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提问为驱动力的对外汉语口语课课文教学模式探讨

2013-11-16张秀红

关键词:驱动力口语汉语

张秀红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北京100083)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课文是语言知识学习的重要载体,在语言技能向语言交际技能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课文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整体教学的成败。本文结合相关理论与教学实践,探讨以提问为驱动力的口语课课文教学模式。

一 以提问为驱动力的口语课课文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一般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它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对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本文探讨的“以提问为驱动力的口语课课文教学模式”,以对外汉语口语课的特点为出发点,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和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汉语思维方式为目的,以课文的重点词语或重点句型为话题词或话题句型,以提问为核心驱动力,以“信息差”和“以学生为中心”为原则,以学生之间高密度、快节奏的互动问答为运行机制。

(一)口语课的性质和特点

对外汉语口语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目的,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单项技能课,其主要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与综合课、听力课、阅读课等课型不同,口语课最大的特点是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造最大化的“说汉语”的机会,使学生在“用汉语”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驱动力:提问

在“以提问为驱动力的口语课课文教学模式”中,“提问”是推动教学进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为学生创造“说汉语”机会的主要手段。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学者们对提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作用(功能)、提问的类型、提问的策略(技巧)、提问能力训练、提问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然而,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提问的专题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对外汉语口语课课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设置与重点词语、重要语法结构和对课文内容理解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封闭性的,答案往往也是唯一的;学生回答问题是一种“被动输出”,而非“主动输出”。所谓“被动输出”,就是学生的语言输出活动是被动性的,其表达诉求是被要求的,而非学生内心产生的一种真实的表达需要,其语言输出活动运用的也多是陈述性知识,而非程序性知识。所谓“主动输出”,是指学生的语言输出活动是由内心真实的表达需求激发的,这种“真实的表达需求”的产生取决于语言输出活动是否与学生自身有关。只有那些和学生有关的问题,才能激发起其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学习兴趣。

以提问为驱动力的口语课课文教学模式中,教师除了设置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性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从课文中提炼出重点词语或句型,并以此为话题,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兴趣、爱好和经历,进行发散式提问和基于信息差的提问。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汉语思维方式。二是为学生创造最大化的“主动输出”的机会,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提问原则:信息差和以学生为中心

课文教学中,教师提问应遵循两个原则,即信息差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所谓“信息差”,简言之,就是指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异。以提问为驱动力的对外汉语口语课课文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遵循这一原则,原因在于:一方面,交际能力只有在真实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提高,具有信息差的问题为学习者提供了真实的交际机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具有信息差的问题是以表达意义和传递信息为目的的,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降低学习中的焦虑程度,优化课堂教学环境。“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焦虑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对焦虑而言,不管是个人的焦虑程度,还是整个课堂的焦虑程度,焦虑程度低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焦虑程度越低,对“可理解输入”的吸收就越多,从而第二语言学习成绩就越好;反之,焦虑程度越高,对“可理解输入”的吸收就越少,第二语言学习的成绩就越差。”[1]117

“以学生为中心”是1953年由罗杰斯提出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核心教育原则。以提问为驱动力的对外汉语口语课课文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问题的真实性”原则,指的是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应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等,能与其个人经验发生联系,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强烈的表达愿望。在学习过程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重视“意义学习”,他们认为意义学习是一种自我主动的学习。罗杰斯强调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这时学习者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学习速度和效果都会明显提高。二是“最近发展区”原则,是指问题难度的设置要切合学生的汉语水平并略高于其现有水平,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1931年到1932年间提出的概念,用于阐明教学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水平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实际发展水平,指儿童已经具备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个层面是潜在发展水平,指还没有形成的,但可以在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近发展区是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按照维果茨基的观点,这些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知识最容易被习得,所以教学应该走在实际发展水平之前,激活位于最近发展区内的语言知识,而最好的激活方法是社会互动。”[1]167

(四)运行机制:学生之间高密度、快节奏的互动问答

以提问为驱动力的对外汉语口语课课文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之间高密度、快节奏的互动与合作,并以其作为该模式的运行机制。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内的知识可以在互动中利用“支架”学习法激活。支架学习法的核心是,在交流和互动中教师等有经验人通过指导性的语言帮助学习者发现知识特征,使学习者克服困难,逐步搭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从合作学习到独立学习的过程。“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支架’学习法,是指教师等有经验的母语者可以通过与学习者的交流互动,引导学习者关注语言的特征,并在交流中促进学习者把语言特征内化到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对语言实现从他人调控到自我调控。”[1]168同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还发现,互动的作用还存在于同伴之间的合作中,两个人的学习或者小组学习同样能通过互动促进习得进程。[1]170“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高水平的思维和学习活动。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其次,在合作学习交流过程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外显化了,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再次,在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中,他们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的理解,建立更完整的表征,而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

在以提问为驱动力的口语课课文教学过程中,互动采用两种形式,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并以师生互动为辅,生生互动为主。师生互动主要起示范作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主体形式。这就避免了一人问,一人答,其余人旁听或不听的局面,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开口率”。

基于以上的论述,以提问为驱动力的口语课课文教学模式可以用图表概括如下:

二 以提问为驱动力的口语课课文教学模式实践范例

下面以《阶梯汉语中级口语3》中的第五课《打算:你打算去哪儿旅游?》的课文1为例,[3]说明以提问为驱动力的口语课课文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实施过程。

第五课打算:你打算去哪儿旅游?

课文1

迈克:暑假快到了,你准备回国还是在中国旅游?

琳达:说实话,这次来中国留学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儿,我挺想家的。但是话又说回来,来中国留学的机会也很难得,如果不趁假期好好旅游一下,以后准会后悔的,所以我想还是留在中国旅游吧。

迈克:那你打算去哪儿旅游?

琳达:说出来你一定知道,谁不知道你是中国通啊?

迈克:你先说说那个地方是什么样的,让我猜猜。

琳达:你知道,我喜欢自然风景,而且我对中国的宗教文化也很感兴趣。

迈克:所以你要去的是一个自然风景独特,又有宗教特色的地方,西藏对你正合适。

琳达:你怎么知道这个地方的?

迈克:我是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还看到了布达拉宫的照片,非常壮观。

琳达:没错儿。西藏在青藏高原上,那里海拔很高,天很蓝,有很多雪山,还有大草原,景色特别美。另外,那里流行藏传佛教,宫殿寺庙的建筑非常有特色,布达拉宫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那儿每年都有很多宗教庆祝活动,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

教学环节的设计如下:

(一)导入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的设置非常重要。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导入可以从当课的话题切入,也可以从与话题有关的某一词语切入。

本课的功能项目是“打算”,课文题目还包含“旅游”这一话题词。因此,我们以“打算”和“旅游”作为发散式提问的核心话题词,设置如下问题:

(1)今天中午你打算去食堂吃饭还是去饭馆儿吃饭?

(2)下学期你还打算在这个大学学习汉语吗?

(3)你有在中国工作的打算吗?

(4)下午你有什么打算?

(5)学习结束后,你打算去旅游吗?你打算去哪儿旅游?

(6)学习结束以后,琳达有什么打算呢?

“打算”既是动词,也是名词。上面的问题既有“打算”的动词用法,也有名词用法。其中,问题1还包含了“A还是B”这个表示选择意义的句型,是课文中“你准备回国还是在中国旅游”的变体。问题(5)和(6)自然而然切入到了本课话题。为了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互动活动,教师给出问题后,首先要求全体学生复述问题,然后互相提问。复述问题的环节非常必要,既可以帮助学生记住问题,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学生之间的互动结束后,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两组学生进行汇报。通过这一轮互动,学生头脑中有关“打算”和“旅游”的认知图示被激活,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认读课文

认读课文是一个熟悉课文内容的过程,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齐读等形式。此环节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发音,这种在语流中的纠音正调是十分必要的,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这也几乎是所有教师都会采用的。

(三)讲练课文

认读课文后,师生共同确定的重点句子如下:

1.暑假快到了,你打算回国还是在中国旅游?

2.说实话,这次来中国留学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挺想家的。

3.如果不趁假期好好旅游一下,以后准会后悔的。

4.我喜欢自然风景,而且我对中国的宗教文化很感兴趣。

5.西藏对你正合适。

教师将这五个句子写在黑板上,分别找出其核心词语或核心句型,并以此话题,进行发散式提问。教师口头说问题,不板书。限于篇幅,我们以两个重点句子为例进行说明。

1.暑假快到了,你打算回国还是在中国旅游?

“……快到了”和“A还是B”是该句子的核心句型,“打算”、“回国”和“旅游”是核心话题词。问题设置如下:

(7)午饭时间快到了,你打算去哪儿吃饭?

(8)你打算跟谁一起去吃饭?

(9)你打算吃中餐还是西餐?

(10)周末快到了,你有什么打算?

(11)朋友的生日快到了,你打算送她什么礼物?

(12)周末你打算在宿舍学习还是去图书馆学习?

(13)学完汉语以后,你打算回国还是在中国旅游?

(14)你打算什么时候回国?

(15)回国时你打算给父母带什么礼物?

(16)回国后你有什么打算?

(17)回国后你打算不打算继续学习汉语?

(18)回国后,你打算去旅游吗?你打算去哪儿旅游?

(19)你打算坐飞机还是坐火车去旅游?

(20)你打算什么时候出发?

(21)你打算旅游多长时间?

2.说实话,这次来中国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儿,我挺想家的。

该句以“说实话”、“出远门儿”和“想家”为话题词进行发散式提问。首先,以“说实话”为话题词进行设问,要求学生用“说实话”回答同伴的问题:

(22)你觉得食堂的饭菜怎么样?

(23)对你来说,听力课难不难?

(24)你认为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严格不严格?

(25)你喜欢上张老师的课吗?

围绕“出远门儿”和“想家”设置如下问题:

(26)这次来中国留学是你第一次出远门儿吗?

(27)你第一次出远门儿是去什么地方?

(28)你第一次出远门儿是什么时候?

(29)你第一次出远门儿时想不想家?

(30)刚到北京时你想家吗?现在你想家吗?

(31)想家时你做什么?

第(27)到第(29)个问题作为一组,教师一次说出,且语速较快;第(30)到第(31)个问题作为一组,教师一次说出。教师说出一组问题后,要求学生首先复述问题,然后与同伴互动。对学生而言,单个问题的难度都与其现有的汉语水平相当。当教师一次说出一组问题时,难度增加,但是,学生借助“复述”这一“支架”仍可顺利完成互动。

(四)教学过程反思

在导入和课文讲练环节中,我们设置了大量问题。教学实践中,学生完成这些问题占据了一堂课(50分钟)95%的时间。这95%的时间都是学生的互动时间,都是学生在积极使用汉语“做事 ”,体现了“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和“语言是在使用中学会的”的当代语言教学理念。

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带来的是丰富的、大剂量的目的语输入和输出。教师在目的语输出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有系统、不杂乱、有规律的重复信息,主要是重点词语和句型。这有利于学生对目的语规则的认知和习得。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输入和输出同时进行的过程,已有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对语言习得固然重要,但是“可理解的输出”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吸收和控制,而且可以激励他们在有意识地了解自身语言问题的基础上,提高输出的可理解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以提问为驱动力的口语课课文教学模式在给学生创造“输入”和“主动输出”的机会方面具有传统课文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 结语

当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积极地使用语言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学习者在有意义的语境中使用目的语越多,其语言能力发展得越快。以提问为驱动力的口语课课文教学模式践行了这一理论。中国教育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颁发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规定:“国际汉语教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习目的,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最终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4]以提问为驱动力的对外汉语口语课课文教学模式的高密度、快节奏的互动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课堂氛围,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且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

[1]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17.

[2]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17-22.

[3]周小兵.阶梯汉语 中级口语[Z].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9:38-39.

[4]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2.

猜你喜欢

驱动力口语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酒中的口语诗
温暖厚实,驱动力强劲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级功放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