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西进”东风让科技之舟在桐庐扬帆起航

2013-12-09桐庐县科技局赵新华

杭州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桐庐县桐庐孵化器

桐庐县科技局 赵新华

近年来,桐庐县以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积极主动参与科技西进建设,不断优环境、建平台、攻项目、强服务,科技工作取得较好成绩,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抓紧六项工作,跟紧创新大潮

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最具活力的科技型企业,自2008年4月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出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来,桐庐县始终坚持以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试点示范企业、创新型企业等为抓手,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重点抓好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科技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培育。到目前为止,桐庐县66家企业通过市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8家。

抓科技项目申报管理。科技项目的实施是解决企业资金瓶颈,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举措。近5年,桐庐县共争取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50个,争取项目资金4612万元,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48个,省级科技项目55个,市级科技项目247个。承担实施国家火炬计划8项、国家星火计划1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7项、国家创新基金15项、省新产品试制计划32项。尤其是近2年,桐庐县项目实施数量和争取的有效资金数量明显提升,申报实施项目数量年均100项以上。其中2011年,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112项,桐庐县自主组织实施县级科技项目150余项,争取市级以上财政科技资金1353万元,真正实现了以项目促企业转型、以项目促科技创新、以项目促跨越发展的目标。

抓产学研合作。立足企业特点,桐庐县认真做好“科技帮扶促调”、“科技惠民行动”和“科技服务进企业活动”等相关服务企业工作,不定期邀请中科院、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桐庐县企业科技合作洽谈和技术对接。特别是2008年,桐庐县与浙江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后,切实地发挥了“浙江大学——桐庐合作服务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起常态化的研究生入企挂职锻炼、技术交流和对接活动,对接范围涵盖桐庐县针织、化工、制笔、机械、材料、能源、食品加工等众多行业。此外,桐庐县政府和企业还与中科院、浙江理工大、浙工大、省农科院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研发平台、孵化基地的共建、新产品开发、科技培训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达成45项具体科技合作协议。2012年,桐庐县还先后与浙江大学、九三学社浙江省委、浙江博士源科技分别建立了浙大桐庐合作服务中心和农技推广中心、九三学社浙江省委—桐庐合作领导小组、华南创新服务研究院桐庐分院等合作载体,签订各类科技合作协议7项;同时依托科技人才周的活动,与宁波大学发展了合作关系。

抓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一是积极培养行业研发中心建设。立足桐庐县块状经济特点,建成了分水制笔、富春江机械制造、横村针织、桐庐蜂产品四家市级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其中,分水制笔行业研发中心被列入国家支持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杭州市首批示范性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深入开展了“科技小分队走进行业研发中心”活动,桐庐县4家行业研发中心与浙大、浙江理工大学的6位专家合作,年均实施市县两级行业研发中心科技指导员项目10项以上,对实现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档次,破解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努力助推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在建立行业研发中心的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积极支持企业申报省、市企业研发中心。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培育认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8家,其中省级16家。桐庐县新申报省市企业研发中心13家,已列入省研发中心3家,通过市级评审3家。

抓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紧扣国家科技创新要求和导向,结合桐庐县实际,2012年7月修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县委[2012]47号),该政策突出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支持创新来驱动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对创新活动的引导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探索科技金融机制。为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融资难问题,2012年8月,县政府出资600万元与杭州市高科技担保公司、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共同建立了1200万元的企业贷款风险池基金,为桐庐科技型企业争取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年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贷款额度。到目前已授信贷款额度4300万元,该基金的设立是创新科技服务,强化科技与金融的融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融资压力的有效探索。

抓专利申请和保护。一是强化专利培育。建立专利申请全程代办服务新机制,积极做好企业专利申请指导、服务工作,提高企业专利申请的积极性、针对性、成功率。2011年,共申请专利1327件、增长50.62%,专利授权1221件、增长26.01%,专利申请、授权增幅居五县市首位。二是强化专利执法。积极探索专利维权新路子,在行业自律、信用评定、行政执法的基础上,设立了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建立了知识产权联动执法机制,在全省开了先河;积极组织开展“雷雨”、“天网”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2011年共开展专利执法18次,查处专利违法案件19起,促成企业间专利侵权纠纷赔偿协议12起,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桐庐县科技局被评为省知识产权委托执法先进单位。

四个“再下功夫”,凸显转型决心

在加大科技政策宣传上再下功夫。2012年,桐庐县在科技创新机制上有新作为,出台了新一轮科技政策,建立了科技金融风险池基金。但只有让企业真正了解政策,才能真正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下一步,桐庐将加大政策宣传和推介力度,尤其是要强化科技金融风险池机制的宣传。一是掌握需求。沉下身去深入企业,了解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融资需求。二是选好项目。选择一批产业导向性好、成长率高的企业,推荐给银行,开展金融贷款服务。三是用好资金。要严把企业推荐关,以降低风险池基金的风险,提高风险池资金的使用绩效,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再下功夫。一是积极筹建科创中心。科创中心建设是富春江科技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桐庐县将按照富春江科技城的规划布局,扎实推进科创中心建设,把它打造成为一个政策咨询、融资服务、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专利服务、财务审计和技术培训等为一体的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和成本,为桐庐县工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是认真做好研发中心提升文章。一方面邀请高校专家来桐庐县行业研发中心进行指导,帮助破解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提升行业研发中心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支持有能力的企业,通过与高校院所的对接、合作,不断加强研发团队建设,建立并发挥企业研发中心作用。三是构建产学研用合作体系。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重点,以浙大桐庐合作服务中心、县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桐庐分市场为基础,有计划地举行科技对接活动、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同时开展企业技术需求摸底排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一批技术项目,推进有关单位和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

在提升企业孵化器功能上再下功夫。桐庐县目前有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这2家孵化器企业在软件、硬件条件建设上都与先进地区有差距,下一步桐庐县通过外出考察、县内调研等方式,寻找适合桐庐县的孵化器建设方案。一是整合提升现有孵化器。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软硬件环境,稳步提升现有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二是加快培育新孵化器。围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结合富春江科技城建设,加快培育新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平台,引导企业主动入孵。三是加强管理和考核。建立和完善孵化器企业和入孵企业管理和考核,引导孵化器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孵化活动,推动入孵企业尽快出孵。

在新兴产业培育与人才招引上再下功夫。桐庐县举办的以“君山引凤栖画城,创业创新在桐庐”为主题的2012浙江·桐庐首届“君山引凤”科技人才周活动就是桐庐县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强县”“人才强县”战略和推进“双招双引”一号工程的重要抓手,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于“招才引智”工作的重视,以及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强县的信心和决心。前期,桐庐县与浙江大学、中科院、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科技人才周活动,又与宁波大学等高校院所搭建了合作平台。未来将发挥高校院所资源平台的作用,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和对接,将高校人才为我所用,努力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另一方面依托高校的人脉优势,加快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发展新兴科技产业。

桐庐县在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先进县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桐庐县将进一步借助“科技西进”的政策东风,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十六字科技方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富春江科技城建设为契机,集全县之力,努力把桐庐打造成杭州西部科技创新的新高地,把桐庐建设成为中国最美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

猜你喜欢

桐庐县桐庐孵化器
审计师驻村“治未病”桐庐“纪审联动”延伸至村 打通“最后一米”
美丽乡村(浙江桐庐)
操场上真热闹
孵化器 倒闭潮来了?
借力地方特色,打造分水“生态民生品牌”——访桐庐县分水镇党委书记施建华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中国首家孵化器如何保鲜
孵化器的春天
桐庐县:科技编织“桐庐梦”
桐庐县完成34个地质灾害治理搬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