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古代龙舟“源”与“流”之考*

2013-12-06汤立许

体育教育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龙舟竞渡龙船龙舟

汤立许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我国古代龙舟“源”与“流”之考*

汤立许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关于端阳竞渡的起源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说法。各种说法虽然不同,但大都认为起源于战国时期,一些出土文物也证明这一起源的可靠性。研究认为,龙舟活动的起源与古代各族的宗教信仰或图腾有关;纪念历史人物的龙舟活动成为节日活动的主题,反映出古代文化风俗发展的特征;古代龙舟发展嬗变随各地域、各民族呈现出了不同的运动形式、运动特点以及风格迥异的文化内涵。

民间体育运动;古代龙舟;龙舟竞渡;历史演变

龙舟竞渡又称为划龙船、赛龙舟等,是在我国乃至华人世界颇为风行的一项民间体育运动,而尤以广西、福建、广东、江西、湖北、湖南、台湾、香港等省(区)最为普遍。

1 龙舟活动的起源

民间的划船娱乐和军队的划船训练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存在。据古籍记载,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端阳竞渡活动,源于战国时期。南朝梁时(502—557年)学者宗懔撰《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1]此书又说:“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2]。《荆楚岁时记》注引《越地传》云:“竞渡(划龙舟)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3]。可见关于龙舟竞渡,吴以为与伍子胥有关,越以为起于勾践,楚又另捧出其地的忠臣屈原,大有与吴、越竞争之意。

其实,我们从《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就可看出,龙舟竞渡风俗实在比屈原、伍子胥、勾践等要早,《荆楚岁时记》:“端午……以菰叶裹黏米,谓之角黍……或云亦为屈原,恐蛟龙夺之,以五彩线缠饭投水中,遂袭之。”[4]闻一多在《端午考》中曾明确指出:端阳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5]。谈及铜鼓里的龙船,都是这种“水祭”的历史纪实。关于这一点,另一位著名的民族学家凌纯声在《南洋土著与中国古代百越文化》一文中曾指出:铜鼓的纹饰中的“龙船,以民族学眼光视之,即越人祭水神(蛟龙)时所驾之舟”[6]。

因此,俗说端午节划龙船是为了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自沉,这其实是一种附会。民俗学家江绍原在《端午竞渡本意考》中认为:“一地的风俗极易被人归到少数大人物的身上去,或说是他们制定的,或说是与他们有某种关系。人所以有此一举,不外乎想把风俗放在一个更不可动摇的基础上。”关于这些说法在南朝时候才产生的,隋唐以降,即成定论。《隋书·地理》云:五月望日,纪念屈原,“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7]。《旧唐书·杜亚传》也云:“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前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8]这是越人蛟龙图腾观念淡化之后,划龙舟成为人们的一种娱乐活动之后才产生的。这也是越人文化对楚人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可以看到在越人的后裔的一些民族,划龙舟仍残存着一些古代“水祭”的遗风,如开船前烧香烧炮,而且时间也不在农历的五月五日。

虽然关于端阳竞渡的起源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说法。如三国时期著作《曹娥碑》认为:“竞渡的起源是为了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的”;《越地传》则认为:“竞渡的起源于越王勾践”;近代文人闻一多考证说,起源于古越族的图腾崇拜。各种说法虽然不同,但大都认为起源于战国时期。一些出土文物也证明这一起源的可靠性。如河南汲县山彪镇战国墓中出土的铜鉴,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宴乐铜壶”上都铸有竞舟图案。最初,“竞渡”之舟只是一般的小舟,直到西周,开始出现了舟与龙神崇拜结合的产物——龙舟。晋太康二年(281),在魏襄王古墓中发现的《穆天子传》一书中,有“天子乘鸟舟、龙舟竞渡纹铜鼓拓本龙舟,浮于大沼”的记载。当时,人们将龙的形象装饰在船上,是为了娱神、祭神和祈求神的保佑,而龙舟竞渡活动形成的契机当也是出于娱神和禳灾,亦即龙神崇拜[9]。

无需置疑,龙舟活动的起源与古代各族的宗教信仰或图腾有密切关联。如,浙北水乡民族传统体育就具有吴越民族龙图腾崇拜风采。在古文献中,有不少越人以“龙”为图腾的记载。《说苑·奉使篇》载:“(越人)剪发文身,烘然成章,以象龙子,将以避水神”[10]。闻一多先生认为越人“断发文身以象龙子,是因为他们的图腾”。故这里流行划龙船、舞龙灯、放龙鹞、出龙会。而龙则是华夏诸族最终的共同信仰,所以竞渡用的船便以龙舟的形式出现。当时的竞渡还只是一种祭神娱乐的民间水上活动。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以龙的威慑力量和神性功能作为基本的体现精神,以龙的威力为主导观念在各族人们大脑里反映的巫术为基调的龙图腾文化,必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偏于注重活动的竞技性和娱乐性,同时也附会了吊伍子胥、纪念勾践、悼念屈原的传说,使一些对历史人物的祭奠代替了某些原始崇拜的内容。这就使祭祀的原始崇拜蒙上了一层纪念的色彩,纪念历史人物的龙舟活动成为节日活动的主题,反映出古代文化风俗发展的大趋势。

2 古代龙舟的历史演变

龙舟活动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南北朝时已成为许多地方的节令活动。据说,汉武帝为了训练水军,特意修建了昆明池,后来的汉昭帝竟把划船作为一种比赛项目,能把赛船当成一种赛事,可见当时“竞渡”的流行程度。

隋唐时,这项活动已在全国范围内盛行,并把端午竞渡用的船改为龙舟,即船前有龙头,船后有龙尾,船的两侧刻有龙纹。这样的龙舟一直沿用到今天。竞渡的目的已经不是唯一纪念屈原或其他英雄人物,而更多地是为了争取比赛的胜利,也就是说它已成为一种完全的竞技体育了。

唐代时期,经济繁荣,生活稳定,官府支持,龙舟竞渡之风鼎盛,花样翻新。唐以前,端午竞渡是民间活动。从唐代开始,宫廷之内开始盛行。《隋唐嘉话》曰“俗五月五日为竞渡戏,自襄州以南,所向相传云:屈原初沉江之时,其乡人乘舟求之,意急而争前,后因为此戏。”[11]唐代统治者中有不少人喜欢赛龙舟活动。唐高祖、玄宗喜爱观赏龙舟竞渡,唐穆宗观竞渡时,还奏乐助兴[12]。唐敬宗也是个竞渡迷,宝历元年(825年),曾命地方官王播一次就打造竞渡船20艘[13]。由于统治者的喜好和倡导,赛龙舟活动在地方州县和民间更为广泛地开展起来。杜亚坐镇淮南时,于“端午日,盛为竞渡之戏,诸州征伎乐,两县争胜负。彩楼青棚,照耀江水,数十年未之有也。凡扬州之客,无贤不肖,尽得预焉”[14]。崔涓官杭州,“其俗端午习竞渡于钱塘湖,每先数日即于湖畔排列舟舸,结络彩槛,东西延袤,皆高数丈,为湖亭之轩饰”[15]。至于“五陵、鄱阳、荆楚之间”,也有“五月盛集,水嬉则竞渡”[16]的风俗。从现存唐代诗歌中,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唐人竞渡欢腾的盛况。直到五代时,“郡县村社竞渡,每岁端午,官给彩缎,俾两两较其迟速,胜者加之银碗,谓之‘打标’。”[17]。这已经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锦标赛。唐人元稹在《龙舟》一诗中说:“画鹢四来合,大竞长江流。建标明取舍,胜负死生求。”竞渡时,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在终点“爱挂锦彩,从风为标”,以夺得“锦标”为胜。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民间“竞渡”游艺十分盛行,以至于连皇宫都在玩这种游戏。大概在唐朝时期,赛龙舟的活动才正式在端午这天举行。比赛时,岸上挤满了观众,而且充满了叫喊声、欢呼声、锣鼓声,各个龙舟齐头并进,这在《旧唐书·杜亚传》是有记载的。到了宋代,龙舟比赛更为普及,甚至连帝王也鼓励自己的水军士兵,来进行划船比赛。像宋真宗就曾在金明池举行过一场划船比赛,获胜者还能得到皇帝的重赏。宋代的《中天戏水图》就把赛龙舟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虽然宋代普及了龙舟竞技,但也没有发展为每年必须举办的程度,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龙舟竞渡,本竞技而兼行乐[18]。

唐宋之前,以竞技亦即比赛划船技能为主,人们所注重的,只是船的速度。如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当时之竞渡: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观之。这种竞渡,明显带有军事训练的性质,可与吴王练水军之说相印证。唐人杜亚,为了让竞渡船只减少水的阻力,命人将船底也涂上油漆,见《旧唐书、杜亚传》。后世的龙舟竞渡,游乐成份渐增。有些地区的龙舟竞渡,戏曲、泥塑、杂技等造型艺术,亦搀合在其中。如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所描绘的扬州的龙船云:尾长丈许,牵彩绳令小儿水嬉,谓之掉梢。有“独占鳌头”、“红孩儿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诸戏[19]。

但到了明清,人们则每年都要举办一场盛大的“龙舟竞渡”。在每年的五月初一就开始比赛,一直到五月初五一共举行五日。每次参赛的龙舟有15艘之多,而且每艘船都有将近八丈长,龙舟上承载着50多名船员。大家都上穿红衣绿衫,下穿短裙。比赛的规模异常的宏大、壮观。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明清时期,端午竞渡的民俗已北传到北京。从明成祖开始,北京举办的端午节活动不仅有射柳、击球,也有龙舟竞渡。明孝宗时的礼部侍郎吴宽在《端午节皇上宴致语》中,说到“黄龙戏水在中流”。清朝王室建都北京后,顺治十一年,端午,召内大臣,大学士等,乘龙舸,游西苑(见《养生斋丛录》卷一四)。这是一般的龙舟游览。到乾隆年间,年年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这时宫中的龙舟竞渡,开始是用九条龙船,为传统的“九龙在天”的象征。到乾隆晚期,因为皇帝不愿意用竞争的思想教育他的皇子们,龙舟竞渡也就没有胜负之争了。

明清时期,各地民间龙舟竞渡更加活跃。在南方许多地方,已经不仅仅是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开展这项活动,而且在五六月间的平常日子里也有。有的地方,由于比赛竞争激烈,改称“斗龙舟”。有的斗龙舟采取淘汰制,一连比赛好几天。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一八中记述了广东顺德县的斗龙舟情况:“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舟。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弯环者为龙船场。约自某所起至某所止。乃立竿中流以为界。船从竿左右斗,不得逾界。先期定其敌,两龙船为一偶,大小长短相若,黄头郎相若也。两船既斗。以一标书胜字为之(胜者)。其负者又与他船斗,或胜,则亦得一胜标。是日也,船连三胜,得三胜标者,是为初场最。次日,三胜者又与三胜者斗,三胜者连得二胜,则得以五胜之标,是为二场最。次日,五胜者又与五胜者斗,其一得全胜者,是为三场最。于是主者予一状头标,张伎乐,簪花挂红,为四六庄语,送之还埠。”

明清时期,除竞渡龙舟之外,还有表演龙舟和游泳与龙舟相结合的“抢标”。《广东新语》卷一八记载“:船长十余丈,龙首尾刻划奋迅如生。有平台二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凡格斗、挑招、奔奏、坐立、偃仰之状,不一而足,咸皆有声有色,尽态极妍。”据《扬州画舫录》卷一一记载,扬州的“抢标”活动是这样的:用塞以水果的土瓶子或猪尿泡作“标”,浮在水面上,坐在船上的人们飞快跳入水中去抢,首先抢得者为胜。

3 龙舟竞渡运动在不同民族中的共性与差异

龙舟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并且在流传中各地域、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运动形式、运动规则、运动特点和风格迥异的文化内涵。

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也有另一种传说认为屈原死于一次追杀,楚国人目击了这场卑鄙的谋杀。他们渴望说出真相,但却畏惧权势。他们最终选择了一场象征的戏剧,在屈原被谋杀的那个日子和那个现场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他们机智地用赛龙舟来隐喻当时激烈的追杀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其中,米饭象征他的肉体,粽叶(竹叶)象征装他的麻袋,粽丝象征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中,则象征着屈原遭人溺毙的真相。

贵州黔东南、广西大苗山,湖南湘西的苗族都过“龙船节”,有的也叫“龙王节”。由于各地情况不同,举行的日期也不一致。像贵州台江,施秉交界的清水江河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都云集着邻近各县的各族人民,尽情欢度为时四天的龙舟佳节。清乾隆徐家干著《苗藉闻见录》就记载,苗民“好斗龙舟,岁以五月二十日为端节竟渡于清水江宽深之处。其舟以大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风甩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扎行走如飞。”苗族龙舟长二十余米,宽一米。它由三根形直完整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一根长二十三米为母船,两删每根各长为十七米为子船。龙头,龙颈由一根二米长的水柳木雕刻而成,上涂金。银、红、绿,白各色,犹如麟片熠熠耀眼,一对龙眼炯炯有神,弯弯的双角,昂首向天,可谓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划龙舟由鼓头,锣手和水手组成。鼓头是龙舟上的指挥,是全寨推选出来最有威望的人。他坐在龙颈处,背靠龙头,面向水手,按一定节拍击鼓,指挥若定。在龙颈与船身相接处挂着一面铜锣,由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担任打锣手,面向鼓头坐着扣击。划龙舟时,击鼓鸣锣合成“咚咚名!咚咚多!”的节拍,水手共三十八名,由寨子里骠悍青年担任。他们分站在两条子船上。分四段,每段四人,两边一共三十二人。龙头上站着一入撑篙,母船尾巴上站着五入。最末一人执桨掌握船行方向,同时发出调节水手划桨速度的号令。水手每人手持一支一手掌宽,约一米五长的扁担形木桨、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以示祈两。比赛时,铳炮三声响后,几十只身披红绸绿缎的龙舟,如箭离弦,飞驰江面。

白族洱海划龙舟历史悠久,清代的师范在《滇蔡》中就记载着:“七月二十三日,西洱河滨有赛龙神之会”。数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农历八月初八,是白族人民的耍海会。传说,古时候,洱海里有一条蟒蛇,经常出没,伤害人畜,而且常常用身子堵住龙尾关附近的出水口,因海水淌不出去,造成洪水泛滥,淹没了沿岸的村庄和土地,白族一位勇士奋勇入海为民除害,最后与蟒蛇同归于尽,白族人敬他为洱海龙王,每年举行耍海会,划龙舟,纪念他。白族的龙舟也叫龙船,别具一格。船舷上画有黄龙、黑龙或青龙,船的首尾挂着用彩绸扎成的绣球花,船的四周插着各种彩旗,吊着响铃,稍有风映,旗飘铃响,煞是美观、悦耳。每条船装有十对桨,每只桨由一对青年男女操纵,船头站着吹唢呐的,船尾站臂敲芒锣的,中间有一总指挥。一声炮响,指挥者发出号令,船桨同时击向水面。第一个绕过标记,转回岸边者,就是冠军。

傣族泼水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便是划龙舟。每年傣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公田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左右)是傣族的年节——泼水节。第一天“桑刊日”,意思是送旧,一年的除夕;最后一天是迎接“日子之王”的到来,即新年元旦。中间几天是介于两年之间的空日。“桑刊日”不泼水,除堆沙、赕佛外,主要的活动是划龙舟。传说,很久以前,勐巴拉地方在一个凶残的国王统治之下,老百姓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国王有七个女儿,大的都嫁绐邻国的王子,只有七姑娘自己找了个穷小子岩洪娥。国王多次设计要杀害岩洪娥,均未得逞,最后向七个女婿提出划船比赛。国王和六个王子均是大船,比赛中都向岩洪蛾的小船撞来,企图把他害死。突然,小船变成一条龙,大船反被撞翻,国王被淹死。于是乡亲们推选岩洪娥为新的国王,从此过着美好的生活。人们为纪念这个清除民害的日子,每到傣历年,便在澜沧江上举行划龙舟比赛。“桑刊日”的上午,“黎明之城”——允景洪的傣家人都身穿节日盛装涌向闹沦江边,两岸人山人海,正午时刻,“砰!砰!砰!”三声炮响,一条条龙舟如箭离弦,从对岸向主席台急驰而来。每条船上都有四十多人,其中龙头站着四人,俯身顺着水势的上下,一起一伏的紧压船头,开航引道;船尾站着四个大力士,拨动大桨,奋力掌舵。船的中间站着一人,手持铓锣,敲出有节奏的锣声,指挥船员,挥动双桨,破浪向前,到达终点,运动员弃船上岸,唱起傣歌,跳起“依拉贺”(傣族的一种集体舞蹈),在象脚鼓、铓锣的伴奏下,涌向主席台前。龙舟比赛的主持人把准备好的甜茶、美酒献给他们。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力量、速度、耐力于一身的竞赛项目,对参加者的素质要求较高,而且要有很强的协作和竞争意识。因此经常参加龙舟运动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有节奏地转腰顺阻力的作用下完成动作,不仅能提高人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同时可塑造健美的体形。长时间参加龙舟运动,可使人的心肺功能得到提高。同时,赛龙舟能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奋发向上、永不言败的优良品德,它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1][2][3][4](唐)宗懔,宋金龙校.荆楚岁时记[M].太原: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48,49,49,47-50.

[5](宋)李昉.太平广记(卷154引《襄阳风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6]闻一多.神话与诗[M].北京:中华书局,1956:227.

[6]丘振声.壮族图腾考[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99.

[7](唐)魏征.隋书(卷31地理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3:897.

[8](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64)[M].北京:中华书局,1975:3963.

[9]于琪.游艺文化(第2版)[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285.

[10](汉)刘向.赵善论疏证.说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335-336.

[11](唐)刘餗.隋唐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51-52.

[1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8穆宗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222.

[13]资治通鉴卷243.

[14]卢子.逸史.

[15]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

[16]调露子.角力记.

[17]全唐诗.卷二七五.

[18]雅瑟,陈艳军.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11.

[19]赵杏根.中华节日风俗全书[M].合肥:黄山书社,1996:191.

Origin and Branches of Dragon Boat in Ancient China

TANG Li-xu
(Martial Arts Dept.,Wuhan Sport Univ.,Wuhan 430079,China)

There are different stories about the origin of Dragon Boat Race in Duanyang while it is mostly agreed that it originated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origin of the Dragon Boat Race is associated with religious belief or totem.The dragon boat activity to memorize the historical people is the theme of the festival,which reflects the features of culture and custom in ancient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dragon boat race is various in different areas.

folk sport;dragon boat race in ancient China;dragon boat race;historical development

G85

A

1672-268X(2013)04-0056-04

2013-04-18)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TY010)。

猜你喜欢

龙舟竞渡龙船龙舟
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龙舟竞渡的传承研究
挥桨逐浪观音湖 龙舟竞渡展雄风
龙舟
《金娃——龙舟》
观云
湖南汨罗江龙舟竞渡的发展研究
端午节,看龙舟
浅论龙舟竞渡对民族认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