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峡两岸 (厦门)碳权交易平台构建及推动策略

2013-12-02郑百龙

台湾农业探索 2013年6期
关键词:海峡两岸交易所厦门

郑百龙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气候变暖是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全球资源逐步共享、环境共处的情况下,碳交易逐步升温。厦门是大陆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大陆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首批实行对外开放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之一,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海西建设中发挥着龙头示范作用,在对台合作中起到重要的先行先试作用。在厦门建立两岸共同碳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方式,有效利用、管理海峡两岸由碳排放带来的碳资产,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仅是未来重要的新兴产业,而且是两岸 “十二五”规划与 “黄金十年”的重点施政工作,是两岸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契机。

1 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1.1 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目前碳市场尚处于过渡阶段,规则还在制定、完善中,尚未形成全球市场,呈现出各区域竞争发展的特点。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区域碳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以及列支敦士登和挪威共29个国家,近11.2万个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巴黎Bluenext碳交易市场、荷兰Climex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 (EXAA)、欧洲气候交易所 (ECX)、欧洲能源交易所 (EEX)、意大利电力交易所 (IPE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和北欧电力交易所 (Nordpool)等8个交易中心。美国虽然没有核准 《京都议定书》,但在2003年建立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CCX)即全球第一个由企业发起的、以温室气体减排为目标和贸易内容的专业市场平台。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5年全球碳交易市值110亿美元、2006年300亿美元、2007年600亿美元、2008年1263亿美元、2009年1440亿美元、2010年全球碳交易市值1200亿美元、2011年全球碳交易市值14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值1510亿美元。

1.2 大陆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气候变暖已经为国人所认识。为完成 “十二五”期间确定的 “单位GDP能耗下降16%、碳强度下降17%”的目标,中国大陆尝试逐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08年成立了北京、上海和天津3个交易所,2010年河北、山西、陕西、贵州、安徽、辽宁等多个省级碳交所成立。厦门市于2010年在产权交易中心加挂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的牌子。2011年4月,苏州环境交易所、吉林环境能源交易所先后挂牌成立,江西、广东、四川、河北等省也在筹建碳交易平台。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明确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鼓励条件具备的地区先行先试碳排放权交易。目前,大陆的碳排放交易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交易体系,但这种交易体系不具有强制性,企业减排动力不足;第二种途径,也就是为这些地方的企业设定碳排放上限,要求企业据历史排放量和行业基准线确立自己的配额,如果企业的实际排放低于其配额,可以将多出的配额交易。目前各省 (区、市)已着手依据各自分担的减排任务制订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意见。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环境权益交易相关管理办法,将很快制定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等办法,并适时全面启动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

1.3 台湾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台湾地区碳交易的政策始于1998年的第一次全台湾能源会议,会议决定将碳排放交易制度与能源税列入未来因应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政策工具。随后出台了 “温室气体减量规定”、“能源税条例”,环保主管机关推动产业温室气体盘查、登录、查证、先期自愿减量行动等能力建构工作,建置台湾与国际接轨的温室气体管理方式及技术信息平台,学术界重点对在地化及区域性国际接轨研究,教育界强化气候变迁教育倡导工作,采复式动员模式,推展全民碳运动。

台当局于2010年开始规划 “温室气体减量额度交易平台”的建置工作,目前约有250家、一年CO2排放量共占台湾CO2排放源73%的厂商,向环保主管机关登记参加碳权交易;也有2家业者向环保主管机关申请担任碳交易认证第三人。

在碳交易市场发展方面,目前发达国家掌握了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话语权,而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在这方面处于弱势。目前,大陆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大部分买方是境外企业,处于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

2 平台构建的有利条件

厦门是大陆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国家计划单列市,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拥有地方立法权。具备了构建海峡两岸 (厦门)碳权交易平台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2.1 政策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经济特区的厦门始终走在发展的前列,已成为我国境外资本的重要聚集地、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对台方面,充分发挥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 “五缘”优势,大力拓展对台经贸和文化交流,成为对台工作的重要基地。同时,厦门是国家首批八个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具备了先行先试海峡两岸碳交易和龙头示范作用的基础和条件。

2.2 经济条件

厦门以占全省6.5%的常住人口和1.3%的土地,创造出占全省15.3%的生产总值、27.1%的财政收入和53.4%的外贸出口总额,逐步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2010年,厦门GDP增速高达15.1%,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实现2060.07亿元,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达526.02亿元,增长16.5%。

2.3 区位条件

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在中国大陆沿海城市中处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的闽东南城市群,海峡两岸城市群的过渡节点和桥头堡,闽西南5市和闽北、赣东南、粤东的腹地,区位优势特殊。

2.4 交通条件

依托厦门湾组合港和高崎国际机场,厦门形成了以港口为龙头,海运、公路、铁路、民航为骨干,各大客货运输场站为枢纽的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厦门港是国家一类港口、厦门空港是国内十五大机场之一、唯一一条贯通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穿过厦门;铁路厦门站是华东地区的铁路大站。

2.5 金融条件

厦门是国家第一个引进外资银行的城市,近年来,在构建 “海西金融中心”战略构想的指引下,厦门金融业发展强劲,连续多年以高出全国的水平增长,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银行业为主导,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等业逐步发展,其他相关金融配套行业作为补充,各类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多元化金融体系。目前全市有中资银行17家,外资银行12家,外资银行代表处4家;经纪类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29家,证券代表处1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4家;期货经纪公司3家,期货营业部9家;保险主体26家。厦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的金融基础。

2.6 资讯条件

厦门已经成为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会展城市。2009年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认为,厦门会展竞争力居全国第7位,会展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0位,这是周边区域其他城市所不能及的。除 “投洽会”和 “台交会”等金牌展会外,厦门礼品展、石材展、食博会、体博会、医博会等专业展览稳步发展。这些会展将成为项目信息交流、商机寻找、市场拓展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因此,发达的资讯体系足以支持项目的正常运转。

2.7 基础研究

目前,厦门市已编制完成 《厦门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并配套完成了 《以低碳为导向的厦门城市建设研究》、 《以低碳为导向的厦门城市交通研究》、《以低碳为导向的厦门产业规划研究》三个专题研究。结合厦门环境资源容量和经济发展要求,《厦门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制定了低碳城市总体发展目标,细化了配套政策、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建立统计体系、提倡低碳城市生活方式等方面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相关学术部门围绕碳交易战略、碳交易政策、碳交易金融、碳交易机制模式、农林业生态系统碳计量、监测和评估方法等碳汇经济问题开展了深入学术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3 构建方案

3.1 建设原则

在做实做好前期基础性工作前提下,采取高标准规划、合作共建、高起点搭建的原则,开展目前两岸政策允许范围内的合格企业和自然人碳权交易业务。

3.2 框架设计

碳交易市场应包括管理机构、交易所、碳权登记托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部门、买卖双方等。管理机构:海峡两岸 (厦门)碳交所管理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碳权交易市场建设和运作中的重大问题。交易所:交易所是交易市场的载体,负责碳权交易的具体运营和管理。碳权登记托管办公室:交易所设立碳权登记托管办公室,负责 “交易所”买卖双方的碳权集中登记托管事务。金融部门:符合大陆规定的银行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为碳权交易市场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实行准入制,资质由 “交易所”负责认定。买卖双方:经 “交易所”认定的合格企业和自然人。

3.3 制度建设

交易所引进交易机制和系统,采用有限制的场内市场交易方式,建立电子交易系统,实行集合竞价、连续竞价方式撮合成交。建立交易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碳权集中托管制度、清算制度、监控制度等在内的市场制度。

3.3.1 交易制度 “交易所”碳权交易以人民币计价,采用撮合成交的交易制度。碳权的数量单位为吨CO2,最低交易数量为1吨CO2。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进行竞价撮合成交。

3.3.2 信息披露制度 “交易所”要建立买卖双方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市场运作的透明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市场风险。交易所需发布定期报告 (年报、中报等),并对企业发展前景,市场表现,重大事件 (如关联交易、兼并收购、重大人事变动等)进行如实的信息披露,并保证所披露的信息准确、完整且无误导性成分。

3.3.3 碳权集中登记托管制度 参加交易的买卖双方必须在 “交易所”进行碳权集中登记托管。“交易所”依据国际碳权交易制度、政策法规,进行碳权变动等事项的登记和相关档案管理;提供碳权信息查询,包含碳权的发证、转移、注销、冻结、质押等相关服务;对买卖双方的碳权进行规范管理,对限制流通的碳权进行锁定,切实保证买卖双方的利益。

3.3.4 清算制度 每日营业结束后需清算当日交易量及价格并通知买卖双方,将交易结果进行公示。

3.3.5 监控制度 追踪系统流程,负责系统交易过程中碳权追踪码动向及有效性,确认付款流程及时效性、交易凭证的正确性。

3.4 碳交易流程

碳交易的基本流程为:通过海峡两岸认可的形式明确减排责任,建立碳市场运行规则;咨询研究机构为市场利益相关方提供市场信息和前景预测;企业或减排项目开发商开展减排行动;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减排活动进行核证;企业向交易所和政府部门监管机构提交核证报告,满足履约要求或开展减排量交易。

图1 碳交易流程图

3.5 组织架构

碳交所由三个平台构成,包括共同交易平台、政策研究平台、人员培训平台,内设交易部、两岸共同市场推广部、综合管理部、策略发展部、财务会计部、交易审核与法务部、会员服务部等部门。

4 推动策略

4.1 引进台湾机构,参与平台建设

引入台湾有国际碳权交易经验的财团法人、机构、企业等共同参与碳交易市场建设、经营、管理。立足区位特点,突出对台特色和优势,形成与其他交易市场 (所)错位发展的格局。突出服务“海西”经济区、华南地区、华东地区的台资企业,兼顾服务大陆地区台资企业,及台港澳、东南亚企业。条件成熟后建立全面服务两岸企业的市场与机制。

4.2 开展自愿交易,达到合作双赢

台湾工业局与能源局为鼓励制造业与电力业推动节能减排,与制造业与电力业者签署 《自愿性减排协议》,并由当局出资聘请节能减碳专业辅导机构,推动节能措施与协助计算减排量,并建立专家委员会,审议减排量。通过审议的减排量,同意未来可以抵减其排放量,提高产业部门参与节能减排行动。因此,未来先期海峡两岸 (厦门)碳权交易平台两岸碳交易可以借鉴CDM (清洁发展机制)利用台湾技术先进,大陆具最大的CDM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40%~50%优势,积极推进合作机制实施,进一步完善两岸CDM项目的管理办法、审批程序和相关的政策,建立海峡两岸自己的项目咨询机构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等。福建发展低碳农业前景广阔、且生产成本低于台湾,而台湾具有低碳农业技术和资金优势,双方应制定激励机制,政策支持台商赴闽投资低碳农业,以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

4.3 建立技术标准,争取区域定价权

充分发挥厦门作为 “两岸金融中心”的地位,通过碳交易所平台,建立广泛的会员网络和合作伙伴,吸引两岸台资广大企业挂牌交易,成为两岸环境类权益的价值发现平台和市场交易平台。同时结合开展技术标准研究,构建两岸碳减排的计量核定体系和定价机制,争取国际或者亚洲区域碳交易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使 “海峡两岸 (厦门)碳权交易所”成为立足海西、连接台湾、辐射亚洲,特色鲜明、作用特殊的碳资本市场。

4.4 加强信息沟通,实现优势互补

能源与产业机构是台湾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排放量合计超过80%,因此,台湾能源局与工业局于2006年启动能源密集制造业与电力行业的温室气体盘查工作,大致上已掌握主要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在这期间,台湾环保机构也鼓励主要排放源将其排放量进行集中注册登记,台湾环保机构间接掌握主要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至此奠立了台湾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制度最关键的排放数据掌握能力。同样,近年来,大陆正在编制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通过研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排放水平,可以清晰地掌握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结构和组分,辨识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其排放特征,准确掌握城市能源利用中的低效和不足,发现节能和碳减排空间。大陆城市温室气体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核算源不全面,方法不深入,加上范围划分、研究方法侧重点的不同,导致结论很难直接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城市温室气体结果作直接比较,特别是人均排放量的比较。双方可以通过海峡两岸 (厦门)碳权交易平台实现企业、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分配、监测等,核算理论、方法、手段、仪器、设备等交流与沟通,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

4.5 形成碳价体系 健全联动机制

大陆方面政府颁布了45%碳强度减排任务,碳排放的稀缺性已然出现。在可预见的未来,海峡两岸若出现各自的碳价格体系,应考虑建立海峡两岸碳价格联动机制,可以借鉴韩国和日本正在尝试建立的区域碳市场碳价格联动经验,以offset作为碳指标开端,并以农业/土壤指标构成offset碳指标的主体。同时,两岸已有的农业合作,为双方以统一标准开发出相互承认的offset碳指标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海峡两岸交易所厦门
厦门正新
证券交易所的变革:“去中心化”的可能与挑战
“偶”遇厦门
海峡两岸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挂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