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沃土G20一期工程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2013-11-10韩尧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3年1期
关键词:生物医药北京市北京

□本刊记者 韩尧

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三年内翻番,突破千亿元大关;2011年医药工业销售利润率领先全国,远超第二名5个百分点;南北两翼协调发展,聚集区总收入在全市占比高达78%。

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取得的上述骄人成绩,大部分归功于50家生物医药企业。虽然他们的发展历程和优势各不相同,如今却扎根于同一片沃土——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

G20工程为何能撬动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杠杆?这个问题在2012年第十六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有了答案。

集中主要力量支持重点企业

G20工程能够有力推动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首先在于这个工程能够集中主要力量支持重点生物医药产业。

2010年4月23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启动G20工程。“G”是英文Great的首字母,代表规模大、贡献大的重点企业;“20”表示“二八法则”中最重要的20%,代表以80%的资源支持20%的重点企业。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闫傲霜介绍说,北京市实施G20工程,就是为了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选择、规模发展,集中力量支持一批规模企业、培育一批潜力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重点企业,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G20工程计划分两期进行:一期为2010年~2012年,目标是将2009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394亿元提升至1000亿元(不含商业);二期为2012后的5年,计划将生物医药产业对北京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度提高至5%以上,推动医药产业成为首都具有战略意义的支柱产业。

在G20工程启动当年,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3家生物医药企业成为首批G20企业。截至2012年12月,入围“G20工程”的生物医药企业已经达到50家。

集中优质资源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G20工程能够有力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还由于它能够有效地集中整合首都各类优势资源。

北京具有全国得天独厚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技术、研发资源。在人才资源方面,北京有近12万海外归国留学人员及高校院所生命科学研究人员,每年还有超过8万人的生物医药领域毕业生。而在我国实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中,在北京的生物医药方面人才就有62人。在北京市实施的“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海聚工程)”中,生物医药方面的人才就有151人。

在技术实力方面,北京有国家临床研究基地65家,有包括北大、清华等名校在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72家,而设在北京的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占全国总量的40%。北京还是全国许多优秀创新成果的发源地。

过去多年来,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取得过很多成绩,但发展速度却比不上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各种优势资源。而G20工程的推出及一系列相关机制的建立,包括医药创新联盟等协作组织的成立,使全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创新成果紧紧联系在一起,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与生物医药企业的经济实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了发展合力。

部门联动及时解决200余个发展难题

G20工程能够有力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还因为这个平台促进了相关政府部门的联动,共同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排忧解难。

三年来,由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经信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等部门(单位)组成的G20工程联动工作组,始终坚持以“一企一策”为基础,逐步深化“多企一策”、“一企多策”服务。工作组建立了以G20企业为主体的1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档案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并通过“贴近、贴身、贴心”服务,为企业出谋划策,为企业解决了200余个大大小小问题。

譬如,为了解决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北京市科委联合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和银监局,共同启动“金融激励试点方案”,使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获得的贷款由2009年的9.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4.2亿元。截至2012年11月底,北京市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已达21家,融资突破100亿元,总市值突破1000亿元。

再如,在北京市社保局、卫生局、药监局、发改委等部门的关注下,经过相关专家的严格评审,北京市以重大创新品种为代表的88个医药新品种被纳入北京市医保目录。北京市经信委、药监局等还积极搭建“北京生物医药创新促进平台”,2012年已有5个1类新药进入创新促进平台的绿色通道。

引领研发创新重磅产品开始涌现

G20工程能够有力地推动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还由于它能有效地引导研发创新,促使生物医药重磅产品不断涌现。

G20工程主要从两方面引导促进企业的研发创新:一是通过政府加大投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的研发投入约占总投入的70%。

二是通过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业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北京市现有研发服务业企业近200家,其中,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ABO联盟)已成为服务全球创新的“北京品牌”,ABO联盟成员已发展到39家,2011年为297个创新品种提供了服务,推动了54个创新品种的产业化。

正是在G20工程的引导促进和相关企业努力下,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磅品种开始陆续出现。包括:北京市第一个年销售20亿元的大品种“拜唐苹”,10亿元大品种泰德“凯时”。此外,G20工程实施以来,北京市还有42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超过230个品种进入临床研究。

附表:G20工作组联合相关委办推动“G20工程”实施

猜你喜欢

生物医药北京市北京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苏州浩欧博生物医药销售有限公司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苏州高新区:加速驶向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千亿级”新蓝海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