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的制备研究

2013-11-05陈文汨梁高杰

当代化工 2013年9期
关键词:油相水相O型

陈文汨,梁高杰,胡 琴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3)

微乳液是光学上各向同性、外观清亮透明(或半透明)、粒径为8~100 nm、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其粒子大小均一,稳定性高[1]。微乳液通常由油、水(或盐水)、乳化剂、助剂等成分在合适的比例下自发形成[2]。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则是由法国科学家Candau[3]于1982年首先提出,为聚丙烯酰胺制备开辟了一个崭新领域。

微乳液的制备与优化是AM反相微乳液聚合的基础,建立稳定的AM反相微乳液体系,对于研究反相微乳液聚合是至关重要的[4,5]。AM 的反相微乳液由AM单体、水、油相、乳化剂等构成。乳化剂种类及HLB值、水油比、油相物化性质、助剂等因素都影响着微乳液的结构。本文通过检测微乳液电导率、外观、稳定性、丁达尔现象、粘度等参数,研究微乳液体系结构变化,确定微乳液体系的优化配方,得到乳化剂用量最少、单体固含最高的均匀稳定反相微乳液。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理

微乳液体系的电导率变化是体系结构变化的重要特性之一[6-8]。反相微乳液是液滴形式的水相分散于油相中,体系电导率为油相电导,因此电导率一般很低,通过测定体系电导率可以粗略判断微乳液结构。当水相的比例超过某一临界值(称渗滤阈值)时,体系电导率会急剧上升,称为微乳液的渗滤现象。微乳液体系中,乳化剂HLB值、油相结构、单体性质、水相分率等因素都对微乳液体系渗滤现象产生影响。

图1 微乳液相区示意图Fig.1 Inverse microemulsion area

微乳液微观结构依具体情况而呈W/O、O/W、双连续甚至液晶结构。微乳液的相行为研究表明微乳液能以各种平衡状态存在,Winsor[9]将其分为 4类:WinsorⅠ型——下相O/W型微乳液与过量的油相平衡共存;WinsorⅡ型——上相W/O型微乳液与过量的水相平衡共存;WinsorⅢ型——中相双连续微乳液同时与过量油相及过量水相平衡共存;WinsorⅣ型——宏观均相,即通常意义上透明均一的微乳液。

图1是Candau F描绘的在适当温度下的拟三元相图示意图,从中可以了解各型微乳液的典型分布及其微观形态[10]。

图1中,1Ф代表微乳液体系只有一个宏观相区,其微观结构依具体情况可能为W/O、O/W、双连续型或液晶结构(即WinsorⅣ型)。2Ф代表微乳液体系宏观上有两个相平衡共存,其微观结构可能为W/O型与过量水相共存(即WinsorⅡ型)或O/W型与过量油相共存(即WinsorⅠ型)。3Ф代表微乳液体系宏观上有三个相平衡共存,其微观结构为双连续型与过量水相及过量油相共存(即 WinsorⅢ型)。本文所需要制备的即是图中1Ф区的W/O型微乳液。

1.2 仪器及试剂

仪器: FC104分析天平(上海天平仪器厂)、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市南阳仪器厂)、DDS-11C电导率仪(上海雷磁仪器厂)、JH-4多头磁力搅拌器(江苏金坛市中大仪器厂)、TU-19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尤尼科仪器有限公司)。

试剂:丙烯酰胺、Span80(AR,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Tween60(AR,天津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OP-10(AR,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异辛烷(AR,天津永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液体石蜡(AR,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0#白油(工业级,茂名市高山海洋化工有限公司)、Isopar M(工业级,河源市生兴行化石有限公司)、AEO-9(工业级,广州俊力化工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油相及水相的配制

油相:将有机溶剂与乳化剂按一定配比混合均匀,使乳化剂充分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油相。

水相:将丙烯酰胺单体溶解在蒸馏水中,配成一定浓度的水相。

1.3.2 微乳液形成过程电导行为研究

取一定量油相置于烧杯中,25 ℃恒温搅拌的同时向油相逐滴加入丙烯酰胺水溶液,搅拌10 min后将电导率仪电极置于以上溶液中,待电导率仪读数恒定后,记录电导率值G。

1.3.3 微乳液体系判定及稳定性测定

按照一定比例加入连续相烷烃、乳化剂、单体水溶液,搅拌均匀后置于带刻度试管中,静置24 h后观察各体系状态变化,并用电导率仪测量各微乳液体系的电导率值,以丁达尔现象为辅助测试判定微乳液结构,并做好记录。

2 结果与讨论

2.1 反相微乳液体系连续相的选择

许多研究表明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可采用烷烃作为连续相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配伍制备均匀、稳定、透明的微乳液。实验选取异辛烷、液体石蜡、10#白油以及Isopar M异构烷烃分别作为连续相,以Span80/Tween60作为复合乳化剂,丙烯酰胺水溶液单体质量浓度为25%(m/m),随着水相的增加,各连续相所形成的AM微乳液电导行为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连续相AM反相微乳液电导行为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ductivity of system and oil as the continuum phase

由图2可知,在加入水相之前,各油相由于结构及与乳化剂作用力的不同,电导率有所不同,但都非常低。当开始加入单体水溶液后,除异辛烷体系外,其他体系电导率都有所下降,而加入量较少时,体系电导率极低,且外观均为黄色透明或半透明状,并出现明显的丁达尔现象,可以推断各体系均形成了 W/O型微乳液。随着水相增加,石蜡和10#白油体系先后呈现电导率急剧增大的现象,而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此时体系出现乳白色,并变得极为粘稠,其很可能形成了层状液晶结构;异辛烷和Isopar M异构烷烃体系的电导率变化却很小。

保持油相组成不变,分别加入 5 mL浓度为25%(wt)的丙烯酰胺水溶液,搅拌均匀后静置24 h,观察测定体系各稳定性参数,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不同的连续相所构成的微乳液体系的状态和稳定性差异很大。异辛烷为连续相时,微乳液很快分层,上层均匀透明,电导率很低,丁达尔现象明显,可以推断其为W/O型微乳液;但下层呈乳白色乳液状,且无丁达尔现象,而电导率仍很低,应为普通W/O型乳液。液体石蜡为连续相时,体系约在10 h后开始分层,上层为析出的液体石蜡,下层呈乳白色且电导率很高,无丁达尔现象,推断其为普通乳液或层状液晶结构。10#白油及Isopar M为连续相时,体系为半透明状,电导率很低,且均有明显的丁达尔现象,可以推断其为W/O型微乳液,但 10#白油体系在放置过程中,微乳液顶部逐渐析出油相,说明其稳定性不佳,而Isopar M体系微乳液在观察期乃至后续长时间放置中均未有析出或分层现象,说明Isopar M体系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不同连续相与Span80/Tween60乳化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其配伍性相差较大,因此表现出体系对水相增溶量的差异,且所形成的微乳液稳定性也各自不同。综合考虑丙烯酰胺微乳液体系,Span80/Tween60为乳化剂时,Isopar M最适合作为匹配性连续相。

表1 连续相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continuum phase on the stability

2.2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体系乳化剂的选择

研究选用Span80与OP-10、Tween60、AEO-9两两复配,HLB值均为8.5,乳化剂总重量为2.5 g,固定连续相为Isopar M异构烷烃8 g,添加5 mL浓度为25%(wt)的单体水溶液,搅拌均匀后静置24 h,微乳液状态如表2所示。

由表2知,HLB值相同的情况下,选取不同乳化剂体系,微乳液的稳定性相差甚远。在所选取的乳化剂体系中,只有Span80和Tween60的配伍性最好,所形成的微乳液未出现分层现象。Span80的碳氢链亲油基团分散于连续相中,亲水基团失水山梨醇分散于水相,由于空间位阻效应而不能紧密排列。当与Tween60复配使用时,乳化剂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较单一表面活性剂吸附膜更为紧密的复合膜,从而提高了反相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因此,选取Span80/Tween60乳化剂体系来配制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

2.3 HLB值对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影响

固定连续相为Isopar M异构烷烃8 g,添加5 mL浓度为25%(m/m)的单体水溶液,Span80/Tween60乳化剂总重量为2.5g,调整两种乳化剂重量比从而改变乳化体系的HLB值。将以上微乳液搅拌均匀后静置24 h,微乳液状态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微乳液在HLB值为8~8.5下体系比较稳定,可快速形成W/O反相微乳液,且长时间稳定不分层,体系电导率很低,丁达尔现象明显;若HLB值低至7,则体系会逐渐分为三层,上层析出少量油相,下层普通乳液,中间层电导率为0.03 3 μS/cm-1可判定为W/O型微乳液,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中间层体积分率逐渐缩小;而 HLB值高达 9时,体系析出三层,上层为少量透明油相,中间层测得电导率为0.023μS•cm-1,浅黄半透明状,丁达尔现象明显应为W/O型微乳液,而下层测定电导率为 54.5μS•cm-1,黄色透明状,丁达尔现象明显,应为O/W型微乳液。

从以上分析可以推出,当HLB值较低时,易形成 W/O型微乳液,但低至 7时,体系不稳定,而HLB值较高时,Tween60比例增加,其亲水EO基团使体系亲水性增强,容易形成O/W型微乳液,只有HLB值在8~8.5时,Span80和Tween60的配比可以形成稳定反相微乳液。。

2.4 水相对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影响

固定微乳液连续相为 Isopar M 异构烷烃 8g,Span80/Tween60乳化剂总重量为2.5 g,HLB值为8.5,水相添加量为5 mL,改变水相中丙烯酰胺浓度,探索优化单体浓度微乳液体系,结果见表4所示。

可以看出,当单体水溶液浓度低于25%时,难以形成均匀稳定的反相微乳液;浓度在 25%~30%时可形成相当理想的反相微乳液;浓度在40%~50%时虽可形成稳定透明的体系,但体系电导率很高,粘度很大,应该是形成了层状液晶结构。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M有明显的助乳化作用,在微乳液形成时可分布在油/水界面上,使界面张力降至很低,从而增加界面膜的柔韧性,使界面更易于弯曲,协同乳化剂形成稳定的反相微乳液。且AM的极性基团易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使结合水不易逃逸,从而起到了增溶作用,增加了微乳液的稳定性。

表2 乳化剂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Table 2 Effect of emulsifier concentration on the stability.

表3 HLB值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Table 3 Effect of HLB on the stability.

表4 单体水溶液浓度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Table 4 Effect of monomer aqueous solution on the stability

为进一步提高单体固含,固定油相不变,将单体浓度提高到50%(wt),降低水相加入量,观察及测定所形成的微乳液性质及稳定性,结果见表5所示。

表5 水相分率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Table 5 Effect of water amount on the stability

可以看出,水相加入量低于3 mL时可形成均匀稳定的W/O型微乳液,此时水相加入量为微乳液体系的22.22wt.%(wt),最佳油水比2.67。当大于3.5 mL时电导率升高,开始形成层状液晶结构。结合表4可以推断,为形成高固含且稳定的W/O型微乳液,应提高水相单体浓度并减少水相加入量。

3 结 论

(1)通过测定微乳液电导率、外观、丁达尔现象及稳定性考察,从液体石蜡、环己烷、Isopar M及10#白油中筛选出最佳溶剂Isopar M异构烷烃作为AM反相微乳液体系连续相。

(2)通过对Span80、Tween60、AEO-9、OP-10等乳化剂对微乳液体系结构及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确定最优乳化剂为Span80/Tween60复合乳化体系,乳化剂加入量为微乳液体系的 18.52%(wt),最优HLB值为8~8.5。

(3)通过研究水相单体浓度、油水比等因素对AM反相微乳液体系结构及稳定性影响,确定最优单体水溶液浓度为50%(m/m),最大水相加入量为微乳液体系的22.22%(m/m),最佳油水比2.67。

[1]HoarTP,SchulmanJH. Transparent water-in-oil dispersions:the oleopa thic hydro-micelle[J].Nature,1943,152:102-103.

[2]崔正刚,殷福珊.微乳化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Leong Y S,Candau F.Inverse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J].Physic al Chemistry,1982,86(12):2269-2270.

[4] 瑄严瑞 .水溶性高分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84-178.

[5]哈润华,侯斯健,栗付平,等.微乳液结构和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J].高分子通报,1995(3):10-19.

[6]Kahlweit M.How to prepare microemulsions at prescribed temperatu re, oil, and brine[J].Physical Chemistry,1995,99(4):1281-1284.

[7]方道斌,郭睿威,哈润华,等.丙烯酰胺聚合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8]曹同玉,刘庆普,胡金生.聚合物乳液合成原理性能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

[9]Kahlweit M,Reiss H.On the stability of microemulsins[J]. Langmuir,1991(7):2928-2933.

[10]Candau F,Leong Y S,Pouyet G,et al.Inverse microemulsion polyme rization of acrylamide:characterization of the water-in-oil microem ulsions and the final micro-latexes[J].Colloid Interface Science,19 84,101:167-183.

猜你喜欢

油相水相O型
P204 萃取硫酸体系中V(IV)的性能研究
改性铵油炸药油相加注装置的设计
蚊子爱叮O型血的人?
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水相固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用菌中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量
海上中高渗透率砂岩油藏油水相渗曲线合理性综合分析技术
XLNO型低温脱除氧化亚氮催化剂性能研究
更 正
一种对稀释、盐度和油相不敏感的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配方
O/O型未定式极限的求法总结
储运油泥中非油相组分对表观黏度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