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的印记——富区第一住宅楼

2013-11-16于淑华

黑龙江史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沙俄嫩江住宅楼

于淑华

(富拉尔基区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41)

富拉尔基虽不是我的出生地,但我已在这里生活了五十多年,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我的身心、以及骨子里都已深深地烙上了“家乡”的印记。齐齐哈尔市里那座青砖大瓦房的童年记忆犹如飘袅的云烟渐行渐远。

既然是家乡,我就总想了解她的古往今来。我的一位达斡尔族的老朋友,他自称是土著人,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了解这块土地上的沟沟坎坎和一切古迹。在他的指点下,我知道了很多家乡的“第一”:富拉尔基火车站;沙俄建造的第一座嫩江铁路大桥西岸仅剩下的百年桥墩;嫩江富拉尔基防洪堤坝的起点线;三百多年的古榆树;铁北三三文化宫前的莫名墓(毛子坟)。这些记忆润泽笔端,留下了篇篇足迹。但还有一个夙愿没有完成,那就是“富区第一住宅楼”还未形成文字。

11月1号,这个初冬的清晨,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去探访“第一楼”。这条路,自从向导带路之后,我已走过多次,每次都是和朋友们一起说说笑笑似逛街观景一般。而今天却不同,我独自一人怀着“追忆历史,重笔溯源”的心情,去探访它。

穿过红岸公园前的大早市,向北一看,我愣住了。原本熟悉的土路已荡然无存,眼前的景象让我迷茫得不识其途了。那一片红砖瓦房不知何时拆迁,拔地而起的幢幢楼房节次鳞比,未完成的工地显得杂沓凌乱。我辨了辨方向毅然向工地深处走去。两天前刚刚下了一场雨,临时的路被载重卡车压出深深的沟壑。我吃力地推着自行车,艰难地行走在凹凸不平的车辙印中,只一会,两只脚沾满了泥巴抬也抬不起来,身上已汗津津的了。我愁楚地站在那里,犹豫地看着前边好长的一段路,想着去与不去。忽然,有一种沉重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于是我奋力推着车子、拔着双脚前行。每走一步都像跋涉在沧桑的岁月中、行走在时空的隧道里一样,我踏着泥泞崎岖的路向着我的目标前进。

这是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黄色二层小楼,它坐落在滨州线嫩江铁路大桥富拉尔基段西南侧的铁路三角地。在高大楼房的建筑面前,它显得那样低矮、那样貌不惊人。第一次向导带我来时就说:现在你看它其貌不扬,在当年那可了不得,它可是咱富拉尔基的一景。你想啊,在草屋、马架子住了几辈子的人们,听说有楼了,就从老远的村屯赶上牛车到这里来看景儿。人们还猜测着楼是怎样爬上去的?一定是把梯子挂在墙上,爬上梯子才能上到二楼。就像爬梯子上到仓房顶上晾晒谷物一样。这楼房可让人开了眼界啊。

他笑着摇摇头,表示不可思议。

在他的讲诉中,我也被震撼了。是啊,试想时光逆转追溯到近120年之前,在那空旷无际的土地上,一片荒原、一马平川,拔地而起的这座高楼给那些祖居在这片土地上,从不知世上还有红砖绿瓦,还有这黄色的高楼的人们带来多大的视觉冲击,多大的心灵震撼?就算现在,在周围低矮的仓房相衬下,它也算鹤立鸡群了。

后来我查阅了资料: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沙皇俄国与满清政府签订修筑《东清铁路合同》后,沙俄进入东北,以哈尔滨为中心,分东西南三线同时相向施工。富拉尔基作为滨州线的重点要塞,开始修建“嫩江铁路大桥”和火车站。铁路沿线“附属地”随之建成了一片片黄色的俄式住房。

眼前的这片铁路三角地除了这栋楼房,还有很多的平房住宅。俱乐部、疗养院、马厩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是他们的聚集地,他们的活动中心地带。于是,我拿出相机留下了张张印记。

如今,这一片已近120年的老房子都已被挂上“重点保护建筑”的牌子。牌子上写着“保护城市印记传承历史文脉”的文字。是啊,面对这富拉尔基的第一座住宅楼,面对嫩江1号铁路大桥的百年桥墩、火车站和铁北三三文化宫前的“莫名墓”,面对这些沙俄留下的历史的印记,我们怎可遗忘?我们的祖国曾经被入侵者的蹂躏,我们的资源曾经被侵略者的掠夺。如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繁荣昌盛,祖国的土地、祖国的钓鱼岛绝不会再有入侵者的足迹!

注:“东清铁路”民国后改称“中东铁路”,现在的滨州线。

猜你喜欢

沙俄嫩江住宅楼
某住宅楼的混凝土点状爆裂原因分析
住宅楼钢筋结算特点分析
推进嫩江市霍龙门镇社会全面振兴 做到“六个坚持”实施“六大战略”
百年嫩江
我家住在嫩江边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沙俄势力研究
巴基斯坦塌楼埋了数十人
嫩江玛瑙红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