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渐行渐远(外一篇)

2013-11-15周连勇

雨花 2013年11期
关键词:同学老师

●周连勇

父亲渐行渐远(外一篇)

●周连勇

这个过程其实是父亲最幸福的过程,平静的表情下是欢喜的内心,其他人不懂,儿子懂得。

父亲今年虚岁八十三,属羊,身板挺直,饭量正常,每天二、三两白酒,喜欢绿茶,与老家古镇的街坊邻里打招呼,说很简短的话,常与母亲默默对坐,偶尔抽烟,香烟在指间灰烬渐长烟蒂渐短,空气静寂,时间流淌。父亲的耳朵已经不大听得清、听得明了,语言交流越来越少,两腿也慢慢疲软无力,活动范围逐渐变小,已很不情愿到大城市来。行走在高楼大厦中感受到的压迫,快节奏和肮脏的空气,父亲不喜欢!父亲心里当然喜欢儿子常回家看他,但从来不说。

我知道父亲的内心活动,周围的家长里短他听不见,也不想听见,粗茶淡饭,安静过活。很多年前哥姐就曾建议把老宅处理掉,一起到城里来与我们同住,被父亲断然拒绝,父亲要守住老宅,守住我们出生的根,我们走得再远、飞得再高,守住根就能得到先辈庇佑,子女就会平安,平安就是幸福!

父亲是三十五虚岁生我的,我在十六虚岁离开老家之前,与中年、壮年的父亲相伴最多,那时的父亲一米八三,身材健美挺拔,目光炯炯,相貌堂堂,用现在时兴的话讲,绝对帅哥!小时候的我常被父亲带着走亲访友,会晤同事,拜见老师。从扛在肩膀上上街打烧酒,到牵着我的手跟他上班,到搂着我的肩膀送我上大学,父爱的很多细节因为时间久远已经模糊不清,但成长中的有些情景竟然日久弥新,恍如昨日……

大概是我五、六岁的时候,夏天,父亲在临泽镇粮管所做事,带我上班第一天,听说晚上文化馆院子里有艺人说书,便早早下班,去食堂吃晚饭。饭后一身汗水,洗澡换衣,牵着我的小手,哼着小曲,沿后河边左拐,穿街走巷,到了文化馆门口,哪知这里早已人山人海,院子挤得满满的(可见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小镇的文化生活多么单调,老百姓的文化饥渴多么严重!),记不得当时有没有门票,如果有,估计也就一人五分钱,儿童免票。长方形的院子顶头摆了一张类似于课桌的案子,上面盖了一层蓝布,蓝布上有只带盖的茶杯,茶杯的旁边有一长方体的小方木,一把木椅上已经坐着一位穿着黑色短袖衫的胖伯伯,回想起来有点像今天的郭德纲,手执一把大大的纸扇在呼呼地摆动。实在太热!院子中间坐的都是周围靠近的居民,自带小马扎,长板凳早早等候;长方形院子的周围是一排平房,平房与院子之间有走廊,身材魁梧的父亲刚带我挤到略靠前面的走廊柱子下,就听一声惊堂木拍响,说书开始了,听众顿时安静下来。说书人一口标准的扬州腔,说的是《三国》里的一段《草船借箭》,说书人绘声绘色,声音抑扬顿挫,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那把时不时收放、变幻神奇的纸扇,听众沉醉其中的情景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父子听得入迷,我坐在父亲的肩膀上已经一个小时,劳累一天的父亲估计已经撑不住了,全身汗湿的父亲托举着让我坐在走廊上面的横梁上,然后两手交替扶着我,这样肯定轻松多了,大约半个钟头的光景,故事接近尾声,高潮迭起,众人鼓掌!父亲也情不自禁要鼓掌,失去父亲扶持的我一声尖叫,险些从横梁上滑落掉地,反应灵敏的父亲回手将我接住,我们都一身冷汗,但父亲继续小声幽默地对我说:你鼓掌啊!

老家四邻乡镇几乎每年都有小孩淹死,或骑车摔伤的事故发生,母亲对我们姊妹兄弟看管极严,夏天不许下河游泳,小孩不许学骑自行车!我看到有的中学同学骑着自行车出远门,简直羡慕得吐血(不亚于现在的年轻人向往着开越野车去旅行)!终于找到一次机会,父亲骑车带我去吴堡镇办事,回来的路上,看到马路笔直宽敞,我忍无可忍,明确提出要学车!父亲微笑着说,好!先让我在前面掌握车龙头骑着,他在后面扶着车后座,防止歪倒,等到我龙头把正,脚踩流畅,他就慢慢地松手,紧随车后防止摔伤。谁知我年少气盛轻狂,感觉车骑顺畅后,便一路猛踩狂奔,感觉大路两侧的榆树、柳树呼呼后退,蓝天白云,微风荡漾,好不惬意!把我可怜的父亲甩得老远老远。当我得意忘形后急急地停下车来回望的时候,视野里父亲的身影已经很小很模糊,但还隐约可见他长时间奔跑后疲惫的身躯和朝着我远去的方向挥舞的手臂,那瞬间的景象一下子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内疚、悔意溢满胸腔!

当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我家里的时候,我其实并不高兴,因为有一门课没有发挥好,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但父亲很欢快,强调大学其实都一样,都是大学,只有学好学不好才会不一样!很快打消了我情绪的阴霾。父亲兴冲冲地通知至亲好友,张罗着报到前的各项准备。无意间父亲发现自己的工具箱里若干年前不知是谁用黑毛笔写了一个繁体字“马”字,但下面的四个点一直空着,父亲让我找来毛笔墨汁,认认真真地把马的四条腿添上,意味深长地对我说,鹏程万里的时候到了!还请熟悉的木匠帮我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行李箱。去学校报到那天,父亲瞒着我带了一蒲包袋螃蟹,准备带给我的老师,可能,想着儿子这么小(当时我的确是班上最小的男生),离开父母生活盼望着老师多一点关照。哪知报到那天,学生、老师川流不息,也不知道谁是我的老师,又好像谁都是我的老师,交了报到证的我,全然投入到与室友、新同学见面,与老乡相识的氛围中,哪里还会注意父亲的心理活动?不知父亲在校门口,在马路边徘徊了多久,才最终放弃了送老师螃蟹请老师关心的念想。

我和父亲在公交车站道别的时候,信誓旦旦地说,您先回去,等我毕业,我带您在南京好好地玩一玩!谁知实现这个承诺已经是上大学十年后的事情了!想起来不禁唏嘘长叹!

我始终相信心灵感应!儿子渐渐成熟,父亲慢慢老去,儿子世界越来越大,父亲世界愈来愈小!特别是近些年来,我愈发强烈地感受到父亲心境和情绪的变化,在父子间渐渐变少的语言交流里,父亲捕捉到的都是重要的、贴心的信息!父亲有时会冷不丁地问我,今年业务怎样?压力大吗?小孩在国外适应了没有?当我静下心来和父亲说话的时候,竟然感觉到父亲的听力有所恢复!我知道父亲对钱、物质已经没有太多的概念,个人所需越来越少,但他仍然希望看到子女对父亲有某种姿态,看到左右四邻的尊敬,看到晚年因为子女的出息而产生的荣耀!我解读父亲的心思后,时常会设计一些让他欣喜的场景:我带上助手小董,车上塞满父亲喜好的茶、烟、酒,日常用品,不打招呼回家,把车子停在老街的那头,让小董拎着大包小包,老远就喊着“爷爷,我们回来看您啦!”穿过街巷热情呼唤的过程中,街坊邻居都探出头来,朝着父亲的方向,帮着大喊,周老爷子,你儿子又回来看你啦!其实父亲早就听到了,但是依旧冷静地、缓缓地步出家门,环顾一下四周,看看还有哪些邻居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儿子“又”回来看他,“又”带回这么丰富的食品、礼品,然后开始给围过来的男人们散烟,强调要抽好烟,抽差烟对身体不好!然后再回过头来,似乎不经意地看着早就微笑地等他检阅的我,说,这么忙,怎么有时间回来的?然后再走进家门闲叙。这个过程其实是父亲最幸福的过程,平静的表情下是欢喜的内心,其他人不懂,儿子懂得。我有时会带一件高尔夫球衣给父亲穿上,帮父亲把胡子刮干净,然后告诉他,打高尔夫就是穿着这样的衣服的,下次父亲看电视的时候就会留心高尔夫球是怎么打的,闭塞的生活又多一点朦胧的乐趣!

岁月无情。父亲离生命的起点已经渐行渐远,我衷心祈祷父亲生命的旅程能够走得远一些,再远一些!快乐,更快乐一些,让不孝的儿子多一些陪伴,多实践一些让您快乐的创意!亲爱的父亲,我爱您!

凌老师

时光倒回1981年10月。秋风踌躇。

高考因三分落榜,我已经在吴堡中学理科复习班“回炉”。记得再过几天就是16周岁的生日了,突然接到县文教局书面通知:到县教师进修学校文科复习班报到!

父亲带着我去文教局想问清缘由,接待我们的是一位王股长,他很认真、严肃地对我父亲说,你儿子语文、政治、数学三门都不错,理化差了些,短时间内也很难把理化赶上,改考文科,主攻历史地理,希望很大!你让他去上吧!就这么似懂非懂、满腹狐疑地到县教师进修学校文科复习班报到了。

凌老师就是这个文科复习班的班主任,兼教数学。

凌老师看上去不到四十岁,乌黑的头发整齐梳向脑后,带着金边眼镜,身材匀称,走起路来淡定从容,风度翩翩。很少的班会每次开得很短,教室里鸦雀无声,凌老师的讲话言简意赅,总是切中要害!

凌老师在班会上讲话似乎从来不看哪个具体的人,自己沉浸在内容里;也很少点名道姓批评哪一位同学,但他不怒自威的目光,慢条斯里、绵里藏针的话语,好像是在暗示:我在说谁,你们心里清楚!你们怎么改正,怎么提高,我在等着瞧!

当时像我这种理科改文科的同学有一批人,大家患得患失的想法,不时在要不要改文科,要不要继续考理科问题上纠结!这在当时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时间在飞逝,弄不好两头不落实,高考机会就会失去!凌老师专门针对理改文思想波动的同学及时召开班会,立场坚定、义无反顾地要求我们理解破釜沉舟的道理,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把历史地理课抓起来,保有其他功课的优势,把总分赶上去!在凌老师镇定的神情、激励的话语感染下,同学们很快稳定了思想,据个人情况规划冲刺高考的步骤!

还有一个特别深的印象就是每次阶段考试、模拟考试后都要全班同学排名次。对于落后的同学,等待、经历宣读名次的过程无疑都是一种煎熬!但奇怪的是,每次凌老师宣读名次时,语速平稳、舒缓,最后一位同学名字读完后,凌老师优雅地把名次册折叠好,什么话也没有,转身缓缓离开教室,留给大家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

三十年后的2013年6月1日,全国各地的同学赶回故乡为徐老师祝贺八十大寿,师生欢聚,叙旧话新把酒饮,感慨万千!

凌老师已经两鬓花白,身体也不似当年挺拔,但沉静的外表下仍然跃动着对学生挚爱、对教育忠诚的内心,激情依然澎湃!

凌老师在师生座谈会上的精彩演讲,仍然把我们带进了那段终身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

“今天81、82届同学聚会,我们少请了一个人,当时是教育局的夏副局长,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我们这个群体,当时是什么情况呢?高邮进入文化大革命以后,教育政情一片萧条,若干学校科目开不全,特别是文科,夏提出来我们要办高考补办班,但高邮太缺乏师资了!缺乏到什么程度?你们还记得,你们进我们复习班,历史、地理是徐老师一个人教的,没办法啊,整个教育凋零了!在这种情形下,夏提出这个动议,我本人已经到电视大学工作,把我调过来,借教师进修学校这个场地,办了你们这个班。我今天代表大家,感谢当时夏局长,没有他就没有今天我们这个群体!

“我记得77年,邓小平主政后,提出恢复高考!77年高考是在冬天,邓小平同志已经心急到什么地步了!记得那时我到扬州去改高考试卷,集中到扬州中学,改试卷的师资可怜到什么程度?当时能教高三,能改高考试卷的人寥寥无几!你们刚才说了很多客气话感谢我们,我由衷地说,我代表徐老师、曹老师,感谢你们,你们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在座的绝大部分是农村的孩子,当时你们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而是吃亏在师资不齐,下面有很多学校,英语课根本就没人开,高中的数学教不起来,历史地理课更是没人教,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形成你们这样的群体!你们当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个叫求生的欲望,因为家里面已经实无指望了,我记得家庭状况稍好一点的,是殷同学,你父亲好像做皮鞋的。你像黎同学,可以说是一贫如洗!他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他手上,他家庭的命运也掌握在他手上!所以你们当时考大学,肩负自己的重担,也肩负着家庭的重担。二是我们跟你们没有经济来往,你们补习班拿的是助学金,我记得你们高考前,我到教育局给你们争取了一天一毛钱的补助费,一个月三块钱,全场雀跃!现在三块钱掉地上,可能都有人不拾。

“当时,我们和你们,就是纯真的师生关系,有共同的事业追求!我记得我当时要求你们很重要的几件事,第一件事,熄灯,把教室里面看一下,不能再留人;第二,查查电线杆下面有没有同学。你们太用功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高考前几天,人家忙于复习,我把你们带到芦苇荡,为什么?我感觉到你们压力太大了,这么小小的年龄,要考虑到父母,考虑到兄弟姐妹,这个担子太重了!那么重的担子,你们考不好怎么办?我想让你们放松心情!所以我总感觉,你们这两届,也可能不止这两届,就我们老一辈来说,你们是我们的希望,你们是我们的骄傲,你们是我们的心头肉!谢谢!”

凌老师的话还没讲完,很多同学都已经泪流满面……

猜你喜欢

同学老师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娜子姐姐信箱
追老师
请假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