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年大陆拍卖市场,应该怎么看?

2013-11-04韩涧明

收藏 2013年10期
关键词:文博艺术品文物

韩涧明

2013年7月31日,笔者在北京瓯江草堂见到了赵榆先生。这位见证了中国20年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历程的老人,今天仍然在为文物艺术品拍卖事业忙碌着。谈及20年中国拍卖市场,赵先生是这样总结概括的——

看到苏富比、佳士得进军内地市场,很多人惊呼“狼来了”。实际上,我一点也不为我们的拍卖行感到担忧,这除了政策的限制之外,我们应该看到,经过20年发展,我们的拍卖行已经具有了自己一支过硬的队伍。大陆拍卖行的骨干,包括中国文物艺术品的鉴定人员早都已经超越了他们。像中国嘉德等拍卖行,各部门的专家都是各门类的佼佼者。

在1974年,我到了国家文物局,后来组织文物鉴定培训班。那个时候,中国能够进行文物鉴定的专家屈指可数,北京的耿宝昌、刘九庵、徐邦达,陕西的刘汉基,玉器方面的张永昌、薛贵笙……就那么几个。因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和老的古玩行断代了。但是今天,在20年发展之后,我们的鉴定水平在总体上绝不低于古代。我们今天的条件比古代更好,像今年保利春拍“小万柳堂”专场,包括“吴门四家”在内的72件扇面,一次都能看到,古人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在这个传媒时代,全世界各大博物馆,我们都能有机会去看,去接触各种各样的藏品。

问题在哪里呢?那就是,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各门类的鉴定家,包括很多年轻人,我们没有统筹,没有人来做这个工作。社会上成长起来的鉴定家与国家文博系统之间,大家应该是相互取长补短的关系,然而,目前国家文博部门对于市场不是鼓励参与,而是采取了不能参与的态度。他们的借口是文物艺术品市场成长太快,今天的文物艺术品价格太贵了,买不起了……这样的说法对吗?不对。

在文物艺术品刚刚兴起的时候,国家几大博物馆是都能参与其中,像《十咏图》1995年成交价1980万元、《出师颂》2003年成交价2200万元、《研山铭》2002年成交价3298万元,当时都是天价,那时候的这些天价比现在拍1个亿都震撼。为什么当时那么贵都敢买?因为有几位老专家,他们一心保护文物,不怕非议,不在乎流言蜚语,甚至直接找中央要财政拨款。这20年下来,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国有的文博部门才是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最大受益者。随着拍卖价格的上升,我们馆藏文物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提升。

但是,这种老专家的精神没有得到鼓励、发扬,当他们故去了,文博系统对市场的态度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今天国家文博系统中还正在发生这样的怪事——用于征集文物的钱,因为不敢买东西,最终都退回去了。这是价格太高的问题吗?不是。是文博系统没有总结经验,不作为了,是尸位素餐,有眼力的专家也得不到重视。本来可以做的事情,像今年保利春拍中的《明代丝绸之路大地图》,眼睁睁失掉了征集的机会。实际上,像这样重要的文物,对能够提供信息的人都应该表彰。

还有,在文物艺术品市场,也并不是只有高价的东西才可以买。像1996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征集的二三十件东西,包括《洪宪元年历书》、詹天佑日记等,便宜的东西一件才2000块钱,完全可以买。

文博部门可以做的工作很多,比如说,可以和行政管理部门、海关、林业部门等主动合作,推动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在1974年我进文物局的时候就知道,欧美对于中国百年以上的文物艺术品进口是免税的,到了今天,我们反而要加税,我们缺少这点税收吗?前一段我看《纽约时报》也在讲,股票、房地产、艺术品是三大投资市场,这个说法对吗?错!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相比,文物艺术品市场是一个小得可怜的市场,过去的老古玩行都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文物艺术品的核心是文化,我们的文博部门要把这一点告诉其他部门。中国经济的增长要靠文物艺术品的税收?开玩笑。

今天,还有的人在指责拍卖行,说拍卖行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要看到这20年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主流是什么。

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是沿着规范化道路走过来的,不规范就很难走向今天的成熟与发展。而且这种规范是中国特色所决定的,它是国家统一管理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所孕育的,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同时,我们有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来统领全国,通过管理、细化规程来进行规范。

正是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出现与繁荣,才促进了全社会文物保护知识的普及,让大家学习历史,以经济的方式提升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促进了文物的回流,为国博系统丰富了馆藏,同时培养了一批人才。这才是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主流。

责编 水清

猜你喜欢

文博艺术品文物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文物的栖息之地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文博扬帆起航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