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对台湾经贸合作关系分析

2013-10-29高顺岳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3年4期
关键词:海西台资经济区

高顺岳

(温州市统计局,浙江 温州 325000)

当前,温州对台经贸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以温州、台州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温州作为环台湾海峡经济区周边重要城市,将与台湾海洋经济合作方面注入新动力。其次,国务院把海西经济区作为对台经贸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确定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温州与台湾经贸合作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三是温州与台湾近在咫尺,具有对台经贸合作的地理区位相近等优势,温州与台湾航空、港口海运等交通条件的改善,为下一步发展提供硬件支撑。四是温州正处于新一轮发展时期,既要注重调动内部的积极性,也要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提高竞争力,对台经贸合作是促进温州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开展温州与台湾经贸合作研究,进一步提升温州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决策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温州发展对台经贸合作的必要性

1.充分借鉴台湾经验发展温州海洋经济。温州与金华、衢州等省内内陆城市不同,除陆地外,还有1100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这是温州未来发展的潜力。海西经济区从某种意义上讲,主要还是做好“海”字文章,台湾具有丰富的开发海岛、开发海洋经济经验,应当要充分借鉴台湾经验,发挥温台两地各自的优势,加强海洋经济方面的合作,吸引台湾企业和资本参与温州海洋开发,尽快形成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2.避免温州被各经济区“边缘化”。温州同属于长三角与海西经济区城市,从理论上讲,兼具两大经济区的发展优势,但是在长三角经济区中,温州属于外围经济区的被“边缘化”城市,受长三角经济区辐射带动较弱,没有像苏州、杭州、宁波等城市直接受益于长三角经济区发展,反之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市对温州经济吸纳能力强大。

海西经济区以福建省9个市为重心,向浙江、广东、江西等12个市辐射。温州与海西经济区经贸合作也不是很密切,况且海西区还没有形成核心城市,温州作为海西区北翼重要城市,对闽东北、浙南经济带的集聚与辐射作用不突出。

3.拓展温州市场发展空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表明,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什么阶段,都可以找到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便是处于劣势中也可以找到各自相对优势。各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比较成本的原则安排生产进行贸易,在国际分工中获得利益。温州与台湾经济具有“梯队性”与“互补性”,经贸合作互动性较强,在近20年的温台贸易中,其实就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实际应用。更为重要的是,温州可以作为大陆对台贸易的“窗口”,台湾有接轨国际市场的经验,温台贸易合作的市场空间潜力巨大。

4.促进温州经济转型升级。温州应充分借鉴台湾经济转型升级的经验,改造提升温州90%以上的中小企业,从低层次、低技术产业结构向高层次、高技术产业结构升级,从以第二产业为主体向提升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比重转型。同时,可以在台湾产业转移中,承接符合温州未来产业发展导向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5.引进台湾先进管理经验。台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业与企业组织的运作积累了大量的先进管理经验,温州要通过与台湾经贸合作,充分吸取台湾先进管理经验,通过消化与吸收,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管理水平,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新的“温州管理模式”。

二、温州对台经贸合作现状及问题

(一)温州对台经贸合作现状

温州对台湾经贸合作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但是对台贸易、引进台资方面规模不大,近几年来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赴台投资等尚处于探索阶段。

1.对台贸易进口大于出口,总体规模较小。自两岸于2001年底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来,台湾当局于2002年开放两岸直接贸易,允许双方直接签订贸易合同,台商可直接到大陆投资。这一系列两岸开放措施,给温州的对台贸易带来了契机。总体来看,温州对台贸易进口多于出口,规模较小,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市对台进出口贸易维持在2亿美元左右的规模,其中出口在1亿美元左右,近几年来全市对台进出口贸易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比重呈徘徊不前的态势(表1)。温州从台湾进口产品以化工产品、塑料制品、机电产品为主,温州向台湾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和橡胶制品。

表1 温州市对台贸易进出口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2.在温台资企业以轻工类为主,高新技术企业比重低。1987年12月30日,温州市批准成立首家台资企业,全市现有台资企业106家,总投资额4.96亿美元,注册资本2.8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57亿美元,温州台商投资企业数量、投资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部外商企业比重9.7%、6.7%和6.4%。目前在温台资仍以第二产业的轻工类企业为主,高新技术企业比重低,在第二产业92家企业中,轻工类企业占69家(其中眼镜光学17家、皮革鞋业12家),第三产业12家(其中百货超市类4家,房地产2家),农业类1家,其他企业1家。

3.温台两地观光旅游日趋频繁。温州对接海峡两岸旅游起步较早。2009年8月,福州、温州等21个海西城市旅游局负责人共同签下了《海西区域旅游营销福州宣言》,提出今后21个“海西”城市将在构建旅游营销共推机制、旅游信息交流机制、旅游组织协商机制和旅游合作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2012年温州市接待台湾同胞旅游人数为6.31万人,占入境旅游人数的11%。2012年温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34820元,温州直飞台湾只需1小时,赴台旅游市场被业界人士非常看好。

4.温州赴台投资尚处探索阶段。2009年7月28日,商务部正式批复大陆首家赴台投资企业,温州企业在赴台投资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2010年7月26日,温州担保行业、实业投资公司等15名温州企业家组成的金融商务考察团赴台,温州企业或个人到台湾考察过投资房地产项目,不过均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据调查,温州人对台投资主要问题依次是担心政治风险,对台湾经济政策不了解,对台湾经济状况与对台政策不了解。

5.温台农业经济合作开始起步。2009年11月,农业部、国台办正式批准苍南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浙江省内仅有两家),并在2010年12月10日正式开园,其核心区面积22平方公里。2010年8月份,台湾农民朱加兴(从事种植业)成为在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内领取从事个体经营营业执照的台湾第一人。投资3亿元占地1000亩的精细化农业案例——台资“阿里山农庄”项目一期工程在2010年10月份开工。

(二)温州对台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温州在对台经贸方面做出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统计数据看,温州在对台经贸方面,被苏州、厦门、宁波等城市远远地抛在后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港口建设滞后,对台物流优势不突出。从地理位置上,温州与台湾隔海相望,具有地利优势。温州港被列为63个对台海运直航港口之一,但温州的港口硬件设施、通关等软件服务、航运公司的国际航线拓展等方面相对滞后,港口运输腹地尚未有效形成。在温州的南翼,福建港口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全国唯一拥有海峡两岸国家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两岸三地货运航线、沿海地区与台湾金马澎海上客货直航三种模式的省份,非常注重对内陆腹地的战略性开拓。在温州的北翼,宁波的北仑港是国家的超级大港,港口腹地覆盖长三角直至内陆许多省份。这说明温州港的腹地实际上已被南北两翼的福州港、宁德港和宁波港所瓜分。近两年温州港与福州港、宁德港、宁波港、台州港的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比较如下(图1、图2):

图2 2012年温州与周边城市集装箱吞吐量比较

由图1、图2可知,温州港货物运输量与宁波港、福州港差距比较明显,特别是与宁波港差距更大,港口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2.对台经贸合作层次偏低。从引进的台资看,温州引进的台资不到苏州、厦门市的5%,引进的台资项目数和合同台资金额占全省的比重较低,且产业层次低,大部分产业集中为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多数企业形不成规模,总体竞争力不强。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投向眼镜、皮革皮件等轻工业,劳动密集型的轻型工业项目占83.8%。从对台贸易看,在温州与所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温州对台进出口额从2006年的第20位下滑到2010年的第29位。

3.商务成本偏高,设施配套不完善。温州与台商投资集聚的苏州、厦门比较,温州工业用地供应、生产要素配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是温州的土地价格相对较高。目前温州市园区企业用地价格远高于其他同等城市,甚至是省城。二是台资在温商务成本较高,“用工难”问题突出,难以留住外来人才,技术支撑力量与其他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在生活配套设施和服务方面,目前在台商较为集中的地方文体活动场所不配套、不完善,台商在温州缺乏联谊活动的场所。

4.海西协作机制尚未理顺,发展规划尚未形成。海西区以福建省为主,以对台经贸合作作为主要出发点,海西区还没有形成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辐射,这与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的合作机制明显不同,海西区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国发〔2009〕24号文件提出“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省作为前沿地区,规划制定和重大建设项目安排将会更突出省内的发展,海西区的区域一体化规划和建设的难度较大。

三、温州对台经贸合作的总体思路及其推进措施

(一)总体思路

作为海西区的北翼城市,温州应当找准政策定位,抢抓发展新机遇,拓展发展新空间,借力台湾经济助推温州经济转型与跨越发展。充分发挥温州民营经济的活力,有效发挥温州的自身优势,整合资源的优势,融入并拉动海西区经济发展,面向台湾、接轨世界,最终成为未来海西经济圈的重要城市。

(二)推进措施

基于温台经贸合作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及发展模式定位,应当首推以下合作领域,进一步有效促进温州对台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

1.先行先试对台自由贸易。温州应当制定政策措施,鼓励温州以及周边、腹地的经营企业对台湾市场开展调研,建立对台湾的销售渠道,开拓台湾市场;采取优惠办法,激励企业通过温州港运作对台自营进出口业务,增加对台出口,从而建立起进出口“双流向”货物渠道,掌握业务主动权,降低运营成本,减少经营风险,达到“多赢”目标。

2.合作推进发展海洋经济。温州应当抓住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实验区的机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支持引入台资或研究机构,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综合管理等方面展开合作,加快培育海洋食品药品、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沿海蓝色经济试验区。

3.借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温州应加强与台湾服务业的合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各类服务业中又以突出温州优势或弥补温州薄弱环节的金融、港口物流、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农业以及海洋经济的投资与合作为突破点和努力方向,最终形成台商对温投资新模式。

4.促进温台产业经济合作。温州在吸引台资上也有独特的优势:一是人均财富较高,富裕的温州人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与消费,为台商投资高档奢侈品工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二是市场比较发达,产业链比较完整,有利于台湾产业切入;三是温台两地均以中小企业活跃、市场机制灵活而出名,两地中小企业有合作交流的空间。温台投资合作可以考虑两类,一类是台湾特色产业的对接;另一类是温州传统产业升级的对接。

5.落实对台经贸合作的保障措施。在对台经贸合作上应当主动融入海西经济区,在功能上加强与厦门、福州、泉州等三大城市合理分工,在对台政策上相互协调,错位发展,从而促进区域产业布局的协调,强化温州与海西经济区政府部门间的联系,增强温州融入海峡西岸经济的行政推动力。

猜你喜欢

海西台资经济区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海西画法影响下的康雍乾珐琅彩瓷画新风
台资企业涌入大陆上市
从“台资”到“台智”
台资升级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爱在海西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