护性耕作耕翻时扰动小,增加了土壤的团聚性,从而增加了团聚体物理保护碳库的水平[16-17]。同时,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其碳储量呈增长趋势,但只有保护性耕作有显著性差异,这与张明园[18]、刘红梅[19]近期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还发现,土壤碳储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碳储量主要集中在表层,这可能是因为植物残体富集在表层,增加了碳的含量,与汪娟[7]、梁启新[20]、康轩[21]和Alvarez R[22]的研究结果吻合。

氮素是生态系统中构成生命体的重要成分。氮素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其含量丰缺程度是限制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之一[23]。研究发现,土壤氮储量与土壤碳储量一样,均呈表层富集的现象,这与大多数的研究结果一致[24-25],说明土壤碳与氮的分布与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分布规律一致,都主要在土壤上层活动。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土壤氮储量呈增长趋势,说明保护性耕作能够增强土壤对氮的固持,提高其氮储量,这与潘剑玲等[26]的研究成果相吻合。在前3 年,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土壤氮储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在2012 年,除了20 cm~40 cm 土层无差异外,其余均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氮含量主要集中在0~20 cm 土层。总体而言,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氮储量高,但差异不明显,这与胡宁[9]、王彩霞[27]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土壤有机碳与全氮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23]。全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的消长趋势是一致的,土壤氮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有机碳的含量,而土壤对碳的固持常常受土壤氮水平的制约[20],研究结果发现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的相关系数很高,整体达到R >0.99,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一致。土壤碳氮比是土壤质量的敏感指标,通常被认为是土壤氮素矿化能力的标志[28]。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保护性耕作还是传统耕作,土壤碳氮比均值都在11.0~11.5 左右,我国的土壤碳氮比在9~13 之间,试验区土壤碳氮比在我国土壤碳氮比的正常范围内。说明该区域土壤碳、氮含量处于正常水平略高。总体来讲,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碳氮比高,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保护性耕作碳储量增加的幅度比氮储量要快。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土壤碳氮比略有增加,但不明显,因为碳储量在增加的同时,氮储量也在增加,并且呈正相关关系,所以碳氮比基本保持不变。

综上分析,对于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典型旱地而言,较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在前3 年短期的固碳效果不明显,但实施4 年的保护性旋耕后,土壤碳氮储量显著增加,故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土壤固碳效应。研究中土壤碳氮储量的计算采用的是传统的等深度法,该法得出的结果可能因同深度土壤的质量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偏差,故今后可进一步采用等质量法对此结果加以对比评价。此外,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正在加剧,土壤侵蚀严重,保护性耕作能够减弱土壤侵蚀,防止石漠化,而保护性耕作在该地区的研究还很少,故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贵州土壤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Six J,Feller C,Denef K,et al. Soil organic matter,biota and aggregation in temperate and tropical soils:Effects of no-tillage[J]. Agronomie,2002,22:755-775.

[2]张春华,王宗明,任春颖,等. 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特征[J]. 应用生态报,2010,21 (3):631-639.

[3]盛 婧,赵德华,陈留根. 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J]. 生态环境,2006,15 (2):386-390.

[4]West T O,Post W M.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s by tillage and crop rotation:A global data analysi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02,66 (6):1930-1946.

[5]张 国,曹志平,胡婵娟. 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及其在农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 (7):1921-1930.

[6]Puget P,Lal R.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a Mollisol in central Ohio as affected by tillage and land use[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05,80 (1-2):201-213.

[7]汪 涓,蔡立群,毕冬梅,等. 保护性耕作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 (7):1526-1521.

[8]Roldána A,Caravacaa F,Hernández M T,et al. No-tillage,crop residue additions,and legume cover cropping effects on soil quality characteristic under maize in Patzcuaro watershed[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03,72 (1):65-73.

[9]胡 宁,娄翼来,梁 雷.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2009,18 (6):223-226.

[10]Luo Z,Wang E,Sun O J. Can no-tillage stimulate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agricultural soils?A meta-analysis of paired experiments[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10,139 (1-2):224-231.

[11]Angers D A,Eriksen-Hamel N S. Full-inversion tillage and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in soil profiles:a meta-analysi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08,72 (5):1370-1374.

[12]陈尚洪,朱钟麟,刘定辉,等.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4):806-809.

[13]范如芹,梁爱珍,杨学明,等. 耕作与轮作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影响[J]. 土壤学报,2011,48 (4):788-796.[14]刘 阳,汪 季,刘 静,等. 保护性耕作对玉米农田碳储量的影响[J]. 内蒙古林业科技,2012,38 (1):14-17.

[15]解丽娟,王伯仁,徐明岗,等. 长期不同施肥下黑土与灰漠土有机碳储量的变化[J]. 植物营养与肥料报,2012,18 (1):98-105.

[16]张海林,孙国峰,陈继康,等.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效应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 (12):4275-4281.

[17]张四海,曹志平,张 国,等.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2012,21 (2):199-205.

[18]张明园,魏燕华,孔凡磊,等. 耕作方式对华北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 (6):203-209.

[19]刘红梅,姬艳艳,张贵龙,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2013,22 (3):406-410.

[20]梁启新,康 轩,黄 景,等.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碳、氮及氮素矿化菌的影响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 (1):47-51.

[21]康 轩,黄 景,吕巨智,等.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及有机碳库的影响[J]. 生态环境报,2009,18 (6):2339-2343.

[22]Alvarez R,Díaza R. A,Barbero N,et a1. Soil organic carbon,microbial biomass and CO2-C production from three tillage systems[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1995,33 (1):17-28.

[23]洪 瑜,方 晰,田大伦.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含量的特征[J].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 (6):9-16.[24]熊汉锋. 梁子湖湿地土壤-水-植物系统碳氮磷转化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25]Springob G,Kirchmann H. Bulk soil C to N ratio as a simple measure of net N mineralization from stabilized soil organic matter in sandy arable soil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3,35 (4):629-632.

[26]潘剑玲,代万安,尚占环,等.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5):526-535.

[27]王彩霞,王旭东,朱瑞祥.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结构体碳氮分布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 (3):386-394.

[28]Ellert B H,Bettany J R. Calcula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nutrients stored in soils under contrasting management regimes[J].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1995,75 (4):529-538.

猜你喜欢

碳氮比土壤有机保护性
腐植酸:盯住东北三省5650 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力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不同碳氮比培养基对泰山赤灵芝农艺性状的影响*
不同动物粪便炭化特性比较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秸秆还田的土壤有机碳周转特征
不同碳氮比对垃圾填埋单元中氮循环细菌数量的影响
水分对米槠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陇东黄土丘陵区坡改梯田土壤有机碳累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