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寝丘之志”才是大智慧

2013-11-25余纪云

资源导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孙叔敖楚庄王越国

□余纪云

“沈丘”在2700多年前叫“寝丘”,位于当时楚国和越国交界处。“寝”在古代指墓地,尤其是皇家宗庙后殿藏先人衣冠之处,也就是帝王的坟墓,例如寝庙、陵寝等,亦有面貌难看之义,如“貌寝”。古时“寝”亦作“沈”,后人可能觉得“寝丘”不好听,就名之为“沈丘”。

说起“寝丘”自然想到了“ 寝 丘 之志” , 这 与楚国名相孙叔敖 有 关。 孙叔敖是楚庄王时期的楚国令尹,以贤能闻名于世。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官衔,执掌一国之权柄,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员,负责辅佐楚王制定治国方略,处理军事、政治、外交等重大事务。孙叔敖主政时期,带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成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陂。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由于行政、治军有功,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孙叔敖都没有接受。更难能可贵的是,孙叔敖作为“百官之长”,生活俭朴,廉洁奉公,为官多年,家中却没有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循吏立传时,将孙叔敖列为第一人,真正名至实归。

孙叔敖的智慧不仅表现在他生前,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死后。他临终时把儿子叫到床前说:“楚王多次都要封赐我,给我一个好的地方,我都没接受。假如我一死,楚王一定会封赐你。你一定要记住:好的地方你千万不要接受。楚国和越国交界有个叫‘寝丘’的地方,土地荒凉贫瘠,地方遥远偏僻,名字叫得也不好听。楚国人信鬼,越国人好祈福。要想子孙们长期保住封地,你就要这个地方。”

果然,孙叔敖一死,楚王召见孙叔敖儿子,要把临近都城的一块肥美之地封赐给他。孙叔敖儿子按父亲的遗言再三婉言拒绝,执意请求受赐寝丘。楚王和臣僚都十分纳闷:孙叔敖那么聪明,可儿子怎么这么傻,坚持要一个别人都不愿意要的地方呢?但由于孙叔敖儿子的执意坚持,最后楚王只好把寝丘封赐给了他。

多年之后,其他人受封赐的土地都没保住,不是被新的宠臣和强权霸占,便是被后来的楚君收回——因为那些土地太好了。有的还成了他国与楚国相争的战场,生灵涂炭。只有孙叔敖的子子孙孙,一直保有着寝丘这片封地。虽说这块土地赋税微薄,收入不多,但孙叔敖的后代却可以一直享有,生活安定。

这就是“寝丘之封”或者叫“寝丘之志”的来历。时至今日,我们细品孙叔敖的品德、才能和智慧,不得不佩服他虑事深远,处事谨慎,廉政为官,不愧为后人的榜样和楷模。我们不得不说:莫道土地瘠无用,神州处处是风景;多学楚相孙令尹,“寝丘之志”大智慧。

大智慧的首要表现是高风亮节,与世无争。生前不与人争,尽管为楚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面对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孙叔敖始终能够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坚辞不受。孙叔敖为官多年,家中却没有什么积蓄,甚至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死后与世无争,还谆谆告诫后人不要接受肥沃土地的封赏。不是大智慧的人是难以做出这些决定的。

孙叔敖的大智慧告诉我们要知足常乐,心平气和。作为一国的宰相,孙叔敖完全有条件享受奢华的生活。但他没有放任自己享受,一生都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成为自古以来为官清正廉洁的典范。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面对无限精彩的世界,面对各种物质的诱惑,我们怎样正确对待那些身外之物,怎样塑造我们自己的人格,2700年前的孙叔敖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正如老子所言:“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就是说,罪恶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过失没有比贪得无厌更惨。所以,知道满足的心理平衡,才是永远的满足、永远的快乐。一句话,知足常乐,心平气和,善莫大焉。

孙叔敖的大智慧还提醒我们,要低调行事,不招人妒。“为官三怨,贤相可免”的故事充分揭示了孙叔敖的行事原则,表现了一位名相高超的处事艺术。狐丘丈人是当时的著名隐士,曾对孙叔敖说:“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孙叔敖告诉他:“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三怨,可乎?”孙叔敖作为宰相,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都穿粗布衣服,马都不喂粮食。孙叔敖低调的行事方法和谨慎的处事风格,不仅确保了他本人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保证了他的后世子孙不为战乱所伤,保持生活安定,被后世视作列国名相。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猜你喜欢

孙叔敖楚庄王越国
宽容的楚庄王
董楚平《越国金文综述》手稿
风雨同舟
楚庄王问鼎中原
所长无用
孙叔敖砸蛇
孙叔敖勇斗两头蛇
《楚庄王》:期待壮歌飞鸣
孙叔敖识宝
夫差放虎归山并不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