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太想改变这个世界了——《三十年三十人》一书背后的故事

2013-11-08卫藤

中国新时代 2013年1期
关键词:社科院研究生院师兄

卫藤

读者对《三十年三十人》一书的评价颇高,都说值得一读,其实关于这本书怎样出笼的故事也一样很精彩

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四元桥外丽都饭店北边一点,一块人烟稀少的地方盖起了一座占地不到10亩的院落,那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从外观上看,它不像那些名校那么有学府的样子,但来这里读书的学生却都是全国各大学顶尖的学生,老师的实力更是国内其他大学所不能及,可谓高手云集。

社科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由邓小平、叶剑英亲自批准设立。周扬、胡绳、李铁映等先后都当过研究生院的院长。

社科院研究生院培养学生与其他院校不同,这里没有本科生,只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导师都是社科院各所的研究员,讲课像讲座,研究什么讲什么,基础课请北大等院校的老师讲。

我是2003年考入这所院校的,毕业后不甘心捧着官饭过一辈子,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做了个小公司,叫八间房顾问公司。公司大号叫“八间房”,是因为我们研究生院坐落在地理名称叫“西八间房”的地方,有点纪念意义吧。公司几个创始人都是研究生院博士毕业,我们主要利用所学,做点培训、图书、咨询服务等业务,不到两年时间倒也做得小有起色。

2007年的一天,哥几个谈起2008年将是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想起30年来研究生院培养出那么多的大学者、企业家和高官,不胜感慨。滕征辉师兄老于江湖,历数仅在任的副部级以上毕业生就有50多位,大学者、大企业家更是举不胜举。哥几个一合计,咱没那么多钱赞助给母校30岁生日,干脆就以我们的同学为题材,攒一本书献给母校,表表心意吧。

说干就干,在研究生院院庆办公室的支持下,我们拿到了7,000多名毕业生的名单,反复筛选,列出了100人为代表人物,考虑到每个人的分量在江湖上都是一座碑,实在难以取舍。后来一咬牙一跺脚地说,反正我们年轻人不懂事儿,选谁算谁吧,好歹也得把研究领域中的那点事儿说明白,本人的故事也要精彩。

编书这个事情,说着容易,想做好还真不轻松。我们一想,编个一般的书自己干没问题,做这本书得找一个懂出版的人一起参谋参谋。滕师兄真是见多识广,一般的事难不倒他,他想了想说,咱们找老魏去。老魏是干什么的?滕师兄接着说,那是我老哥儿,叫魏志强,我俩在研究生院读硕士时是一个班的。魏兄当年操盘《三联生活周刊》,人称做出了一本中国的TIME杂志,他一直没离开出版领域。大家一听马上说,那就赶紧找来商量商量吧。

2007年冬天,在东郊的一个小咖啡馆里,几个师兄弟汇聚一堂。说起为母校出书的事,魏师兄兴致颇高。他说,这本书先要有一个好的书名。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来,热聊之间,魏师兄灵光一闪,想出了一个题目:《三十年三十人》。他解释说,研究生院建院30年,也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就以这两个“三十”来探讨怎么编辑这本书吧。像蓦然回首间看到的情人,大家伙一致通过。时间跨度和人物一圈定,这事儿就算靠谱了。

到了具体编书时,我们觉得还是有问题,首先我们对一些历史情况还不甚了解,需要请个人给我们讲讲。一天,在亚运村的湘西土菜馆里,经济所副所长张平应邀来给我们侃经济学界的故事。这次来了8位师兄弟,大家围坐在一起,听张平师兄在那儿神侃。他对经济界掌故的了解,绝对是国内老大级别的。张师兄为我们从头说起,从许涤新、孙冶方、薛暮桥等8位部长驾临经济所,到巫宝山、顾准、刘国光、张卓元、吴敬琏等大学者济济一堂,那时候的经济学殿堂就在社科院经济所。张师兄讲,研究生院真正的第一批毕业生其实是1965年那一届,有杨圣明、张曙光等十几人。1978年恢复招生的那一批像孔丹、李零、薄熙来、陈元、陈东琪他们都算第二届了。一谈到经济改革,张师兄更是眉飞色舞地给我们讲起了学兄学姐的故事。他说,从1979年起,先后有几拨年轻人被邀请到中南海参与制订国家经济政策,为主的就是社科院的几名毕业生。当时有四大流派:一是王岐山、周其仁为主的农村发展研究所;二是王小强领头的体改所;三是吴敬琏老师的几大弟子,如李剑阁、楼继伟、郭树清等人的整体改革派;四是黄江南、朱嘉明的工经所派。这些算是第一拨。第二拨人又有社科院82级的华生、张少杰、何家成等一批师兄,其成名之作就是学界都知道的“价格双轨制”。张平讲得神采飞扬,众人听得心驰神往。彭焕杰师兄很有感慨地说,他至今还记得西八间房最小的那个宿舍楼有四个对门的房间,住了四位博士,分别是马建堂、黄小祥、李金早、王忠明,现如今他们都已成了副部级干部。滕师兄评价人总是特别,他说,要说神人还得数张承志,不仅当了作家,现又发了大财,干啥啥行啊。另一位师兄接着说,华生也不含糊,不说发大财、当大校长,连现任的作协主席都让他娶了。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我们对《三十年三十人》一书的理解又进了一步。最后,还借国家奠基人的两句诗丰富了一下书名:经济改革篇叫“指点江山”,思想文化篇叫“激扬文字”。

闲谈中,唐磊说起当年文史哲那帮博士去郊游时徐友渔说的一句话:“如果咱这车要是翻了,中国的文化就没了。”众人一阵大笑,连问:“车上都谁啊?”回答说有刘冬等等,又是一阵大笑,这笑声不仅仅是因为徐师兄的夸张,更带有一种社科院人的骄傲。

我们当时还确定了本书编辑的组织架构,滕师兄点子多、人脉广,又是八间房公司的董事长,顺理成章地牵头做了总编辑,喻建欢博士负责主编经济改革卷,唐磊博士负责主编思想文化卷。汤铎铎也参与进来负责具体编辑和组织工作,后来和喻建欢一起当了经济改革卷的主编。最后,魏师兄也被我们拉了进来当顾问。

在收集材料和内容编辑方面魏师兄比较有经验,他跟我们说,选进来的人物,传略你们可以写,但其思想部分最好用采访形式呈现,这样能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文字的生动性,但这也要求采访人具备扎实的相关学科功底。

于是,我们就按着魏师兄说的办法,开始采访、整理资料、编辑书稿。从策划到出书,差不多经过了整整一年时间,八间房公司的总经理喻建欢担起了所有组织、策划、领导的具体工作。

编辑这本书让我们感慨万千,每采访一个人,我们都觉得受益匪浅,同时也更加认清了本书的价值,更加坚定了推出这本书的决心。

我们首先采访的是黄江南师兄,他对学问、对改革的理解让我们惊呆了。以前我们只是听说过他的故事,这次是这么近的亲耳聆听,真是不一样。后来对其他人的采访,也都有采访黄师兄的同感。在这里,仅摘抄几位学兄学姐们对人生、事业、学问的看法,我觉得就足够惊人的了:

我和决策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距离,这是由分工决定的。——樊纲

知识就是力量,但无知同样是力量。——钱满素

在书房里看了40分钟的柏拉图出来到客厅看5分钟的李宇春,坦率地说,我是压抑着心中的反感情绪,来履行自己的责任。——徐友渔

我们这茬人虽然受的训练不够系统,但我们太想改变这个世界了。——张少杰

国企改革过程中所揭示的问题,远比解决的要多。——张德霖

对我们民营企业来说,改不改革才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发不发展倒还在其次。——冯仑

在采访中,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张少杰师兄。当时,少杰师兄已经身患恶性肿瘤,但非常支持访谈工作。少杰师兄除了回答采访问题,还给我们讲解了经济学界的一些故事。例如,关于莫干山会议,存在着多种说法,少杰师兄力持公允,从背景到人员、从议题到争论,娓娓道来、简洁明了。甚至他还帮我们联系其他师兄,听说华生师兄太忙,没工夫接受采访,他当场打了电话,直接做出安排。少杰师兄一直关心这本书的进展,到了确定他这篇文章的题目时,少杰师兄自己定了一个满怀激情的题目:我们太想改变这个世界了!2011年5月2日凌晨3点,少杰师兄在上海中山医院病逝,永远离开了我们。滕师兄为此还专门写了首诗: 百战念未枯,直透虚空骨。驾鹤忍回首,大道有前途。

经过近一年的采访、编辑,书稿终于出来了,我们开始联系出版社,比较了几家出版社后,编委会觉得还是与中信出版社比较体制编辑室最为投缘。这个出版社的肖梦老师带着一水儿的女将,肖老师本身就是社科院财贸所的老师,对学术界的人和事耳熟能详,给了我们这一批年轻人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没有她们,绝没有大家能看到的这本书。我们永远都会记得肖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在跟中信出版社介绍本书时,肖梦老师立马截断话茬说:“我们很了解,社科院前十届毕业生都是各界精英。”听了这话我真觉得十分受用,也以有这样一群师兄而骄傲。

回顾改革开放30年,再加上30个璀璨夺目的人生故事,《三十年三十人》这本书绝对算得上精彩。唯一遗憾的是,没能赶在2008年9月份社科院研究生院院庆之际面世。

在本书面世之时,正赶上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而来。中国因金融行业国际化程度低受影响不大,但实体经济还是受到不小的冲击。外贸本来是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外需的忽然萎缩,让我们有点发懵。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是投资过大,消费不足,我们一直用外需来弥补消费不足的缺口,这下外需不行了,靠不住了,怎么办?一系列新的问题,有待我们的学兄学弟们去思考、讨论:美国为什么发生了这样大的危机?中国怎样从危机的影响中尽快走出来?今后如何发展?对这样一些问题的回答,研究生院的学子们又将演绎新的人生……

猜你喜欢

社科院研究生院师兄
机器人给“二师兄”做手术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纲到省社科院调研
陕西省社科院为离休干部过百岁生日
日本师范研究生院入学定员充足率下降16.9%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Confucianism introduced by Lin Yu-tang
2016年西藏社科院16项院级课题结构
师兄,你好呀
窘死人的美女表白
森林防火期内 禁止在森林防火区野外用火
胡亚楠、张国英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