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型企业拓展外部研发资源的策略研究

2013-12-18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3年4期
关键词:科技型实体企业

邱 平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上海研究院,上海 200030)

1 科技型企业的研发、生产与市场

在经济和工业发达的国家,一个成熟、成功的科技型企业必定具有开发综合性高科技技术成果的能力,并能够快速将其成果转化成高新技术产品,同时开拓有效的销售渠道,迅速占领相关市场[1].这些成功的科技型企业都具有共同的特征:

(1) 研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必须由不断的技术进步支持,研发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因此企业中从事研发、技术开发以及产品设计的科技人员比例较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高;相应的研发经费占经营成本比例也较高.

(2) 产品与生产:科技型企业产品的特定性与多样性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应该是非劳动力密集型的柔性生产过程.在产品生产环节中,除了与核心技术相关的关键零部件、软件、系统集成和总装配过程等由自己实施外,其余部分通常采用供应商外包方式完成.

(3) 市场与客户定位:市场销售定位于本行业内的特定客户.竞争优势体现在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专业的客户关系服务体系.薄利多销方式不应是该类企业的营销策略.

(4) 管理体系:上述科技型企业的核心业务研发-产品-营销三者并重.所要求的管理模式具有其特殊性.

综合上述各个环节可以看出,研发是科技型企业的核心龙头业务,研发确定了产品与生产的方向,定位了市场与客户,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管理体系.

2 我国科技型企业研发面临的挑战

在市场环境中,各类产品中使用新技术含量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市场终端客户的需求多样化;(2)科技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3)科技产品跨学科的特征愈发突出.这便对新产品的开发体现出新、快、全的要求.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不断的技术创新为源泉,而技术创新过程大多需要有周期较长的基础研究积累作为支撑,并伴随着高额研发经费的投入.该投入主要集中在设施设备、试验经费,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它构成了运行的主要成本,使企业直接面临投资周期与产出比的挑战[2-3].

一项科技成果涉及多学科、跨学科知识的应用.企业在开发新技术产品的过程中,将面对多方位技术领域难题的挑战,任何单独一家科技型企业,由于专有知识、资金、软硬件设施和专有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局限性,因此都无法在短期内有效地解决这些跨领域的技术问题.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必将伴随着旧技术的淘汰与更新,当引入新技术时,硬件设备和软件的更新替换随之而来,这无疑会带来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的问题,除了需要引进新技术人才,企业现有人才也面临再学习、知识再更新的需求,而该更新过程需要环境条件与时间.

面对上述种种问题,企业寻求外部研发资源并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是解决自身短期缺陷的捷径.国内外大量的成功实践案例表明,外部研发资源利用是解决降低资本投入、提高研发效率以及提升企业自身研发能力的有效可行方案.如何定位外部研发资源的价值,如何实施外部资源的利用,应采用何种合作模式,合作过程中如何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是科技型企业利用外部研发资源、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

3 外部研发资源的利用及其价值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研发合作项目、扩建研发团队以及成立研发机构,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形成灵活的研发组织,提升研发竞争力,研发国际化已经成为科技进步发展的新潮流.全球500强中的一些知名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策略就是实施外部研发资源利用的很好的案例[4].例如,多家跨国公司以科研项目的方式与国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技合作,派遣科研人员来华与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甚至与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教育部等设立联合科研基金.国内也有部分大型企业开始与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外部研发实体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及联合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更是我国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一大特色.科技型企业开展外部研发资源利用,能弥补自身劣势所带来的价值体现.

3.1 直接解决企业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

在国家各级各类研发资金如科技部“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各部委、地方创新基金等支持下,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队伍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壮大.海外人才的引进,也使我们与国外高新技术保持着紧密、实时的联系.对于科技型企业的跨学科科技创新来说,无疑是解决技术难题的一大丰富资源.

3.2 节省研发成本

在国家科技进步发展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的大力扶持下,国内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以及研发设施有了质和量的提升.许多实验中心、工程中心的试验装备硬件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企业与之合作,可以直接利用这些尖端的资源,即可省去项目建设时间,又可减少研发成本投入.

3.3 实现外部人才引进及企业自身人才队伍培养

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大的保证是人才的竞争力.企业在联合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可直接吸引和考察各类技术人才,解决自身技术团队的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同时发现和引进适用人才逐步补充和扩大企业综合性研发能力.

3.4 探索国际合作,掌握尖端技术并扩大市场区域

随着我国企业规模与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与国际现代化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已成为可行的路径.在国际间进行技术和产品开发合作,直接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并可在科研管理的模式上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同时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扩张产品的市场区域.

因此,科技型企业应当注重外部研发资源的拓展,并作为发展战略进行长期规划.

4 外部研发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科技型企业可联合的外部研发资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有专长的研发组织.以下将这类外部研发资源称为“外部研发实体”.笔者已经认识到企业与外部研发实体合作的价值与必要性,但在实施该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并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外部研发实体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在研发项目过程中双方各自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什么样的合作模式?

笔者将创新研发项目从选项、阶段性成果、实现产业化过程中的步骤及内容,以及企业与外部研发实体在各个关键环节上具有能力的大小整理见表1.这里所说能力包括经验、人力资源与设备等硬件、软件条件的综合实力.从中可以看出,一项技术从理论设想到试验验证、产品开发,至实现产业化中的诸多中间环节缺一不可.在这些环节中,企业与研发实体所具有的相对能力呈现互补形态.外部研发实体主要的优势体现在对前沿技术的了解、掌握与追求,具有完备的试验手段和方法,有能力进行试验样机的开发,完成新技术的原理验证工作.但由于与生产领域的隔离,他们对于工程应用样机的开发,以及对产业化生产工艺与设备的开发相对较为生疏.经常看到外部研发实体的许多科研成果具有先进性和新颖性的特征,但却未经产业化验证.科技型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当他们得到并掌握了新技术和试验样机方案之后,便能够结合企业产品制造经验与成本分析,有效地进行工程样机开发和产业化生产设备的开发.

在了解外部研发实体在技术开发过程的作用之后,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技型企业应该在什么阶段,以何种方式与外部研发实体进行合作.

表1研发项目全过程中科技型企业和研发实体的能力对比
Tab.1Thecapabilitycomparisonbetweenthetechnologyentrepreneursandtheresearchdepartmentduringthewholeprocess

(1) 新技术研发项目的选题立项环节.科技型企业应充分利用外部研发实体的优势并与之合作,牢牢把握住技术先进性这一环节.

(2) 充分发挥外部研发实体开展原理验证与试验样机工作的强大实力.科技型企业应与外部研发实体共同开展该阶段工作,从一开始就将产品的需求带入到试验样机的开发中去,以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3) 产品工程样机开发虽然是科技型企业的强项.但在不涉及企业产品核心技术保密的前提下,可以邀请外部研发实体部分参与开发工程样机,以帮助企业更全面理解掌握新技术的理论知识.

5 研发合作的模式与方式

企业与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代表的外部研发实体的合作,根据循序渐进的合作过程,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模式:项目委托模式、机构联合模式和股权捆绑模式.近年来,企业科研的国际合作发展迅速,对其合作模式的探讨应成为管理研究的新课题.

5.1 委托或联合技术攻关服务

特点:委托技术攻关,通常以独立项目的形式展开.项目本身的需求来自企业,属于短期性合作.这类项目大多是企业自身技术团队以及硬件条件无法解决,或研发成本过高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企业出于保护商业机密、开发成本控制,以及知识产权等因素的考虑,一般可将 “预研项目”、“技术储备项目”或“核心外围技术项目”等定位于这种模式.

适合企业:大、中、小型企业.项目委托模式是以“项目”为桥梁的合作,体现的是一种“客户与供应商”的关系.

5.2 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工程中心、专业实验室

特点:企业与研发实体通过这种方式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配套,及生产材料、设备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技术更新,同时推进对企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计划.

适合企业:大中型企业.企业自身已经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及科研组织.机构联合模式是以“机构”为桥梁的合作,可以看作是项目委托模式在面上的扩展,体现的是强强互助“合作伙伴”关系.

5.3 科研成果作为知识产权入股

特点:以市场定位,产品开发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外部研发实体不仅在技术创新上直接与企业融合为一体,同时还涉足企业的发展规划、过程管理、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外部研发实体通常是带着具有市场潜力的已经开发成功的技术与企业结合,因此是强强联合的双赢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高校、科研机构通常是以技术转让提成或技术作价入股的方式运作[6-7].

适合企业:中小型企业.企业自己的研发能力还不足以独立完成高难度的公关任务,需借助强有力的外部支援.股权捆绑模式是以“股权”为桥梁的合作,体现一种强强联合的“合伙人”关系.

5.4 国际合作

特点:以谋求或引进尖端技术为目的,开展国际间技术和产品开发合作,直接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其合作模式虽然是以委托新产品开发为主要特征.但本质上已经不是简单的“交钥匙”工程.例如,我国某自主品牌汽车公司在委托外国研发机构开发发动机过程中,组织自己的技术团队参与了联合开发与共同试验的全过程,在解决新产品开发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培养队伍,获得了知识产权.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可同时提升品牌效应,扩大市场区域.我国企业在研发方面与国外研发机构合作的模式有其特殊性,是企业实践与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适合企业:了解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熟悉国际合作法律与知识产权规则、有研发实力的大中型企业.

上述合作模式分别适合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与外部研发实体的初期合作大多是以单个或多个项目起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之间的合作磨合、技术与产品的融合均得到双方认可,进而发展成为长期合作共赢的机构联合模式或股权捆绑合作模式.在企业寻求技术解决方案及合作伙伴的过程中,聘请专门从事科技项目设计组合的科技猎头公司给予咨询和设计服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种公司通常掌握大量的技术和各类企业信息,能够快速提供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

6 联合研发过程中企业核心技术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一个科技型企业拥有先进技术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一些企业对外部研发资源拓展的顾虑在于对企业核心技术流失的担忧.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成功进入市场的新技术产品都会包含多种先进技术,但先进技术并不等同于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应是企业同其竞争对手相比而言的优势技术.谁拥有技术优势,谁就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谁就能够站稳市场.

企业首先应该认识到掌控核心竞争力的最好的办法是“有效的、不间断的、快速的技术创新”.其要点是:有效、不间断、快速.有效的概念尤为重要,它包含合理的研发成本、正确的技术选择以及可行的产业化路线.外部研发资源的利用无疑会对降低研发成本与正确的技术选择做出合理的贡献,这合作本身就将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当企业生产某一新技术产品时,其先进技术通常融入到产品、关键零部件和生产制造过程等三个方面:

(1) 产品本身,包括:整体设计、零部件设计、模拟试验方法与规范、系统集成方法与规范.

(2) 关键零部件,包括:该零部件的设计、制造、试验方法与检测手段.

(3) 产品制造工艺与过程,包括:制造工艺、非标设备、装配工艺、检测工艺与设备.

企业应根据技术对产品成本、产品质量、市场、与竞争对手差距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来界定先进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在项目合作中实施如下策略:

(1) 企业应掌控系统集成能力.例如,整体设计与系统集成的方法与规范等部分的研发应由企业科研团队完成,同时拆分上述各个环节,联合外部研发资源来完成.外部研发实体的业务与科技型企业的产品定位不同,因此对任何一个单独环节上的技术,联合开发与知识共享不会对该企业的特定产品发展造成威胁.

(2) 根据外部研发资源的优势,联合多家研发合作对象,每家仅完成其强项部分.这样既吸收了不同合作伙伴的优势,又保持了企业自身的系统集成地位.

(3) 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工艺的核心技术在企业内部完成.

(4) 在与外部研发实体合作过程中,正确地利用专利保护策略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国际合作模式中,对国际合作伙伴所在国家的商业政策和法律规定必须事先了解和掌握.

上述策略可归纳为:掌控系统集成能力,内部实施核心技术,拆分合作先进技术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在先.

我国部分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律操作不完善,在对外合作时一方面由于过分谨慎,表现出缺乏诚意,常使合作半途而废或者失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认识,未使用防患技术和手段而发生巨大损失.如何才能在合作过程中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通过调查和归纳一些企业项目合作的案例,从企业运作的角度出发,在实施研发合作过程中可采用以下的策略:

(1) 将所预期开发的技术预先进行专利申报,通过申报专利的手段对其概念进行保护,这样有利于区分合作前与合作中产生的知识产权的归属.

(2) 科技型企业在处理强强互补、强强合作伙伴关系时,应考虑到合作方的研发实力及其对知识产权的要求.这种类型的合作无法做到技术方面的单方面获利更多,往往是以双赢为基础,以此保证双方长久的真诚合作关系.在签订合作协议时,有关知识产权的归属,一般为双方共有.这意味着合作双方各自拥有该技术的使用权及许可权.

处于相互竞争关系的跨国企业之间的联合攻关项目的案例并不少见,例如美国某汽车企业与日本某汽车企业就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就某技术展开过国际合作.双方共同投入研发人力资源、研发资金,共享联合开发的成果.

7 结 论

(1) 通过分析科技型企业运行模式中的研发、产品与生产、市场与客户定位,以及管理体系,外部研发资源对科技型企业的科研发展和新技术应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2) 科技型企业应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开展外部研发资源的利用,以弥补自身专业能力以外的知识与技术、人才、研发成本等综合能力方面的不足.

(3) 通过科技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类外部研发实体双方的特长对比,科技型企业与外部研发实体合作最大的互补能量主要集中在初期研究方面.

(4) 科技型企业与外部研发实体的合作,根据循序渐进的合作过程,可采用项目委托模式、机构联合模式和股权捆绑模式.

(5) 通过分解新技术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探讨了如何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外部研发资源拓展的关系,以及在联合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型企业在联合研发合作过程中,应掌控系统集成能力、内部实施核心技术、拆分合作先进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在先.

参考文献:

[1] 赵红,宋志霞.高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3,25(6):522-524.

[2] 余文心,胡豪,史录文,等.研发导向型药企业外部资源整合行为探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4):85-89.

[3] 翟磊,柴立军.基于研发需求的研发企业项目导向型合作组织模式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0,8(7):59-63.

[4] 杨梅英,王芳,周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合作模式选择研究-基于北京市38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6):172-177.

[5] 杨侃.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动因及我国的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8):280-282.

[6] 吕萍,杨震宁,王以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国际的发展与现状[J].中国软科学,2008(4):112-113.

会讯

猜你喜欢

科技型实体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性金融融资战略的相关研究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开始啦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实体书店步入复兴期?
贵州省590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并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