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灾减灾更需提升科技“含金量”

2013-12-05

北京观察 2013年9期
关键词:含金量防灾减灾

文/本刊记者 郭 隆

要形成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对大灾预报的落点、落时、两级、范围要进行持续的科技攻关,对次生、衍生灾害开展多部门科研合作,研究和开发准确、精细、实用的预报模型和预报方法。7

月14日,本市降下入汛以来最大的一场雨。当天,市民打开电视会发现,汛情、暴雨、雷电、大风、冰雹5种预警图标挂在台标下;手机用户第一时间接收到雨情提示;包括搜狐、新浪、百度等门户网站也首次加入到汛情发布的行列中来。信息化、多渠道的气象信息发布使市民能够及时掌握预警信息。

近年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压力和人口聚集,使得首都的防灾减灾问题日益突出。尽管科学技术对防灾减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但在灾害监测预警、救灾应急装备、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技术应用水平还很不够,防灾减灾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程度有待提高。为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提高首都应对地震、洪涝、极端天气、火灾及各类次衍生灾害的能力,作为2013年联合调研的子课题之一,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就“强化科技支撑,提高首都防灾减灾能力”开展了专题调研。建立科技支撑常态化机制,加强防灾减灾的资金、技术等方面保障是调研组关注的重点。

应用科技手段互通互联

2012年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虽始于一场大暴雨,但由其带来的山洪、洪涝灾害表明,城市交通、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等在灾害面前异常脆弱。因此,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在组织体系上形成一个整体,多部门互通互联,形成合力。《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要重点加强防灾减灾多灾种综合、各部门协同、跨区域合作的能力建设,统筹防御各类自然灾害。

“从整体上看,目前全市还没有形成一个防灾减灾的组织体系,具体表现为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处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没有实现共建共享、互通互联。”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副书记景晓东认为,面对包括地震、水文、火灾等各种灾害,需要建立全市性的防灾减灾协调机构,从全局上、整体上综合对灾害进行防范规划、研析评估、统筹协调。“在一个全市性防灾减灾权威机构组织下,如果遇到去年‘7·21’那样的自然灾害,气象部门及时通报天气预警信息,水务、交通、民政等各相关部门召集集体会商,各部门要真正重视起来,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范围、程度进行科学预判,然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这样才能使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协同作战的联动机制畅通起来,实现防灾减灾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景晓东分析说。

调研中,委员们认为,在建立全市综合防灾减灾信息服务平台和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中,要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

“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各部门把各自灾害监测情况集中到这个信息平台上实现共享,通过信息网络的形式,整体指导防灾减灾工作。”景晓东说,除了灾害信息发布、预案启动和指导救援工作外,本市救灾物资的储备情况也需要通过网络化及时掌握与合理调配。市政协委员、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朱良也表达了相同观点:“在‘防灾’阶段需要科技手段做好基础性工作,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建立一个救灾物资储备信息数据库,在灾害发生时,本着就地、就近原则,实现救灾物资的合理调配。”

调研组认为,应建立气象、水文、地震、消防等不同灾害信息互通和共享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军地间物资储备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机制。启动本市灾害预警行为调整指南编制,做到有效预报、积极防范,保证公众可以随时随地掌握灾害预警的内容、级别以及疏散避难信息。同时,利用物联网、导航定位、遥感卫星技术,完善自然灾害远程实时监控网络,提升灾情信息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快速分析能力,提高灾害风险预测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专项经费鼓励新产品研发

“这个仪器能透过烟雾发现隐蔽处的人员,让消防员可以在能见度不好的情况下很快找到被困者。”在看完烟雾热成像仪演示后,委员们感叹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救援装备是开展救援工作的有力保障,防灾减灾必须强化科技支撑。

而现实的情况并不乐观。目前全市现有应急救援设备大多比较陈旧,科技含量低,且超期服役。缺少针对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等特殊场所的救援手段,尤其是缺乏灾害现场的综合化、单体便携装备。“拿地震抢险队的救援背包来说,国外的先进装备采用高新材料,体积小、重量轻,内有破拆工具、救生安全绳、强光灯、防毒面具、音频生命探测仪等救生和防护装备齐全;国产的救援包则体积大、重量大,不便于携带且功能不全。”景晓东认为,救援装备的科技含量不高,对救灾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消防队的水枪对于高层建筑失火往往鞭长莫及,大型救援设备面对发生在平房区和沟域区域的灾害,经常因没有通道无法靠近而难以实施救援。”

“高科技产品的缺失,原因之一在于缺少鼓励和统筹防灾减灾科技研发的政策支撑。”委员们强调指出,目前本市缺少牵头部门对防灾减灾科技研发的资源统筹和科学规划,防灾减灾技术、产品、服务尚未形成集成应用。此外,防灾应急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新技术、新产品未能及时投入应用。

调研组认为,要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装备的研发;将减灾应急项目纳入年度科研项目指南,发挥首都科技资源优势,鼓励整合科技资源联合申报应急科技开发项目;依托市属科研机构,建立综合型防灾减灾科研基地;加强具有继承性和便携性的救援技术装备的引进和研发,尤其是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等复杂灾害现场的救援装备。

在视察了广外街道应急救援小分队的建设后,委员们提出针对社区救灾需求,要发展小型化、机动化、轻便的救火装备,如小型救援摩托车、灭火器等,同时推广家庭应急包、应急广播等终端产品。

产业发展需资金和政策支持

在东城区民安社区的一户居民家,委员们看到了一个类似台灯的应急接收器,遇有灾害就会发出高分贝的预警声音。“全市正在进行民政紧急广播预警系统的试点工作,民安社区有1200户装了接收器,一个约300元左右。”东城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说,2012年,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命名东城区北新桥街道北官厅社区等1273个社区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并推广使用社区应急广播系统。然而,广播预警系统在民安社区并未实现全覆盖,因为缺乏资金支持。

“因为防灾减灾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小,大多数研发和生产企业的热情都不高,研究成果的转化自然也就不高。”对此,调研组建议,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科技支撑常态化机制,保障政府预算中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公众科普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捐赠设置防灾减灾资金。

位于丰台区新村一里的应急救援科技创新园项目,投资40亿元,定位于聚集应急救援行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高端研发机构、行业创新企业。市政协委员、新兴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总院院长陈宏志介绍说:“园区建成后将成立应急救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急救援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北京应急救援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应急救援产业链的带动和扩展效应。”成功的案例启发了委员们的思路:“可引导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防灾减灾产业,扶持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产业联盟、产业园区,并加快建立应急救灾产品技术标准。”“要支持防灾减灾产业发展,做好防灾减灾产业规划,引导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防灾减灾产业。”“促进防灾减灾产品开发应用,带动产业链发展。”委员们建议说。

近年来,市科协针对我市相继发生的地质、洪涝等城市重大应急灾情,组织北京减灾协会、北京地质学会等有关专家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北京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工作的建议》、《“7·21洪灾”的启示与建议》等20余项建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李院士建议,充分发挥北京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对首都圈内的强震发生断层开展专项科研。北京减灾协会阮水根教授提出,要形成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对大灾预报的落点、落时、两级、范围要进行持续的科技攻关,对次生、衍生灾害开展多部门科研合作,研究和开发准确、精细、实用的预报模型和预报方法。

猜你喜欢

含金量防灾减灾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品牌专家郭守祥:若要品牌强又响必须提高“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