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中药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

2013-12-01秦凤华王雅丽周莉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7期
关键词:外感药浴体温

秦凤华,王雅丽,周莉莉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郑州 450002)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本病属现代医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范畴,临床以发热、恶寒、鼻塞、头痛、咳嗽为主要表现。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退热、抗病毒、抗炎等为主,但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中药浴作为中国传统外治法之一,其机理是通过药浴作用于人体经络,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而治愈疾病。笔者在小儿外感发热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浴,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门诊患儿共计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10个月~3岁,平均年龄(2.14±0.23)岁;体温38.0~40.8℃,平均体温(38.2±0.65)℃;病程0.9~48h,平均病程(14.45±9.77)h。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9个月~3岁,平均年龄(2.00±0.34)岁;体温38.1~40.9℃,平均体温(38.4±0.49)℃;病程1.2~48h,平均病程(15.54±8.65)h。2组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标准[2]。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②体温在37.4℃~41.0℃之间;③年龄在9个月~3岁;④发病时间在48h以内。

1.4 排除标准

①排除非外感发热或重症感染、血液病、肺结核等疾病;②发病时间>48h。

1.5 治疗方法

2组均常规给予退热、抗病毒处理,口服美林混悬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次5~10 mg/kg,每天3次;口服利巴韦林片剂量按10mg/kg计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浴治疗,药浴方组成:麻黄 9g,桂枝 9g,柴胡 20g,青蒿 20g,薄荷 20g,连翘20g,荆芥20g,炒牛蒡子10g,川芎10g(药品由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药房统一采购),由制剂室将中药饮片粉碎成直径0.5cm的粗颗粒,装袋备用,每袋160g。使用时,将药物放入清水中煎煮至煮沸后5min,滤出药液加清水配制成每100ml/2g浓度,每次药浴15~25min,药液温度保持在38~40℃。每天洗浴1次,2组3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断。

1.6 观察指标

观察2组退热起效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以及第1、2、3天及72h体温曲线下面积。

1.7 疗效判断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临床指导原则制定[3]。痊愈:服药24~48h内体温恢复正常(腋温降至37.2℃以下,不再回升),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主要症状积分和减少≥95%;显效:服药24~48h内体温恢复正常,临床主要症状积分和减少≥70%;有效:服药48~72h内体温恢复正常,临床主要症状积分和减少≥3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间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表1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总有效率72.09%,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2组疗效比较

2.2 2组退热起效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比较

表2显示,观察组退热起效时间和完全退热取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表2 2组退热起效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比较(±s)

表2 2组退热起效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比较(±s)

组 别 例数 退热起效时间(h)完全退热时间(h)观察组 43 1.66±0.44* 24.55±4.48*对照组43 1.89±0.39 31.43±5.33

2.3 2组体温曲线下面积比较

表3显示,观察组第1、2、3天及72h体温曲线下面积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表3 2组体温曲线下面积比较(±s)

表3 2组体温曲线下面积比较(±s)

组 别 例数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72小时观察组 43 9.56±5.21* 4.76±3.87* 1.09±0.32*15.60±9.25*对照组 43 11.49±5.55 8.09±3.56 2.24±0.45 21.32±9.54

3 讨论

小儿外感发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主要以婴幼儿期最为常见,在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本病的病原体可能与感染病毒和细菌有关,常见病原体可为病毒、细菌、支原体,其中病毒感染占90%以上。西医治疗以休息、多喝水、服用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有炎症时加用抗生素。但现代滥用抗生素情况日趋严重,影响患儿体内菌群的正常分布,并对患儿产生肝损害、消化道反应等[4]。临床退热药如水杨酸类、丙酸类、扑热息痛类药物虽能有效降温,但这类药物存在肝功能损害、胃肠道症状、溶血等不良反应。此外,物理降温法虽可在较短时间退热,但退热后又出现体温回升,从而限制其临床运用。

中医虽无小儿外感发热病名,但根据其表现将其归属到“感冒、伤寒、中风、冒风”等范畴。本病多因外感风邪,伤于肺卫。《活幼心书·诀证诗赋·小儿专科赋》即明确指出其传变:“伤风清涕交流,初传在肺。”由于肺主卫外,肺为表中之里,卫为表中之表,而外邪袭肺,多从口鼻而入,导致肺气不宣,故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卫气郁遏,正邪交争于肌表,则出现恶寒、发热[5]。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确切,但因中药口感不佳,患儿服药困难,影响中医药疗效。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对中医外治法的记载,并将熏洗法列为重要的治则治法,如“其邪者,渍形为汗”。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气血、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治法。该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故一直被列为中医“八法”之首。且汗法是通过毛窍以驱逐邪气,而毛窍是邪的主要出路之一,因此该法又是重要的祛邪方法。

东汉·张仲景宗《素问》之旨,在《伤寒论》中指出只要有表证存在,不论时日久暂及是否已用汗法或他法误治,均当用汗法,并创立了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及其类方等方证,对后世治疗外感病证有指导作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关熏洗疗法的方剂达数百首,为后世熏洗疗法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6]。清代医家关师机认为,外治法“虽治在外,无殊治内”,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之观点,为中医外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中药洗浴疗法即中医外治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中药药液洗浴人体外表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用药液洗浴或擦浴患者即可达到物理降温效应,又可经皮吸收而发挥解肌退热的作用。

中药浴方由麻黄、桂枝、柴胡、青蒿、连翘、薄荷、荆芥、炒牛蒡子、川芎等组成,其方药组成是基于“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而定,故治法当以“汗法”,组方配伍以辛温佐以辛凉清透、疏风清热药,从而使“腠理开,表邪散,热自退”。方中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祛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微坚积聚”。桂枝温阳散寒;麻黄得桂枝有助于发汗;柴胡味苦、微辛、气平微寒,能和解表里、退肌热;连翘味苦辛、微寒,具有辛凉透表之性且清中有透,可散风热并具有芳香辟秽的功效;青蒿味苦辛、性寒,苦寒得以清热,辛香得以透达;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川芎祛风散邪止痛;荆芥味辛、性微温,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中药浴中药皆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柴胡对LPS大鼠发热模型有良好的解热作用[7];薄荷中薄荷油既能刺激皮肤汗腺分泌,又具有挥发性,挥发时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8];川芎的挥发油可减少下丘脑组织中环磷酸腺苷(cAMP)的含量,使中枢体温定点下调,达到解热效应[9];荆芥水煎剂能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有解热作用[10];青蒿中的香豆素成分可能是青蒿解热降温的有效部位,其作用机理与抑制钠泵活性及降低血清中前列腺素(EPGE2)水平有关[11]。诸药配伍,不仅能使患儿热随汗出、汗出热退,而且还可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从而祛邪外出以达治疗疾病之目的。

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药浴治疗,其退热疗效及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第1、2、3天及72h体温曲线下面积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提示中药药浴治疗小儿外感退热效果显著且操作方便,避免了小儿口服药物困难的弊端,易为患儿及家长接受,值得临床推广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8-11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0-263.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0-263.

[4]陆鸣芳.关于上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科病人的抗生素应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2):141-142.

[5]赵方田,于友华.辛温三剂与辛凉三剂的配伍比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5):382-384.

[6]汪锡尧.外治法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外治杂志,2002,11(1):21.

[7]高阳,王志斌,左泽平,等.柴胡注射液对LPS发热模型大鼠解热药效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1(1):21.

[8]裴华妹.用薄荷乙醇浸剂行物理降温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3),219.

[9]杨金蓉,沈慎,宋军,等.川芎挥发油对啤酒酵母发热模型大鼠下丘脑cAMP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7):961-962,973.

[10]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60.

[11]宫毓静,闫寒,李爱媛,等.青蒿总香豆素解热作用及其机理初步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12):49-52.

猜你喜欢

外感药浴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羊如何进行药浴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绵羊药浴方法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阿维A及卡泊三醇联用中药药浴治疗寻常型银屑病68例
退黄熏洗方药浴预防新生儿黄疸60例
刘永业主任中医师治疗顽固性外感头痛经验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