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源国民性

2013-10-29幽壹

浙江人大 2013年11期
关键词:劣根性国民素质国民性

/幽壹

国民性众说纷纭,讨论历久弥新。作者以其独特视角,认为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为塑造国民性的主要因素。

国民性,指的是一国国人所共有的性格特征。其实,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国民性格是千差万别的,许多时候并不能单纯地以一两个或几个词汇去概括它。不过,在这些因人而异的差异背后,却也有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乃本国大多数国民身上所共有的特性。这就是所谓的国民性。

对于中国国民性的劣根性,近百年来,有诸多大师级人物在研究和批判它,例如梁启超、鲁迅、胡适、柏杨、龙应台等。他们对此进行了手术刀式的精妙解剖,并且都有极其精到的评判,曾给国人带来空前的震撼。时至今日,读上述诸公之论,仍受益匪浅。

不过,这些大师在论及此类国民性的时候,多数是点出其特点,谈论其危害,举事实摆道理,引出发人深省之呐喊,但却很少去论述形成这类国民性的原因,从源头上断其根。

“今天中国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当今中国是古代中国的延续,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也是由历史塑造的。”在《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一书中,学者张宏杰以“专制制度的演变导致国民性格大倒退”为主要论点,穿越中华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先秦甚至是三皇五帝开始论述,及至秦始皇创建秦朝,再由汉、魏晋、唐、宋乃至明、清各朝,逐一详解,讲述中国各个朝代国民性的演变历程,最终论证出当代中国国民性种种劣根性的根源,实乃历朝历代专制制度长期作用下所结出的恶果。

从书中的论述可知,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的,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越来越恶化。春秋时代中国人单纯淳朴;唐代人雄健阳光,有尚武精神;进入明清之后,流氓气越来越重。尤其是经明清两朝的压制,使国民性饱受封建专制的无情打压摧残,逐渐演变成具有贪生、怕死、趋利、避祸等自私自利特性的国民性。

可见,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塑造本国国民性的最重要因素,它的好恶取舍对于其国人来说,具有风向标作用。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在一定时间之后,必将会投射到本国的国民性上。在独裁专制的制度之下,不论是普通国民还是高官大吏,人人自危,谁都随时可能会因言或行获罪,突遭不测,所以人人都慎言慎行,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不讲究规则法治,极端自私自利的社会信条奉为行事的座右铭。在这种政治体制之下,社会伦理、人的社会性格也会随之发生坏的变异。

作者在书中还通过历史事实,有力地抨击了所谓“因为国民素质太差,所以不足以推行民主制度”的论调,指出只有让制度先行,大胆迈出第一步,在实践中训练,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国民素质(国民性),使民主制度越来越成熟。而不是反过来,先等国民素质够格了,才来推行民主制度。这类研究,有助于民众从理论上破解这类似是而非的谬论。

一个社会,如果不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制约和监督统治阶级,那么统治阶级必将会因为缺乏制度的制约和监督,率先败坏社会风气,从而带动普通民众的社会品德也随之堕落。与其抱怨普通民众素质太低并“怒其不争”,不如去推动制度的革新,将公权力关进笼子里,从而使其不仅无法败坏风气,而且还必须带好风气,最终使国民性得到改观,逐渐趋于正向。

所以说,改造国民性,必须先从改革制度始。

猜你喜欢

劣根性国民素质国民性
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ANDY CELLS潮细胞
国民素质研究的新突破
——评《国民素质发展路径选择与素质文化学建构》
论面向国民性重塑的现代国民教育*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
科学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提升
关于国民素质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
“国民性”批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