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4断块S156井区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机理及注采参数优化

2013-10-25孙致学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3年4期
关键词:断块采收率油藏

楚 鹏,孙致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方4断块位于高邮凹陷南断阶黄珏南地区,为典型的多断层复杂小断块低渗储层,构造比较复杂,而且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地层能量补给不足,已采取的其他增产措施见效甚微,且经济性差。因此,针对该类储层,开展了注CO2室内物理实验,并通过相态分析,正交化设计,最终得出优化方案。

1 CO2提高采收率机理室内实验研究

通过室内实验,确定目标油藏油井目前流体PVT性质(体积系数、地层原油密度、地层原油粘度、溶解气油比、饱和压力、收缩率等高压物性参数);测定注CO2后油井流体物性参数的变化,并以此分析CO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1-3]。

1.1 实验流程[4-5]

1.1.1 实验配制天然气和地层油

首先根据气体分析结果中的天然气组成配制气样,之后测定常温配样压力(2.3 MPa)下的压缩因子;然后根据生产气油比及所需油样和气样的体积计算20℃大气压力下配样所需气样体积;在大气压力20℃下,按照原始溶解气油比配制地层油样;最后将配置好的天然气和地层原油转入PVT筒中,加压加热至地层条件。

1.1.2 测定未溶CO2地层油的高压物性参数

在地层温度下依次测定P-V关系,泡点压力,粘度,泡点压力下的体积系数,溶解气油比;高于泡点压力下的体积系数;低于泡点压力下的体积系数及溶解气油比。

1.1.3 测定溶有CO2的油藏流体的PVT性质

将地层油样转入PVT筒,并转入一定体积的CO2,使其全部溶于油中,将CO2气样容器压力升至原油的压力,根据所需的气油比,转入一定体积的CO2;升压至泡点压力以上,降压测P-V关系,判断加入CO2后的泡点压力,压缩系数,然后使PVT筒压力保持在泡点压力,记录原油的体积,从而计算加入CO2后的体积系数、密度等参数。

1.2 数据分析及增油机理[6-9]

1.2.1 CO2溶于原油使其体积膨胀

由S156井注CO2室内物理实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图1),地层原油中溶解CO2后,体积系数增加,原油膨胀,并且溶解CO2越多,体积膨胀越大,弹性能量增加越多。原油体积膨胀不但增加了地层的弹性能量,而且也极大降低了原油流动过程中的毛管阻力和渗流阻力,有利于膨胀后的剩余油脱离地层水及岩石表面的束缚,变成可动油,从而增加油藏可动油量,进而增加产量。

1.2.2 CO2溶于原油使其黏度降低

CO2溶于原油中,可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并且溶解CO2越多,降黏效果越好。从图2可以看出:地层原油黏度随CO2注人量的增加大幅下降,降黏幅度最高可达28.09%。在CO2吞吐过程中,黏度降低后的原油更易于流向井筒,从而达到了油井增产的目的。

图1 S156井区原油体积系数与CO2溶解汽油比的关系

图2 黏度与CO2溶解气油比的关系

1.2.3 CO2对原油的萃取作用

如图3所示,从S156井流体注CO2的实验结果来看,随CO2溶解气油比的增加,地面脱气油密度增加,这是由于地层原油中的轻组分进入注入气中,同时注人的CO2部分进入地层原油中。由于轻质烃与CO2之间有很好的互溶性,当压力超过一定值时,CO2能使原油中的轻质组分萃取和气化。此现象说明注入的CO2气体对地层原油中的轻组分有一定的抽提作用,两者存在相间传质。

图3 S156井区地面脱气油密度与CO2溶解气油比的关系

1.2.4 CO2溶解气驱

由油藏驱替机理可知,注入油层的CO2,随着压力的增加,溶解于原油中,以压能的形式储存能量。油井开井生产后,随着压力的降低,CO2从原油中析出,溶解气的脱出与膨胀带动原油的流动,从而起到溶解气驱的作用,使采收率提高。此外部分CO2成为束缚气,也有利于采收率的提高。

2 方4断块注CO2参数优化

2.1 方4断块基本情况

方4断块区域构造位置处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南断阶的中部,北邻黄珏油田,隶属于江苏油田。方4断块埋藏深度1835~2157 m,千米井深日产油量为1.46 m3,地面原油密度平均为0.8334 g/cm3,黏度平均为4.49 mPa·s,为典型的中浅层、低丰度小型层状构造油藏。

从构造特征上看,方4断块为一由多条断层复杂化的断鼻构造,其内部发育7条断层,将方4断块进一步分为7个含油单元。本次CO2吞吐方案优化采用7个小断块中的3单元来构建地质模型。该单元为一个近似东西向的菱形断背斜断块,因此,选择在长轴方向布置一口水平井,并在水平井段均匀布置三条横向裂缝。

2.2 方4断块注CO2吞吐注采参数优化分析

CO2吞吐效果受储层条件、布井方式、剩余油饱和度及注气参数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传统分析方法只能定性分析单因素对某种开发指标的影响程度。为同时考虑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优选多参数下的最后方案,本文采用正交实验法定量分析多因素对油气田开发效果的影响。

根据理论研究和矿场实践,确定注入速度、注入量和焖井时间为影响方4断块油田采收率主要正交试验因素,注入天数可由注入量和注入速度算出,为非独立变量。通过油藏工程论证给出试验因素的取值范围,即相应水平,如表1。

表1 正交方案设计因素及水平表

根据因素个数及相应水平取值,选用L25(53)正交表,即3因素5水平方案表进行正交实验方案设计,如表2所示,分别共得到25套组合方案,即只需9次实验即可大体反应53次实验的结果。

2.3 多因素影响敏感性分析

根据表1,在数值模拟中设置不同的模拟参数对25套方案进行模拟计算,并以累产油量作为评价指标代入正交实验表格进行结果分析。

表2 苏49-01正交试验采收率结果分析

根据正交设计的特性,对 A1、A2、A3、A4、A5来说,三组试验的试验条件是完全一样的(综合可比性),可进行直接比较。因此,根据kA1、kA2、kA3、kA4、kA5的大小可以判断 A1、A2、A3、A4、A5对试验指标的影响大小。由于kA1>kA5>kA4>kA3>kA2,所以可断定A1为注入速度的最优水平,即注入速度等于1×104m3/d时为最优水平,同理可以计算其他因素的最优水平。

为反映各因素对实验结果即累产油量的影响程度,采用极差法分析正交实验结果。极差分析就是在考虑A因素时,认为其它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是均衡的,从而认为A因素各水平的差异是由于A因素本身引起的,由此对于A因素的不同水平的统计指标的变化差值即可反映A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权重。

根据极差大小,可以判断因素的主次影响顺序。极差越大,表示该因素的水平变化对实验指标的影响越大,因素越重要。由以上分析可见,RB>RC>RA,因此因素影响主次顺序为B-C-A,即注入量影响最大,为主要因素,焖井时间其次,注入速度影响最小。

根据计算,该断块CO2吞吐的最优方案为:注入量为0.3倍的孔隙体积,焖井时间为20天,注入速度为1×104m3/d。

3 结论

(1)由方4断块3单元的CO2方案分析可以看出,在影响CO2吞吐效果的六个因素中,注入速度和焖井时间都存在最优值,注入速度的最优值为1×104m3/d,焖井时间的最优值为20天。

(2)焖井时间,最优值为20天左右,这与文献调研结果和矿场试验相符,太短的焖井时间不利于发挥CO2的溶解气驱作用,过长的焖井时间则对增产效果影响不大,且影响油井生产。

(3)实验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采用CO2水气交替驱能提高驱油效率,平均可提高13.3%。为了获得较高的驱油效率并且降低生产费用,水气交替驱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应为0.3左右。

[1]赵彬彬,郭平,李闽,等.CO2吞吐增油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9,28(2):118-119.

[2]战菲,宋考平,尚文涛,等.低渗透油藏单井CO2吞吐参数优选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0,17(5):70-72.

[3]罗瑞兰,程林松,李春兰,等.稠油油藏注CO2吞吐适应性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20(1):44-46.

[4]赵明国,王东,等.大庆油区芳48断块CO2吞吐室内实验[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1):90-91.

[5]钱卫明,程诗胜,葛永涛,等.低渗透油藏CO2吞吐参数的实践与认识[J].断块油气田,11(5):40-41.

[6]赵明国,李金柱,王忠滨.特低渗透油藏CO2非混相驱油机理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7):1439-1440.

[7]钟立国,韩大匡,李莉.特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吞吐模拟[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33(4):120-124.

[8]何应付,周锡生,李敏,等.特低渗透油藏注CO2驱油注入方式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32(6):131-134.

[9]徐永成,王庆,韩军.应用CO2吞吐技术改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几点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4):69-71.

猜你喜欢

断块采收率油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多级定量评价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低渗油藏注采结构调整与挖潜技术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物理模拟实验
港中油田南一断块高含水后期提高开发效果研究
基于模糊数学的油藏干层识别研究
注CO2混相驱候选油藏筛选评价新方法