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文化遗产保护预警体系构建

2013-11-23邱正英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云南丽江6741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13期
关键词:遗产地警情古村落

■ 邱正英(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 云南丽江 674100)

国内的学者对文化遗产的研究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如赵勇(2004)指出确认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标准主要包括:原貌保存度、整体规模度、特色价值度。何依和李锦生(2008)对山西娘子关历史文化名镇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保护关隘型古村镇的整体思路。然而现有文献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预警保护进行较宏观的量化研究,鲜有将遗产保护预警作为独立研究的课题,忽视了保护预警这一预防手段,而它强调的正是在遗产管理活动中要预先发现警情并及时排除。

古村落遗产保护预警体系的构建

(一)遗产保护预警体系的构建原则

可量化原则。构建该体系的基本原则就是指标的可量化性。对于一些依靠主观判断或是难以量化的指标,通过转化赋值对定性的指标进行量化。

可操作性原则。这是该体系构建的核心原则。所选指标应该能够被统计或是实地调查获取。避免指标的重复累加以及使操作人员产生歧义。

灵活性原则。该体系的构建,力求为开展遗产旅游的所有古村落的遗产保护预警发挥作用,对各个古村落的保护管理有一个普遍的借鉴。但考虑到各个遗产地的特殊情况,不是每项指标都适用所有地区的遗产保护预警。

(二)预警体系的工作流程

遗产预警是在对各预警指标分析的基础上依照“确定警源—量定警限—预报警情—发布信号—排除警情”的程序进行的。在警源的确定中由轻到重依次为无警情、初级警情、中级警情、重警情四个级别,对应的警限就依次为无警限、轻警警限、中警警限、重警警限,根据国家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预报方法,将各级警情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种信号颜色来表示良好、轻微、差、严重四种保护指标反映的警情。景区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三)警限指标的确定

警限的确定是预警的一个关键环节,而由于各个地方实际情况的不同,指标的确定也有所差异。本文主要采用“四分位数原则”进行确定,即假定古村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其遗产的破坏程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统计过去一段时间内古村落遗产的相应指标变动数据,然后确定数据的四分位数,作为区分四个警区的分界点,为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找出每个分界点左右临近两个数据的均值,与分界点数值进行比较确定一个变动区间,具体操作如下:假定P1,…,Pn是某古村落的指标Q的n年变化情况,且是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的(遗产破坏性逐年恶化),则将此数列顺序排列就可找到该数据的四分位点分别为Pt、Pm、Ps。然后计算Pt的前后两年的数据均值|Et|=|(Pt-1+Pt+1)/2|,则可求出Pt的一个变动区间值F1=|Et-Pt|,依次可以求出Pn、Ps的变动区间F2、F3,这样有以下结论:当Q≥Pt-F1时属于无警警区;当Q∈[Pn,Pt-F1)时属初级警区;当Q∈[Ps,Pn-F2)时属中级警区;当Q<Ps时属重度警区。

图1 遗产保护预警体系流程图

(四)遗产保护预警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因素,本文构建了遗产保护预警指标体系,详见表1。

(五)预警指标的选取

预警指标的选取主要着眼于主体指标和参照指标两方面。《世界遗产公约》及《奈良真实性文件》在对于遗产进行评价时都曾提到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问题,为与国际评价标准一致,因此选取这两个指标作为遗产衡量的主体指标。

1.物质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E1:主要是对于一些古建筑、古街道等的衡量,通过对比其面积和长度的变化,可及时了解该遗产真实状况。

E2:传统古村落的遗产保护形势严峻,核心遗产面积占村落总面积的比例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借鉴前人研究,古村落核心区遗产的面积占核心区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以50%、60%、70%分为四个等级。

E3:遗产的维修频率侧面反映了遗产的受破坏频率,同时因多次维修可能会影响遗产的原真性的保存,这个频率的增加是警限升高的有力说明。

E4:建筑协调度这一指标主要反映遗产整体原始风貌的受破坏程度,与E2相呼应,这一指标反映了遗产保护区的城镇化建设的合理与否。

E5:遗产地地名作为依附于某一地域的符号和记号,具有“定位与相对稳定性”,随着历史的更迭,可能数易其名,这是作为历史文化发展的一种体现,但若因发展旅游,人为更改则破坏了遗产地历史的原真性。

E6:核心区新增建筑是对传统遗产区结构的一种破坏,如其增长过快,直接导致核心遗产区的不协调以及遗产面积比例的缩减,从而破坏了遗产区完整性和真实性。

E7:遗产景观的荒废一方面是因现代化思想使原来遗产所有者自愿放弃了遗产的修缮;另一方面可能因缺乏修缮资金或技术支持,导致逐渐被荒废,从而破坏了遗产的整体价值。

E8、E9这两个指标都是定性指标,主要通过游客或专家等的调查之后进行量化分析,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打分之后,分析确定警限。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E10: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大众生活的一种文化理念或是生活方式的反映,因此居民的参与规模反映了该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E11:一定数量的传承人保证了遗产传承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同时较多的传承人也有助于遗产的推广和延续。

E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有着两面性,过度开发于其原真性的保持也是一个警戒。

E13:传承人的年龄构成对于遗产的完整传承是一个关键。本文认为年龄较小层次的传承人数量应该所占较大比重,这有利于遗产的发扬光大。

E14:遗产种类及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了遗产的完整性,对于一地的遗产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E15:对遗产地文化的受同化度进行监控,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可依此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3.参照性指标。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E16:居民的高度参与可以提高居民的遗产保护意识,相反,如果遗产旅游只是少部分人受益,就会产生内部矛盾或是居民对于遗产保护的弱化。

E17:该指标主要针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文建议参照E2的标准,对于在核心区内从事商业活动的区域占遗产地总面积比例依照10%、20%、30%三个点分为四个等级。

E18:遗产旅游的开展可能会导致遗产旅游地物价较之先前有所攀升,因此开展遗产旅游的村落应该注重物价的调控,保证村民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原则上遗产地的物价不应高于本地区同种物品均价的20%。

E19:旅游开展必然会吸引村民甚至临近村落的商家前来从事商业活动,因为遗产旅游开展而获益人群越多,人们对于遗产的重视保护程度就越高,反之,则人们对于遗产保护会持漠视的态度,这就不利于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E20、E21:开展遗产旅游带来的收益分配中,应留出一部分来作为遗产“被消费”的补偿,本文认为遗产维修/保护费用不应低于当年旅游收入的10%。

E22:旅游的开展可能会吸引外来人员的移民或是租赁加盟,而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核心区居民文化等的异化,因此有必要控制核心区外来移民的数量。

E23:居民对于开展旅游的态度是旅游能否长久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得到多数居民的支持,遗产旅游才能顺利开展。

E24、E25:这两个比率反映的都是遗产旅游的开展带来的后果,犯罪率的变化可能影响遗产地居民的安全感,而失业率则反应了旅游地贫富差距的变化。

E26:旅游的开展必然导致经济类型的增加,经济纠纷及各种矛盾也会相应增多,各类经济组织的出现,可及时协调处理出现的纠纷和矛盾,保证各类商业活动顺利进行。

E27-E33:这些指标反映的是生态系统对于遗产地的影响。核心区外的其他地区的生态状况,对于保护遗产地的完整性有重要的作用。旅游地垃圾的增长会对遗产地的环境产生直接污染,而土地利用强度则反映了旅游发展与居民生活之间的矛盾。居民对于环境的不满反映了遗产地的整体环境的恶化,而环境保护投入与旅游收入增长率的比值,这反映了当地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

1.赵勇.建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制度的思考[J].村镇建设,2004(7)

2.陈春蓉,杨小红.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郑营为例[J].城市规划,2007(4)

3.何依,李锦生.关隘型古村镇整体保护研究—以山西省娘子关历史文化名镇为例[J].城市规划,2008,32(1)

猜你喜欢

遗产地警情古村落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不能吃的饺子
“霉神”彦哥
警情多,赖别人的嘴?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