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2013-12-12陈玲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4期
关键词:林鱼圣地亚哥大马

陈玲华

一、引言

格伦·洛夫在《重估自然:走向一种生态批评》中阐述道:“今天文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重新指引人的意识去充分认识在一个受到威胁的自然世界中自然的地位。”(戴桂玉,2007)“生态批评”作为一个概念,于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9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William Rueckert在《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是实验》的论文中提出,将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在文学研究,以这种文学研究的生态学转向,将关注点从“人”扩展到与其息息相关的环境,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学本该承担的救赎责任。(赵牧,2011)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自称“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也是一部诺贝尔获奖作品。然而,对于这么一部巅峰之作,之前研究者(唐仁芳,2008;魏金梅,2011;苏也,2009)大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冰山理论”、硬汉形象、女性缺失、悲剧英雄等层面。当然,这部作品也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内涵。虽然也有一些研究者(戴桂玉,2007)把目光投向了生态批评的方向,但是,这些研究者主要研究的是海明威是怎样在他的作品里面描写大自然以及如何反应他的生态意识。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老人与海》,并认为:我们从圣地亚哥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和谐的生态观。

二、海明威的生态观

海明威是一位有着很强生态意识的作家。在这个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时代里,以生态主义视角重新来解读海明威的作品,尤其是这部力作《老人与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海明威自然观的形成

海明威非常喜欢钓鱼、打猎、游泳、滑雪还有斗牛。他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也酷爱户外生活。海明威经常和他一起外出打猎、钓鱼。海明威小时候在学校的表现不是很优秀,但是他很快便展示出了惊人的写作才能。海明威的父亲不仅教给了孩子他的知识,还有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教孩子们如何在野外生存。从小对大自然结下的情缘对海明威生态意识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对自然的热爱、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失望,使得海明威非常渴望回归自然以寻求心灵的安宁。也正是这些不凡的经历促进了海明威生态意识的形成。

(二)海明威自然观在《老人与海》里的体现

在《老人与海》里,所有的自然景物都那么美丽可爱又充满活力,老人经常梦见少年时去过的非洲,梦见漫长的金色海岸,还有高耸的海呷,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其他渔民不大一样的是,老人不是仅仅把大海看成是获取经济利益的来源,老人还对大海充满着爱、尊敬和敬畏。老人认为海洋就是女性,赋予了人类各种恩惠。“陆上的云像群山一般涌起,海岸只余下一痕绿色的长线,背后隐现淡蓝色的山丘。海水也已转成深蓝色,深得几乎发紫。他俯视水中,看到海水暗处斑斑红点的浮游生物,和阳光映出的奇异光彩。”(海明威,2011:33)

此外,飞鱼、鸟类、浮游生物、海豚、海龟都给了读者很强的视觉美感。天上的星星、海风、月亮、太阳在老人眼中都是人类的兄弟和朋友。“鸟儿的日子比我们还要过得苦,自然那些掠食的和结壮的鸟儿是例外。既然海洋是这么残酷,为什么他们要造出像海燕那么娇小而又精致的鸟儿来呢?她本性良善而又非常美丽。可是她有时竟会变得那么残酷,变时又那么急骤;像这样低声悲吟着、一面飞旋一面潜水觅食的小鸟,长得过于娇嫩,是没法应付大海的。”(海明威,2011:27)这些可爱的鸟类、飞鱼以及浮游生物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它们生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由此可见,老人对于他周围的海洋生物有着一种悲悯的情怀和亲密的感情。在老人看来,他并不比其他生物高贵,而和它们是平等的。老人不会贬低它们,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和它们进行斗争。如此这些,老人与大海以及海上的所有生物的关系都体现了海明威的自然观。

三、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圣地亚哥老人出海的结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圣地亚哥是一位渔民,以捕鱼为生,大海养育着老人。他不仅物质上依赖自然(这里主要指大海以及海里的鱼),精神上也需要从自然中汲取营养。

(一)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圣地亚哥老人出海的结局

圣地亚哥老人出海八十四天,但却一鱼不获。开始的四十天,小男孩曼诺林一直跟着他。可是,一连四十天还没有捕到鱼,男孩的父母便对他说,老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晦气星。于是,小男孩去了另一条船,第一个星期便捕到三尾好鱼。在第八十五天老人独自出海的时候,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老人孤身一人在海上和大鱼做了激烈的搏斗。最后,老人暂时地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却被鲨鱼打败了。老人明知道鲨鱼群是一支很强大的对手,但却依旧毫不畏惧地和鲨鱼战斗;老人也深知这是一场打不赢的战斗,但他依旧没有放弃,而是和鲨鱼一战到底。尽管最终老人无法避免那么巨大的一条大马林鱼被前来的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但是,老人一直坚信“人不能认输”,“人可以毁灭,但不能屈服”。(海明威,2011:113)

圣地亚哥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悲剧的“英雄”,老人作为人类的代表与大自然是相对立的,这就决定了老人对待自然的矛盾态度。一方面,老人敬重所有的生命形式,他把海上的大鱼、飞鸟、海豚都看成自己的朋友、兄弟,老人对这些生物都有很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老人为了自己最基本的生存,又不得不和自己的兄弟展开一场场“较量”。“也许杀这条鱼是一种罪过。我想,就算我杀它是为了求生,为了养活众人,这仍是一种罪过。别想罪过……你生来是个渔夫,就像大鱼生来就是大鱼。”(海明威,2011:115)可见,老人在与大鱼搏斗的过程中还是充满矛盾的。作为老人海上的兄弟,大鱼也是老人的朋友。老人可怜大鱼没有东西吃,但是想要杀死大鱼的决心又不能使老人因对其的怜悯而放松。

“你不只是为了求生,为了鱼肉可卖才杀它的,他想。你是为了面子,为了自己是个渔夫才杀它的。”(海明威,2011:115)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冲突,老人内心世界也是充满矛盾与挣扎,说到底,人类还是放不下一个面子问题。然而,正是因为人类的这种要命的自尊心,导致了今天的各种生态危机。老人为了生存,杀死了大马林鱼,这已经让他很难过了;同样还是为了生存,老人又不得不杀死前来袭击的鲨鱼。对于老人来说,这是一种很痛苦的身心折磨。这似乎也在暗示着老人最后的命运,老人拖回来的只是一副毫无经济效益的鱼骨架,面对老人的依然是清贫的生活,老人还是没有办法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

老人捕鱼只是他维持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他所捕的鱼也只能够满足他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老人并没有对生态造成威胁。每一样东西都必须杀死别的东西,只是方式不一样罢了。这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所以老人平等地看待大马林鱼和鲨鱼,不在乎是谁杀死谁。

(二)从老人出海的结局看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人对于自己的成败的判断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不承认自己失败了,毕竟,老人还是制服了大马林鱼和鲨鱼群。最精彩也最可贵的是,老人为自己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原谅我出海太远。”(海明威,2011:127)“出海太远”在小说出现了好几次,也就是说,老人自己也承认自己的失败怪不得自然,而是由于自己闯进了不属于自己的领域,遭到了大自然残酷的报复。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并且主宰自然,这必将遭受自然的无情惩罚,怪也只能怪人类自己走得太远。

一直以来,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灵长,主宰着整个地球。因此,二元对立观总是占据人们思维的上风。但是,人与自然事实上是可以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这对矛盾。圣地亚哥老人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矛盾乃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圣地亚哥告诉我们,人类要试图与社会保持和谐与平衡。

四、结语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人必须依赖于自然生存,但又不优越于自然。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相互依存。小说不断地在提醒我们,不能欲望太大,要尽可能地去追求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但对于精神的追求却不能停息。用征服自然的方式来证明人类的伟大无疑是愚蠢的,要遭到大自然无情报复的。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试图再一次唤起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圣地亚哥老人过着简单的生活,对自己“出海太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着很大的启发。人类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有可能在地球上生生不息。

[1]戴桂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6):48-52.

[2]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余光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苏也.论《老人与海》悲剧主义的三个层面[J].世界文学评论,2009(2):195-199.

[4]唐仁芳.论《老人与海》的“冰山原则”[J].外国文学,2008(1):84-87.

[5]魏金梅.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J].电影文学,2011(12):116-117.

[6]赵牧.何谓生态,批评何为?——论生态批评的源流、表现及困境[J].文艺争鸣,2011(9):24-29.

猜你喜欢

林鱼圣地亚哥大马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运动的诗篇
大马林鱼
高原地区应用氧调有望实现
安发一路欢歌游大马
穿越大马
直面失败,迎接成功
卡斯特罗骨灰循“进军哈瓦那”相反路线行进 落葬圣地亚哥
过气神明
大马姨
三八妇乐 “聚·变”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