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

2013-12-05范民英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22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环境

范民英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的索取在逐步增加,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慢慢的引起了广泛关注,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了发展战略高度。本文介绍了国内对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在横向与纵向上的维度划分,认真分析西方生态文明研究内容和到达领域,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涵义及生态文明战略在我国的确立过程,进一步探讨我国生态文明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生态文明;发展

人类文明正经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的历史进程,工业文明带来的全球生态危机为人类文明发展敲响了警钟,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球的发展共识。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新理论、新实践,深入阐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强调要积极探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和措施。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应将生态文明建设融会贯穿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领域,具体来讲就是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念建设、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通过生态文明发展带动其他文明的进步,使人民享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

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写入党代会报告的“生态文明”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它的提出是经过长期的过程和深入的思考,有着深远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1.1生态文明的提出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并且强调要抓好思想道德、党风廉政、社会风气,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特别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种种政治和社会原因,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未能真正的开展起来。现如今我国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三个文明的建设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此时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正是恰到好处。同时,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也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应出我国长远的发展目光,并不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当下,而是为今后后代负责,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都将添上光辉的一笔。

1.2生态文明的提出背景

1.2.1中国环境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据统计,我国人均不可再生资源储备不到世界平均值1/2,单位产值资源消耗率约为世界平均值3倍,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1/10,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名列世界122位,我国5万公主要河流3/4以上都无法让鱼类生存,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全球第一,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再也不是杞人忧天,而是迫在眉睫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正视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成立环保机构,制定环保政策,推行环保措施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国已经推行了一些法律措施,但是整体的效果并不明显,人们的整体意识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

1.2.2国际环保的大趋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全球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生态环境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逐步形成并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尤其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承诺,而且还使这一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由此可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顺应这一潮流的必然结果。

2.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

关于生态文明理论内涵,有很多种说法,潘岳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以上每个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对此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浅见,我认为,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是指人类在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的前提下产生的,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应将生态文明建设融会贯穿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领域,而不是单一领域,具体来讲就是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念建设、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通过生态文明发展带动其他文明的进步,使人民享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3.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意义

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是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认识成果,也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价值观念的进步和我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3.1伦理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转变

罗尔斯顿曾经说:“没有人会否认,我们在对他人的某些义务上会涉及自然事物。环境的状况可以极大地有助于人,也可以极大地有害于人。”随着人们对自然的看法的转变,人的社会伦理价值观也会相应地发生转变。如果一个人连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都不爱,又如何呵护自己,如何呵护他人,你在为环境造成负担的同时就是在为你的后人增加生存的潜在危机。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生活方式也会随着转变,将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科学、艺术、教育、信仰、道德、审美、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内容,人们对于名利的追逐也再不是占据生活的主导地位了,更多的追求精神层面的洁净生活。

3.2促进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社会环境,更注重维护物种多样性,给更多生物一个生长的空间,做到物种平等,而另一方面,为了获得一个可持续的社会环境,我们应营造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包括建设一个能够使人们的基本权利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实现的制度文明;适度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质量和人们受教育的水平等等。

3.3加速打造和谐世界的步伐

人们观念的转变,生活态度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多的去注重精神享受,更多的去爱护自己生存的环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再也没有了纷争,那么这个世界离乌托邦还远么。

【参考文献】

[1]任铃.生态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依托——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和方法的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3).

[2]朱强,赵静,汪晓.基于文献计量内容分析的我国生态文明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14).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环境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环境清洁工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漫观环境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