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同周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协同性和差异性特征研究

2013-11-23博士生武汉大学武汉430072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经济波动经济周期协同

■ 刘 鑫 博士生(武汉大学 武汉 430072)

研究背景

世界经济共同周期是一种经济波动现象,是将整个世界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个具有理性的个体而组成的整体,具有阶段性特征及协同性特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家之间存在经济周期的共振现象,也存在经济波动的传播行为。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度的逐步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不断加深,为此有必要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以及不同代表国经济间的波动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基于此,本文通过多个国家和较长时间跨度的分析证实了中国经济周期特征,发现了经济发展趋势的协同性和隐藏于国家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为准确地把握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规律性和特征性,为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图1 中国与世界经济波动同步性比较图(1978-2008)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共同周期下的特征,本文中中国经济增长率所采用的数据以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为起点,截至2008年,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世界经济增长率数据来源于历年《国际统计年鉴》;样本国选择不同发展阶层、不同地区的国家,本文主要选择美国、日本、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巴西和南非作为样本国,样本国家数据除美国外全部来自世界银行WDI 数据库,时间跨度从1978到2008年,都以2000年不变美元计算,美国的数据来自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网站。

表1 我国与世界经济周期分时段平均相关系数表(1978-2008)

(二) 方法定义

针对中国经济在世界共同周期下的不同发展特征,本文利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进行计算、比较与分析。

方法一:滚动相关系数法。该方法是基于固定样本长度的滚动相关系数法来使用分析,本文主要使用该方法计算出滚动相关系数,进而分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相关性。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假设i国的经济共同周期的指标序列是{sik},j国的经济共同周期的指标序列是{sjk},在样本范围内的滚动相关系数定义如公式1所示:

其中,Cov表示方差,var表示变量。

方法二:交叉相关分析法。该方法是基于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本文主要使用该方法计算中国与另一样本国间的经济发展相关系数,分别计算多个不同的样本国数据,根据交叉相关系数大小进行排序比较进而分析出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相关度高、中、低的国家类型(规定交叉相关系数大于0.7的为高相关度国家,交叉相关系数在0.4至0.7之间的为中相关度国家,交叉相关系数在0.4以下的为低相关度国家)。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假设中国经济变量组为U,样本国经济变量组为V,利用数学方法分别对这两组变量进行线性组合,把这两组变量化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即令 x=(U1,U2,...,Um),y=(V1,V2,...Vn),计算x和y之间的交叉相关系数r,则标准化U和V的相关系数定义如公式2所示:

其中Cov表示方差,var表示变量,R为变量间转化的常数。

研究分析

(一)协同性

在世界经济共同周期中,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就是协同性。所谓协同性,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周期由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出现的经济行为的同步性,表现为一个国家与该整体经济活动所呈现出来的经济波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经济周期的共振现象,还存在经济波动的传播行为。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本文从定量的角度,运用中国与世界经济相关系数分析,采用滚动相关数法,考察二者间的相关性。

首先,针对特定的数据来源,绘制从1978-2008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与世界经济增长率曲线图,如图1所示。

通过图1中的波动振幅变化规律可知:从宏观上看,世界经济周期的波动位势比中国的稳定,这是因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更高的提升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从微观上看,中国的波动变化规律是先动荡后稳定,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在探索经济发展之路,故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具有动荡性。但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逐渐强大并形成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故具备稳定的经济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在1994-1998年出现大的波动是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衰退。

图2 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滚动相关系数图(1978-2008)

其次,利用方法一的滚动相关数法,计算出中国与世界经济相关系数值,绘制成表格与图形如表1和图2所示。

由图2 可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滚动相关系数一直在0.5左右波动。在1997-2001年期间相关系数是负值,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当时正是体制转轨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最艰巨的时期,另一方面是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诸多国家的经济动荡,使得这段时期两者之间的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是负值。进入21 世纪之后,两者的滚动相关系数又突然升高了。因此,总的来看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从研究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经历了由强到弱,再逐步转强的过程,中国经济的持续性比世界经济稍强,但中国经济的波动幅度较大且滞后于世界经济波动,对世界经济存在较强的依赖性。

(二) 差异性

在世界经济共同周期中,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差异性。所谓差异性是指国家之间经济波动的非同步性,可以用不同国家的发展经历的跌宕起伏来理解。通过对差异性的研究可以进行类别的归类,同时为把握国家今后经济发展的方向提供依据。

本文选取的样本国有针对性的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亚洲国家和非亚洲国家两大类,分别考察这些国家在我国改革开放推进阶段(1978-1992)、改革开方深化阶段(1993-2008)的同步相关性。根据特定的数据源,利用文本方法二交叉相关分析法公式依次计算中国与各个样本国之间的相关系数,具体的数据见表2与图3。

通过对图3的观察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表2 中国与样本国间的经济发展相关系数(1978-2008)

中国与发达国家(美、英、日)、发展中国家(马、新、巴、南)周期的同步相关性呈现不同的类型,在1998年前中国与发达国家周期的相关性高于与发展中国家的周期相关性,总体而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期的同步性高于与发达国家周期的同步相关性,并且在2000 年以后差异性更加明显。

中国与亚洲国家(日、马、新)经济周期的相关性逐渐增强,而与亚洲以外国家(美、英、巴、南)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下降。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政治上重视亚洲国家、经济上地区一体化程度提高的事实。中国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向具有很大的区域性特点,中国与亚洲地区经济周期协同性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

结论

本文利用1978-2008年的经济数据,重点研究分析了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共同周期下的协同性和差异性两种特征,并对出现该特征的原因做相关分析,同时也为中国经济所处于的位置及发展趋势做好相关依据。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周期高度同步且协同性在增强,与发达国家周期协同性在减弱。第二,中国经济周期逐渐从过去的短周期向中周期过渡,周期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波动幅度减缓,波峰和波谷的位势从高位型向中位型转变。第三,为了避免经济波动大起大落,政府的宏观调控仍会以微调为主,调控手段将多样化,调控重点逐渐从总量调控向结构调整转变。

图3 中国与样本国间的经济波动相关图(1978-2008)

1.薛敬孝,张兵.论东亚地区经济周期的同期性与非同期性[J].南开经济研究,2001(4)

2.王海红.基于共同周期的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特征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2(11)

3.宋玉华,周阳敏.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同性与非协同性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12)

4.刘金全.投资波动性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4)

5.蔡莉萍.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科学决策,2005(11)

6.刘恒,陈述云.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J].管理世界,2003(3)

7.方明.中国经济周期的独特性[J].宏观经济,2008(10)

8.贺书锋,郭羽诞.中国经济周期的国际协同性与群体差异性— 1960-2007[J].国际贸易问题,2010(3)

9.宋玉华,方建春.中国与世界经济波动的相关性研究.[J].财贸经济,2007(1)

猜你喜欢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协同
经济周期调整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美国经济数据背后:“拉长”的经济周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跨越经济周期,中国企业如何创新成长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经济周期与宏观管理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